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吴鲁笑 《视听》2021,(7):57-58
《你好,李焕英》成为2021年春节档最卖座的国产电影,其成功必然有因可循.本文从引爆点理论出发,研究电影爆火背后的营销逻辑.内容制作上,它建构了附着力较高的情感依赖,引发观众的集体记忆,且电影中设计的角色与其扮演者高度贴合.宣传发行上,全媒体运作和新媒体开发巧妙结合,增强曝光,增加话题量.  相似文献   

3.
顾盼 《出版广角》2021,(5):91-93
作为2021年春节档电影的票房黑马,《你好,李焕英》带着对中国式家庭的理解,在时间和空间的错位下,呈现一幅幅饱含笑与泪的亲情画卷.它以电影为传播媒介,融合互联网的跨媒体传播形式,让中国式的亲情叙事和文化情怀再一次进入大众的视野,唤起大众对传统文化中亲情和家庭关系的思考,凸显了带有本土文化表征的审美倾向.  相似文献   

4.
侯钰玲  朱爱敏 《视听》2021,(7):59-60
共情是理解他人的情感并感同身受的能力.电影《你好,李焕英》通过幽默的故事情节、真实的镜头语言和细腻的母爱主题使观众产生强烈的共情,因此受到大量意见领袖和主流媒体的推荐,形成了共情传播效应.在观众的共情传播之下,《你好,李焕英》在2021年的贺岁档电影中取得超高票房,一骑绝尘.  相似文献   

5.
冯科 《视听》2021,(7):55-56
由贾玲编剧、执导并主演的电影《你好,李焕英》中潜藏着多重复杂的人性悲剧.从悲剧体验和精神分析学的角度看,首先,该片表现了贾晓玲回馈母爱时人与自然的冲突;其次,体现了贾晓玲沉入潜意识后与不可挽回的命运的冲突;最后,反映了贾晓玲对不可挽回的过失的心理补偿,即以梦回的方式穿越时空,完成对错失的母爱的回馈,使影片的...  相似文献   

6.
林晓雪 《视听》2021,(7):61-62
2021年春节档,喜剧电影《你好,李焕英》取得了良好的口碑和经济效益.从4V营销理论看,该片在不同阶段进行差异化营销:预售时定位喜剧,以突出贾玲、沈腾这对王牌喜剧人组合为主,在微博、抖音等社交平台上进行物料投放,以直播的形式云端宣发;上映后强调情感营销,放大亲情的元素,通过后期口碑传播进行话题发酵,激发观众的情感共...  相似文献   

7.
张硕  罗艳 《采.写.编》2021,(11):149-151
短视频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新符号,随着移动互联网的不断优化发展,短视频适应了受众"碎片化"的阅读习惯,以及参与式粉丝互动文化的狂欢,因此,短视频行业也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本文从传播学理论出发,分析了《你好,李焕英》抖音短视频的内容特色,通过其内容主题、传播角度、视频形式等特点,探索了《你好,李焕英》利用抖音短视频宣传电影的策略.通过研究,旨在为如何利用短视频在事件营销传播中发挥作用提供可借鉴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贾玲凭借电影《你好,李焕英》登顶全球票房最高女性导演,同时这部电影也开始了它的全球放映之路。电浅析,寻找《你好,李焕英》成功走出国门的原因,并对此做出总结,为中国电影继续走向世界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你好,李焕英》是一部集亲情、梦幻和喜剧色彩于一体的电影。其巧妙地借助喜剧的外衣把随处可见可感的母女之间双向默默付出的催泪细节极尽表现。本文运用电影叙事学的相关理论,从非线性叙事结构的独特运用、多聚焦的叙事视角风格和反情节性的“本文”叙事时间三个方面,对其叙事策略进行解构,力图为今后的轻喜剧下的母女亲情形象的电影提供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陈晗航 《声屏世界》2021,(1):123-124
文章以《你好,之华》《情书》为分析对象,试图从镜像-主体理论互文理论的角度出发对比分析这两部影片,从电影的叙事结构中梳理出主要人物的行为活动及其深层心理原因,在爱情的表层结构下发掘出自我与他者的深刻命题.  相似文献   

11.
夏群英 《东南传播》2020,(10):137-139
亲子教育、少儿成长类节目是社会的刚需,但国家广电总局对此类节目的监管严格和节目本身的不足,使得这类节目的制作成为一个难点。本文以《你好爸爸》、《你好妈妈》系列节目为范本,分析其如何从受众需求的角度出发,以价值为立意之本,在内容上下足功夫,来做好亲子节目。  相似文献   

