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考试周刊》2016,(41):166-167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对学生的教育实际上是对生命的浇灌和养护,教师的人格魅力是一个漫长的修炼过程,教师只有敬畏岗位、敬畏生命、敬畏法规、立德树人,才能焕发教育的光彩,童心之美也因此而生。  相似文献   

2.
大学之道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的管理哲学。管理哲学主要研究管理的本质,管理中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管理中的方法论问题,合理中的真善美问题。大学之道早就程度不同地探讨了管理哲学问题。大学之道就是《大学》中的“三纲领”和“八条目”。‘三纲领’既体现了管理的本质,又体现了管理目标和价值;“八条目”既阐明了管理的方法和任务,又阐述了管理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陈宝生关于"四个回归"讲话的核心是"回归大学之道"。回归大学之道即按教育规律办大学,不忘办大学的根本宗旨与首要目标。这既是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迫切要求,也是促进社会发展与高校自身发展的强烈要求,更是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必由之路。回归大学之道主要是实现三个"回归",即回归大学全面育人之道,回归学生自主学习之道与回归教师安心从教之道。  相似文献   

4.
周丹妮 《学周刊C版》2014,(3):233-233
纵观我国大学历史发展演变过程,大学之魂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大学之魂,即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式。在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推行却不见明显成效的今天,从大学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中反思中国大学之魂,对于端正当代大学生的学术态度、净化学术氛围具有实用意义,同时能为高等教育改革深化提供思考方向。  相似文献   

5.
纵观我国大学历史发展演变过程,大学之魂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大学之魂,即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式。在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推行却不见明显成效的今天,从大学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中反思中国大学之魂,对于端正当代大学生的学术态度、净化学术氛围具有实用意义,同时能为高等教育改革深化提供思考方向。  相似文献   

6.
对任何一个伟大的作家来说,人永远是最高的原则。正视死亡,热爱生命;不放弃抗争,也不轻言牺牲,是鲁迅的壕堑战术,也是他的生存哲学。在“死”的阴影面前,鲁迅的“赶紧做”是对生的留恋,也是对死的抗争。鲁迅对人的思考是以生命为本位,因此对中国在几千年极权统治下的屠杀、暗杀与酷刑问题特别注意,对害着革命热的中国问题也有独特而深刻的认知。对于死亡,鲁迅抱着明知是“坟”还要“走”下去的态度。在这个意义上,鲁迅的“过客”论与海德格尔的“向死而生”论有着内在的契合与神会。  相似文献   

7.
当前对"大学之道"的探讨受到我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大学制度的双重影响,从而形成了两个认识误区:教化之道与管理之道,忽视了教育对象——大学生的主体诉求。而在以知识经济与网络传播为特征的新时期,随着高等教育发展的大众化、普及化,大学生主体地位的空前提升,"学习之道"成为新时期"大学之道"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8.
哲学是文化的灵魂,哲学自觉是文化自觉的最高境界。大学是社会的文化高地,是文化精英的聚合所,大学人努力提高哲学自觉,将有助于大学确立科学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思想,促进大学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从认识论哲学、政治论哲学、生命论哲学和文化论哲学探讨高等教育及大学文化、大学精神,可以推断,当代大学之道应当倡导一种“兼和”的哲学观,努力做好文化的选择兼容和会通创新,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探寻出当代中国大学之道的真正内涵。基于此,试将当代中国大学之道表述为:大学之道,在明德新民,在以人为本,在和谐会通,在止于至善至真至美。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在英语演讲中出现思辨缺席症。基于此,以具体例子说明如何用思维操作模式帮助学生加强逻辑性思维训练,从而进一步明确拓展思维成为提高演讲能力的另一重要视角。  相似文献   

10.
大学精神是在大学发展中逐渐积淀而成的非实体的精神文化,是引导大学不断创新的思维方式,也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凝练。大学精神对大学治理的影响是直观的,内隐的,它既是大学发展的核心,又是大学发展的标志性尺度。  相似文献   

11.
大学理念的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治库 《高教探索》2003,(2):16-17,27
大学理念的发展是以其基本构成因素大学观、使命观和发展观的变化为表征的,发展的基本动因来自时代发展对大学的要求和大学自身变革的需求两个方面。面对时代发展和大学自身变革的要求,不同性质与类型的大学表现出不同的应对方式,由此而形成了大学理念发展的不同模式。一般而言,大学理念发展的模式有三种:一是外源型发展,二是内源型发展,三是主导型发展。  相似文献   

