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视觉文化时代,社会生活已被图像所包围,大众媒体借助媒介技术广泛传播图像符号,使网络民族主义呈现出“图像转向”的新样态。“图像转向”表明话语形式逐渐转变为以图像为中心,促使网络民族主义从以语言文字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转向以图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本文以“阿中”走红事件为例,分析其传播特点和传播动因,并试图探究网络民族主义“图像转向”变化背后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拟态环境下的“新闻真实性”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艳艳 《青年记者》2010,(12):34-35
20世纪后期,德国学者哈贝马斯提出了交往行为理论。按哈贝马斯的话说,交往理性就是要让理性由“以主体为中心”转变为“以主体间性为中心”,最终实现理性的交往化。其中,“主体间性”就是他扬弃了近代认识论的“主体一客体”认识图式,创造性地提出了“主体一主体”认识图式,即主张所谓的。以主体间性为中心”。  相似文献   

3.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强调人类行动中的交往作用,将“交往行动”定义为“通向理解的交往”,这一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交往理性.哈贝马斯主张跳出主体一客体二分法的传统意识哲学范式,引入语言范式的交往理性,旨在将现代文明引入柳暗花明的新境界.因此,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指“至少两个主体之间以生活世界为背景、以语言为媒介、以理解、行动合作化和个人社会化为目的的社会行动”①.作为公民新闻的传播主体,公民记者是指草根的、自发的、独立的、非职业性的公民新闻报道者.对公民记者而言,生活世界是其采集公民新闻的来源,语言是其发布公民新闻的工具,公民新闻是其的一种社会行为.因此,本文拟从交往行动理论的生活世界、语言有效性要求、社会行为三个方面,审视公民记者虚拟空间的行为规则问题.  相似文献   

4.
20世纪后期,德国学者哈贝马斯提出了交往行为理论.按哈贝马斯的话说,交往理性就是要让理性由"以主体为中心"转变为"以主体间性为中心",最终实现理性的交往化.  相似文献   

5.
对"主义"的批判要适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图书馆学而言,“主义研究”非常重要,缺乏“主义”,图书馆学的思考则丧失一种彻底精神和整体思考。图书馆学“主义研究”的实质是“学科研究”,除了受“定量研究”者批评外,还要受到同属于“定性研究”的“领域研究”者的批评。这是一种正常的学术现象,但如果对“主义”批判过度,则会出现学理研究的“浮躁”。所以,对“主义”的批判要适度,简单地否定“主义”,其结论必将失之偏颇,存在“主义”批评的悖论。  相似文献   

6.
清末有限政治自由与中国早期公共领域的形成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海平 《新闻界》2005,(5):50-52
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是以十八世纪、十九世纪初的欧洲,主要是以法国、英国和德国为背景,从中抽象出来的一个“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经验理想类型(Ideatype),他认为,当时资产阶级社会中出现的俱乐部、咖啡馆、沙龙、杂志和报纸,是一个公众们讨论公共问题、自由交往的公共领域,它形成了政治权威重要的合法性基础.“公共领域首先是我们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领域,它原则上向所有人开放.在这个领域中作为私人的人们来到一起,他们在理性辩论的基础上就普遍利益问题达成共识,从而对国家活动进行民主的控制”,也就是说,公共领域为具有理性精神的人们提供了一个讨论公共事务的论坛,这种讨论往往就形成公共舆论。  相似文献   

7.
当今中国社交媒体平台的涉外传播与争议中,“国际绰号”是一种较为盛行的非主流民间话语形式,参与者甚至将其作为一种修辞策略来发起网络民族主义的“爱国动员”。通过语料库归纳,发现“国际绰号”是将国际关系“人际化”,将国别“拟人化”的一种修辞方式,其中一部分为社交媒体中产生的新词,一部分为社交媒体中发生语义变迁的旧词。一些“国际绰号”具有蔑称指向,以隐喻或转喻开展反讽、攻讦和批判,这有可能产生民粹隐患和伦理危机,不仅导致中国在国际社会处于道德被动地位,弱化国际话语权,而且影响了汉语在国际交流中的语言审美,破坏了“中国形象亲和力”,不符合“既开放自信也谦逊谦和”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大观周刊》2010,(37):40-40,26
哈贝马斯是当代德国著名的哲学家,理性是其交往行为理论的核心之所在。在批判继承前人尤其是法兰克福学派传统社会批判理论的基础上,哈贝马斯以交往理性为切入点,以社会合理化实现为哥标,围绕交往行为展开了系统阐述。尽管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合理化理论带有明显的乌托邦色彩,但其也有很多合理之处,能给予现实很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德国学者哈贝马斯认为,“公共领域”是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领域,在这个领域中,作为私人的人们来到一起形成公众,在非强制的情况下对公共事务自由、公开地发表意见.①而在这个领域内开展的“普遍主义的、无私人差别性”的交往关系,②即为公共交往.本文主要从梁启超逃亡日本后在《清议报》、《新民丛报》发表的言论,来看梁启超与康有为、严复、黄遵宪、孙中山的公共交往对其言论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蓦然发现,白生之志,在“毁三观”:摧毁那些根深蒂固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穷研生态主义,意在扼杀人本主义的价值观;专攻传学原理,有心肃清封资主义的人生观;主修世界文学,立志破除民族主义的井蛙观。  相似文献   