12.
张圆  张宝贵 《视听》2023,(4):36-39
电影《野马分鬃》以平实冲淡的叙事效果呈现了杂糅着躁动挣扎与琐碎平淡的青春故事。将影片置于雅克·拉康的镜像理论视域发现,主人公经由对“野马”镜中像的认同与迷恋,建构起理想自我,由此展开了富有反叛性的社会冒险奇旅;通过对“野马”镜中像的误认,在失落的现实阵痛中揭示了成长的代价;凭借同他者与情境的镜像关系建构,形成主人公内在自我的有机参照,并从整体上丰富了文本的审美意涵和艺术表现力。影片的青春叙事对中国当代青春片创作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13.
慢综艺是近几年一种较受观众喜爱的综艺节目类型,该类型节目数量不断增多但节目质量良莠不齐.《你好,生活》作为央视推出的首档慢综艺,通过节目场景、内容、反馈等方面为受众打造沉浸式体验,受到广泛好评,节目质量在三季以来一直保持着较高水平.《你好,生活》的沉浸体验为慢综艺提供了一条可供借鉴的道路,也反映了更多进步空间.  相似文献   

14.
李常叶 《东南传播》2012,(12):157-159
2009年上映的印度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获孟买电影博览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配角(波曼·伊拉尼)、最佳剧本等六项大奖,并获国际印度电影协会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剧情、最佳摄影等十六项大奖。对于当代西方的解构主义学派和精神分析学派来说,拉康的这一理论成果产生了极为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文章将用此"镜像理论"分析影片中三位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以及关系变化。  相似文献   

15.
王俊霞 《声屏世界》2021,(10):53-54
2021年春节档电影《你好,李焕英》,一路赶超以《唐人街探案3》为代表的各大影片,势如破竹,成为同期上映影片中最大的一匹黑马.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而言,其爆火的原因与其精准的档期定位、影片超强的共情性、喜头悲尾的小品模式,以及陌生化的编剧意识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冯美 《东南传播》2013,(8):98-100
"他者"的解读源自于雅克.拉康的"镜像"心理分析,主要研究"他者"的多重阐释和"他者"与言说主体之间的构建关系。电影《我11》是第六代导演王小帅,继《青红》之后又一部以儿童视角来反映某个特殊的时代问题和人民所肩负的沉重。本文运用拉康的镜像理论,分析电影的小主人公王憨置身于时代背景的"大他者"中、受父母朋友"小他者"的环绕和影响,如何完成其自我的认同构建过程,从而在"他者"之镜中成长,实现其对社会现实和整个人生的真正理解。  相似文献   

17.
关于美国华裔著名作家赵健秀(Frank Chin),中国学者的评述主要集中在两点:第一,他在作品中构建了美国华裔历史;第二,他试图确立华裔男性的身份问题。通读这部小说笔者发现,频繁出现的食物意象与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关系密切,尤其与男主人公的种族身份和主体身份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慢综艺在综艺节目市场上逐渐占据主流地位,早期推出的体验类慢综艺仍是当前热度较高、品类较为丰富的慢综艺类型,随着节目市场的发展,这类节目也出现了利用明星流量的娱乐化倾向和同类节目扎堆的同质化问题。在市场渐趋饱和的态势下,如何突破“双化”问题并实现体验类慢综艺节目的转型突破,则需要节目更关注其差异化升级和文化价值深化。本文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青年生活分享节目《你好,生活》为例,通过梳理和分析节目在叙事主体、框架和手法等方面的创新,为当前体验类慢综艺节目的叙事结构发展提供一些思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慢综艺是当前比较热门的综艺节目形态,其特点是节奏舒缓、无竞技性、没有过多剧情设置,对快节奏都市生活的人们颇具治愈性。《你好,生活》与《向往的生活》是生活类慢综艺中较为成功的两档节目,在叙事方面呈现了文化性与商业性的不同偏向:叙事主体从明星为主到星素结合;叙事主题传递共同价值观;叙事空间从固定到流动;叙事手法采用留白镜头与拟人动画。两档节目也存在如价值输出生硬、过度追求商业化、消解真实乡村形象等问题。慢综艺节目的未来发展,应避免严肃说教,多用人民喜爱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杜绝唯流量论,避免虚假繁荣;注重纪实呈现,表现真实的乡村生活。  相似文献   

20.
周承国 《出版广角》2017,(24):79-81
《细民盛宴》以80后作家的细腻笔触聚焦于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家庭伦理关系,揭示家庭成员之间在日常生活掩盖下的人情与人性.《细民盛宴》用独特的书写方式探讨现代家庭伦理关系的困境及其解决方法,即从秩序的“和谐”走向温情的“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