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黄老师:统编教材一年级上册学了《对韵歌》,同学们对蒙学的“对对子”很感兴趣。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属于“识字单元”,其中《古对今》的形式也像“对对子”。我们知道,“对对子”不仅要求词性、结构要一致,而且要求平仄也要相对,可是教材中的“圆对方”和“朝霞对夕阳”的平仄好像都不对,这是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2.
对对子     
晚饭后,妈妈在收拾碗筷,爸爸对丫丫说:“丫丫,我们来玩对对子游戏好不好?”“什么叫对对子呀?”“对对子啊,是汉语言特有的一种表达形式,就是我出上句,你接下句。”  相似文献   

3.
前不久,我们听了丁慈矿老师上的一堂课——“对对子”。在40分钟的课堂中,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参与,踊跃发言。不仅是学生,全体听课的同行也分享了母语教学的乐趣。下面就让我们通过对这堂课的剖析,看看丁老师是怎样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的。“对对子”即“对课”,是我国旧时私塾教师教学生练习做诗的一种方式。教学时,丁老师首先引用了春节联欢晚会上的两副对联导入课题,继而简单介绍了“读书、写字、对对子”式的旧式私塾教学方式,接着从对一字联入手,然后是对两字联、三字联,再逐渐上升到对七字联,以此逐步展开教学步骤。例如:“风”对…  相似文献   

4.
古代某州知府贾文忠自恃才高八斗,曾夸口:“吟诗作对乃文苑小技,可信手拈来,书后即答。”事实也是这样,很少有人难住他。一年春日,贾知府出城踏青。正行走中,忽报有一小顽童挡路,要求与大人对对子。贾知府一听,  相似文献   

5.
为文之道     
我曾讨厌散文。在堆得“叮当”乱响的词藻下面怎么会什么都没有呢,我一直纳闷。直到看了冰心、丰子恺、沈从文、严文井、史铁生的散文,才知道我以前看到的那些所谓散文都是造句、组词、对对子。现在不叫对对子了,叫排比。排几句也罢了,但一次我看到所谓高考满分作文通篇都是排比,对仗工整极了,又不是写骈文啊。有人说魏晋时,中国人一写文章就对对子,写满篇文章就是写满篇春联。问题是语文老师喜欢骈,学生也只好骈。骈来骈去,内容不知去了哪里,思想更无以提起。下面一段话:“信念,是高山耸立的巍峨;信念,是大海澎湃的壮阔;信念,是人生交响曲…  相似文献   

6.
在《<呐喊>自序》(高中语文第二册)一文里,鲁迅先生叙写了自己在“五四”前夕的悲哀与寂寞时,提到了这样一件事:“那时偶或来谈的是一位老朋友金心异”,经过与他的一番辩论后,“于是我终于答应他也做文章了,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记》。从此以后,便一发而不可收”。可见,这“金心异”还是鲁迅先生战胜寂寞、开始呐喊的一位契机性的人物。课本在“金心异”下注道:“指钱玄同。封建复古主义代表人物林琴南曾  相似文献   

7.
朱熹和陆九渊是南宋时期的两位著名学者,他们在学术上的主张各不相同,经常辩论。当时另一位著名哲学家吕祖谦,为调和“朱学”与“陆学”之间的矛盾并“兼取其长”,曾邀集他们二位在江西铅山县的鹅湖寺举行一次辩论会,这就是中国哲学史上  相似文献   

8.
《教育》2009,(3):30-30
关键词读解 关于考试招生改革,在学者中间一直存在多种争论。“激进派”代表人物、北京理工大学的杨东平和“保守派”代表人物、厦门大学的刘海峰之间就曾有过一次激烈的“辩论”——  相似文献   

9.
班级辩论会     
“这节课考语文。”不知谁喊了声。我一惊,考试?莫非又要尝尝紧张的滋味?我赶紧望向教室门口,真不希望老师拿着试卷进教室呀,如果拿着语文书该多好啊……老师什么也没拿!真的!只见老师平静地说:“请同学们拿出昨天晚上写的日记。”啊,昨天晚上是就辩论题目“开卷是否有益”收集的有关资料,莫非这堂课要辩论?看着老师欣欣然站在讲台上,两手背在背后,似乎在筹备一节与众不同的课……果然,老师又说:“先读一下昨天收集的有关资料,然后,我们进行一场辩论会。”“哇!”“真的?”同学们脸上洋溢着笑容,忍不住议论纷纷。是啊,有一段时间没辩论过了,…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二三十年代 ,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任清华大学研究院“四大导师”之一。 193 2年时任清华大学国文系主任的刘文典(字叔雅 )先生让陈寅恪先生为清华大学入学考试出国文试题。陈先生所出的国文试题中有“对对子”一题 ,即给出上联 ,要求考生对出下联。在当时反响很大 ,有人损之 ,有人誉之。就“对对子”一题 ,陈先生接受过当时清华大学暑期周刊记者的采访 ,并就此问题还专门撰写了《与刘叔雅论国文试题书》一篇长文 ,在天津《大公报》“文学周刊”上发表。该文详尽阐述了出此题之意图 :一是对对子可以测验应试者能否分清虚实词及应用 ;二…  相似文献   

