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媒介场域概念的界定 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非常善于运用场域理论分析社会现象。所谓“场域”,布尔迪厄把它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network)或一个构型(configuration)”。①布尔迪厄认为,“在高度分化的社会里,社会世界是由具有相对自主性的社会小世界构成的,这些小世界就是具有自身逻辑和必然性的客观关系的空间,  相似文献   

2.
媒介融合在整合与重组媒体资源的同时,形成了当下的"自媒体"背景,"我们即媒体"日益成为一种宣言。公民话语空间正在随着媒介融合的深入逐渐拓展,建立一个真实、平等、开放、互动、健康的"绿色"传播平台对于公民社会话语"场域"的萌发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
数字时代媒介的深度介入对教育场域中的主体关系、资本、惯习、权力等产生了根本影响,形成了典型的教育媒介化现象.本文从媒介化研究视角出发,提出教育媒介化概念,突破传统教育学对媒介技术的单一关注,从跨学科角度认识教育媒介化,对其进行深入解析和批判思考.本文对于丰富媒介化研究理论,理性认识社会媒介化实践,正确处理媒介技术与教育...  相似文献   

4.
基于社会媒介而形成的社会媒介公共组织本质上强调参与者话语传播的开放、分享与互动,也是一个自组织的网络传播系统。本文主张用布迪厄开创的场域视角来诠释社会媒介自组织传播实践,并为此提出了社会媒介场域的概念,分析了社会媒介场域独立存在的依据,并以新浪微博为例阐明了社会媒介场域理论建构中的相关概念,包括社会媒介场域中自组织传播行动者主体、自组织传播的幻象、自组织传播的位置关系、自组织传播的竞争工具——资本、自组织传播的逻辑——惯习等。  相似文献   

5.
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革新和发展,新兴媒介早已超越信息交流的初始功能,转而成为人们感知外界的主要方式,我们已经进入了"媒介化社会".在媒介化社会的背景下,现代社会风险层出不穷,整个社会的公共资源在不断地被创造、被耗费,人人都在岌岌可危的环境中摇摇欲坠.通过梳理历年以来的危机传播,将现代危机传播研究置于新的媒介化社会背景之下,探讨危机传播研究的新趋势,并且试图构建跨域、协同的危机传播机制,从跨地域、跨领域两方面阐述政府、媒体、组织、公众如何协同并进,共同应对危机传播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实现危机传播的最优结果.  相似文献   

6.
7.
出版媒介是抗战歌谣的基本传播媒介。伴随着抗战大后方图书、期刊和报纸三种载体形式的文化出版的兴起以及文艺创作者和阅读者等群体的发展壮大,抗战歌谣出版媒介场域应运而生。出版媒介场域对于抗战歌谣的传播已经成为抗战历史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不仅展现了抗战歌谣的历史发展脉络,也生动表现了抗战大后方全体军民众志成城、共赴国难的光辉历程。  相似文献   

8.
雷朋 《东南传播》2024,(1):101-103
伴随着媒介渗透到社会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媒介角色实现从中介向本体的转向,成为了体验和目的的环境。在本体论上,作为技术、语言、环境的媒介影响着文化生产的理性、形态及生态。然而由媒介所带来的新文化秩序也产生了一定负面效能:资本裹挟下技术附魅加强,审美浅表化和泛娱乐化以及建构了消费主义意识形态价值观。面对媒介逻辑控制的不可避免性,应当提升用户媒介素养,加强审美引导和营造良好的媒介生态,以更好转化好媒介自身的规则和资源,更好地服务我们的文化生产实践。  相似文献   

9.
在媒介化社会语境中,如何引导中小学生正确认识并利用传播媒介,帮助他们辨别和抵御传播媒介的负面影响,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本文从媒介化社会及其影响、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重要性、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途径入手,阐述了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并就如何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从法国学者皮埃尔·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出发,探寻新闻场域介入专家场域后所带来的异化表现及负影响。两大场域作为社会场域中的两种客观存在有其合流的共性基础,彼此的良性关系可以更好地促进社会发展。两者也有着不同的逻辑与惯习,非正常地越界必将导致"媒体暴力"对专家公信力的消解、专家成为"快思手"传播"固有的思想"及将专家"符号化"等后果。要让专家场域保持自身的学术惯习,坚持批判性和建设性,需要媒体、专家和大众三者共同维护。  相似文献   