12.
《大学》对于塑造当代大学的大学精神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其中“明明德”和“亲民”的“纲领”分别对应于“追求崇高”和“勇于担当”的大学精神。“明明德”要求在教学和科研中应当具有追求崇高的精神:道德的崇高和知识的崇高;“亲民”要求大学师生应当具备科学精神、公民素质,要有战略思维、世界眼光和担当意识。大学要主动服务社会,转化知识、促进教育。二者相辅相成,追求卓越,精益求精,“止于至善”。  相似文献   

13.
文化是大学之魂——对大学理念的再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学理念是人们对大学的本质及其办学规律的一种哲学思考体系,"文化是大学之魂"是在我国悄然兴起的大学文化问题研究思潮深入发展的过程中提出的一种崭新的大学哲学观,包括大学文化本质观、大学文化使命观、大学文化精神观和大学文化价值观。它们是一个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和辩证统一的有机的整体,统一在"文化是大学之魂"之中。哲学既是科学的智慧又是智慧的科学,作为一种崭新的大学哲学观,"文化是大学之魂"中的"文化"是哲学意义上的文化,其核心是一种人文关怀和独立精神,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学之魂"。基于这种认识,作为人才养成的重要基地和人类社会的知识权威,大学应当始终把"人的发展"作为大学教育活动永恒的主题,永远坚守以"象牙塔"为象征的大学固有的独立精神,促进作为"个体"的人和作为"整体"的人类社会得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与时俱进,止于至善。  相似文献   

14.
大学的宗旨和目标代表着大学的内涵。对比中西方大学的宗旨与目标可以发现,其共同点是通过教育使自然人成为能与他人和睦共处、服务于社会和国家的生存与发展的人。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无论《大学》中所言“亲民”,还是《学记》中的“化民易俗”,都强调“爱国”“为国”的观念,作为维持宗法亲情社会秩序的“礼”也就成为了大学的核心理念。中国近代大学虽然是“舶来品”,但坚持了中国的人文传统,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而西方大学更看重知识与科学,强调纯粹理性的观念,尤其是大学被移植到美国后,又发展出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三项职能,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大学之道”在“中西合璧”的基础上有了两点新的重大发展:一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二是强调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推进高等教育普及化,此两点与传统大学之道之间具有包容性与逻辑合理性,也是当下我国必须坚持的“大学之道”的新常态。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的英语水平不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日益突显,需要重新审视和反思大学英语教育模式。本文对当前大学英语教育模式进行阐述,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四年级农、医科生在性行为、性观念的认识上差异较大,农科生更渴望了伤性知识(P<0.05)。性知识的来源差异不大。农科生恋爱心理负担过重(P<0.01)。手淫的心理影响两校差异不显著。通过讨论分析,性生理及性心理教育应以农科生为重点,且应以入学即开始为最好。  相似文献   

17.
功利化大学德育观的批判与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忽视或遮蔽大学德育的根本目的,替换或抽空大学德育的实质内容,依赖或注重于说教、灌输式的德育方式和手段,从而使德育陷入困境,是功利化的大学德育观之主要危害。从历史根源看,中国传统伦理的政治化倾向仍深深地影响着今天的大学德育。从社会根源看,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的功利化以及教育自身推行的产业化,造就了功利化的大学德育观。从认识根源看,规范性伦理、功利主义思维方式和客体化德育模式使人们在思想认识上出现了偏差,导致了功利化的大学德育观。大学德育的理论和实践,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德育观为指导,其基本特征是:具有超越性、主体性和可行性等。  相似文献   

18.
美术生对于高校英语教学来讲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英语基础薄弱,却有着自己的特点。文章从美术专业学生学习英语现状和自身学习英语的优缺点方面进行分析,提出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对美术生的培养方案。  相似文献   

19.
以人为本具有深刻的哲学意蕴。以人为本的大学理念体现了立足于现实的、具体的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促进自由个性的充分展开的教育宗旨。以人为本的大学理念,在实践过程中通过以学生为本和以教师为本来实现。  相似文献   

20.
全球生态危机的根源是人的自我中心主义价值观在自然和人类社会的扩张,而自我中心主义价值观是分裂思维的表现形式,要改变这种分裂思维为整体思维,需求助于以整体性为主要特征的生态哲学.生态哲学视野下的大学课程观以培养人的完整人格为教育目标,具有整体性与关联性、开放性、平等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