11.
12岁时,鲁迅到三味书屋读书。有一次上“对课”(“对课”就是“对对子”,这是练习做诗的一种方法),老师出了个题:“独脚兽”。同学们有的对“四脚蛇”,有的对“九头鸟”。老师听了只是摇头。鲁迅对了个“比目  相似文献   

12.
为文之道     
我曾讨厌散文。在堆得“丁当”乱响的词藻下面怎么会什么都没有呢,我一直纳闷。直到看了冰心、丰子恺、沈从文、严文井、史铁生的散文,才知道我以前看到的那些所谓散文都是造句、组词、对对子。  相似文献   

13.
对对子     
前段时间,经常听到同学说一副对子“山羊上山,山碰山羊角,咩;水牛下水,水淹水牛鼻,哞”。我发现班中的学生对此十分感兴趣,津津乐道。于是想,何不因势利导,趁热打铁,让同学玩一回对对子的游戏,哪怕让学生对此稍稍有个印象也好。我把对对子的概念作了粗浅通俗的解释并简介了几副趣联后,对对子的活动就开始了。我说“关门”,同学们对“开门”,真不错。我说“静悄悄”,生答“乱糟糟”,不由得暗自叹服。我说“龙游县”生大喊“庙下乡”,妙。我信手拈来,以“门前碧水”为上联,生以“屋后青山”为下联,有味道。我说“细雨蒙蒙”生对以“大雪飘飘”…  相似文献   

14.
这是一次辩论会,辩论双方各派出正反两方的四位代表。其他同学可以在辩论过程中以传纸条的方式帮助自己一方的代表。正方的论点是“开卷有益”,反方的论点是“开卷未必有益”。这里的“卷”指的是好书。正反两方就此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你会支持哪一方呢?  相似文献   

15.
师:(板书:对课)同学们,看到这个课题,是不是有些纳闷呀?对课是什么课呀?告诉你们,对课就是学习对对子,对子就是--(对联)的小名儿。如果你还记得四上《练习7》的“照样子对对子”,那么相信你对对子一定不陌生。  相似文献   

16.
“理不辩不明,人不辩不智”,“真知灼见往往是在辩论中产生的”,组织小学生进行辩论活动的意义还远不止这一点。现行小学语文课本在“口语交际”训练项目中安排了不少辩论题;生活中,学生口语交际的资源无时不在,无处不有,辩论的主题俯拾皆是。认真组织学生进行辩论活动,使我深深体会到了它对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意义。一、辩论增长了学生的知识,丰富了学生的积累“积跬步以致千里,汇溪流以成江海”、“厚积而薄发”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辩论中,孩子的内心都有一种取胜的欲望。为了使自己掌握辩论的主动权,并取得胜利,他…  相似文献   

17.
<正> 羊涤生先生说庄子“长于文而短于逻辑思维”,“蔽于推理”,(《庄子“濠梁之辩”与辩无胜”》)这也是在庄子思想研究中许多学者的认识。这一认识常从庄子与惠子的辩论中去说明。其实这一认识未必正确。庄子在与惠子的辩论中有时有诡辩的现象,但庄子也是一个伟大的辩者,有着极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在与惠子的论辩中,他遵守逻辑规律的要求,运用正确的推理形式,有力地驳斥了善辩的惠子。因此我以为他并不“短于逻辑思维”,也决非“蔽于推理”。  相似文献   

18.
肖泾中学处于上海市的最北翼,毗邻江苏太仓,人称“宝山的西伯利亚”。规模小与师资、生源、教学设施“三差”构成了我们这所农村初中的主要特点。可是,就凭这样一个摊子,我们居然连续两次被评为“上海市加强初中先进单位”,连续四次获得“宝山区(县)教育科研先进单位”殊荣。奥秘何在?答案是:结合校情展开教科研活动,农村初中的教育质量照样能插翅腾飞。一场辩论:摆正科研与教研的关系1985年,当“教育科研”这个专用名词首先出现在《肖泾中学学校工作计划》上时,曾引发过一场颇为激烈的辩论.反对者主要持两种观点,一是“科研神秘感”,认为搞科研是专家的事,我们这些“第三世界”里的“土八路”也想涉足其间,未免有点不自量力,二是“科研对立观”,认为教研  相似文献   

19.
一、“对课”简说:对课是明清以来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精华,其内容就是学习怎样对对子,学习作对联。从宋代开始,对课已经是同句读、声律相提并论的一种基础课程,主要以“属对”方式开展,属对是由老师出上句,学生对下旬,字数由少到多,内容由简到繁。鲁迅先生早年在三味书屋读书曾学习过对课,这成了他在枯燥私塾生活中的一抹亮色,许多年后他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满怀深情地写道:“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  相似文献   

20.
朽木 《家长》2010,(4):10-11
发生在2009年6月的这场辩论,规模并不大(双方辩论只有一个回合,区区两篇文章),火爆程度和影响也远不如发生在2010年1月的那场现场辩论。但编者之所以将这次辩论放到“水妖”和陶宏开之争的后面,是因为编者觉得这次辩论相比于“妖陶”的意气之争更具有“高屋建瓴”的意味,好文自当压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