11.
客观性是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要素,是人们评判新闻事业和衡量新闻工作的关键性标尺。然而,在实践中它被称为"只可无限接近却永远无法达到"的目标,纯粹的客观报道是不存在的。本文试在媒介场域理论视阈下,分析研究客观性原则的实践悖谬与价值推演。  相似文献   

12.
媒介现实来源于社会现实,却不等同于社会现实。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政论家李普曼就在《公众舆论》一书中提出"拟态环境"(Pseudo-environment)的概念,意指媒介建构的现实不是对客观现实"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产生了一定的偏移。20世纪六、七十年代相继出现的议程设置理论和框架理论也都证实,媒介对于客观世界的呈现过程,就是意义的建构过程。上个世纪80年代,荷兰学者梵.迪克将话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新闻出版单位承担的社会责任问题,文章通过内容分析法对新闻出版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内容进行编码分析,并通过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阐释不同视角的社会责任概念,提出新闻出版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是对新闻出版场域中各种资本力量(经济、文化、社会和政治等)的适应与协调。文章为分析新闻出版业的社会责任议题提供整合性的解释框架,编码结果对新闻出版业的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以互联网和手机的普及为标志的后信息时代即媒介化社会的来临,使生活其间的人们产生了短暂的不适。传统的传播伦理受到了考验,而新的传播伦理尚待构建。其中,隐私权的保护是摆在新闻人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  相似文献   

15.
关注书籍作为媒介对知识和文化传递产生的影响,从媒介学的研究视角出发,基于媒介域演化的逻辑,思考技术创新对图书载体演变及意义变化的影响。从西方引入的概念在中国本土化的语境依然有着解释力,逻各斯域下的图书是从神话到“学术”的迁移;书写域的图书存在着“科举取士”与意识形态的对抗;图像域回归身体更注重阅读的感性体验;数字域的书籍将继续与新技术并存,预示着书籍的未来。  相似文献   

16.
我们正步入媒介化社会。新兴媒体的普及和媒介化社会的发展,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运行进程。这种变动的结果之一,是直接造就了一个全新的传播主体。这个主体利用一切手段,打造自己的媒体,探讨切身的议题,让公民发出自己的声音,交流彼此的观点。一部现代政党史和新闻传播史,展示着执政党同传媒的互存、互用和互动关系。执政党能否有效使用和驾驭大众传媒,是衡量其执政能力的标志。资产阶级政党和无产阶级政党在这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并在这些经验与教训中成熟起来。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遭遇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社会表达语境发生深刻变化。执政党应该顺应这种变化,构建舆论引导的新格局,主流媒体和非主流媒体都肩负着重大使命。  相似文献   

17.
电视是20世纪最具渗透力的媒介,对国民的精神生活有重要塑形作用。中国电视诞生60周年,改革开放以来进入发展快车道,电视传播有复现机制、仪式机制、"长视频"时空传受机制等基本的影像特质。而融媒时代的碎片化收视造成了电视终端的聚合困境,电视在走过了高朋满座、高光时刻、高开低走的历史时期之后,在媒体深度融合转型之时如何发挥"嵌入机制",把握视频传播的主业优势,做好电视新闻的效力重建,以使电视媒体高步云衢,在融媒平台建设的征程中创新拓境、赢得收视。  相似文献   

18.
冶进海 《传媒》2023,(S1):70-72
新时代传媒业在数字化、智能化、社交化传播的时代面临着传播观念、传播方式和价值认知方面的诸多困惑、挑战与机遇。为此,需要充分考虑政治、内容、技术、广告、效益、用户、渠道等多种内外因,在政策支持、经济条件允许的前提下自建生态型媒介平台,吸引广大用户。同时,充分利用AI技术、大数据技术、神经模拟技术、VR技术等,实现技术赋能。此外,要充分认识媒介发展的人性化趋势,进行弯道或拓维超车,要超前布局、跨界重组、智造未来,实现优质内容的视听化、多元化、虚拟化、艺术化传播,提升新型主流媒体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9.
当前人们生活在被媒介包围的社会中,通过媒介了解世界,实现与他人的沟通已经成为每个人日常的真实写照。数字化生存,媒介化社会已经成为信息时代的典型表现形式。无论哪个国家都不能忽视大众传媒的影响力,特别是大众传媒的政治功能,它对于国家的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朱丽 《东南传播》2014,(12):50-51
媒介由"无中介—中介化—去中介化",与社会相互介入融合形成媒介化社会。媒介化社会的重要基础是媒介与社会的融合,而这必然将对整个社会造成巨大的影响。通过阐述媒介化社会的起源、现状和特点,探讨媒介与社会相互融合过程中所产生的社会控制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