11.
《声屏世界》2008,(9):64-64
中国的民族主义在奥运年再一次震撼西方。虽然国际媒体确有过失,某些对圣火的抗议也很不理性,但是中国民族主义的激烈表现却又困惑着无数人。中国究竟要向世界展现出“大国崛起”的何种底蕴和姿态?围绕着奥运的中国民族主义情绪在一定程度上起了冲销西方话语霸权甚至信息恐怖主义的作用,同时也促使一些独立的西方学者检讨自身的固定思维。显然,一个群体需要一定的民族主义才有凝聚力,但过强的、过于极端的民族主义最后很容易产生与主流世界的脱离甚至对立。  相似文献   

12.
张芳 《军事记者》2012,(1):38-40
军事外交是以军队为主体的对外军事交往.而军事对外传播则是对外军事交往中不可或缺的“名片”.担负着军事外交主体的形象塑造。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军事外交以“新安全观”为指导.配合国家总体外交和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通过军队领导人往来、专业技术人员交流、军舰互访、文体交流、国际和地区安全合作、军控履约、对外军事技术合作、人员培训、智力引进、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等多种方式,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军事交往格局.这为开展军事对外传播搭建了广阔的舞台。  相似文献   

13.
殖民语境下的文物返还,有两种对立的“声音”一直存在:“文化国际主义”与“文化民族主义”。二者的存在与形式多有变化,不同的语境下被赋予不同的含义。文化国际主义者与民族主义者就殖民文物所属权、收藏合法性以及文物保护观念等问题在国际学界引发了激烈的讨论与争议并影响至今。在后现代与后殖民语境下,从二元话语到多元话语,逐渐形成破圈态势。  相似文献   

14.
当前中国新闻报道中的“反智主义”倾向,在新闻生产层面表现为悬置知识、误读通俗和弱化知识分子身份,在受众层面,表现为过分介入私人领域,忽视受众知识需求、低估受众认知能力,以及质疑大众接受高蹈价值观的能力.新闻“反智主义”倾向是新闻“娱乐化”盛行的重要因素,这两者互相强化,最终导致主流媒体新闻功能的偏失,以及理性商谈意义上的公共文化空间的萎缩.  相似文献   

15.
《论语》的传播智慧显示的是中国人的精神交往的智慧,是中国人的交往特性。在当今的世界交往体系中,中国人可以通过温习这一智慧,建构交往的主体性,在一个多元文化主义的时代复活"仁"的主体间性的交往精神。这与西方基于理性的交往精神形成了某种互补关系,创造理解、反思和领悟的契机与意义的准确表达、理性的劝服,人伦政治关系的建构与在求知活动中超越人伦政治关系,在互动中注重情境和情感与偏重理性在人际互动中的指导作用,这其实是人类交往精神的完整性表现。在追求人类交往精神的完整性过程中,《论语》的传播智慧便得到了创造性转化。  相似文献   

16.
<正>交往行动理论又译作传播行为理论,是当今批判学派精神领袖尤尔根·哈贝马斯思想发展的第二阶段,其主要代表著作有《交往与社会进化》、《交往行动理论》,这一系列以探讨“交往”(Communication)为核心的理论设想构成了哈贝马  相似文献   

17.
净化"交往"     
每个人都是社会关系之网上的一个网结。马克思断言: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从这个意义上说,交往是人们的一个重要的社会活动。莎士比亚曾说过:“交不在多,得一人可胜百人;交不论久,得一日可逾千古。”此话不是说交少益善,而是说要真交、交真人。哈贝马斯把交往的核心要素  相似文献   

18.
交往社会是由交往人与交往环境形成的关系总和,交往社会的理想是:一切社会成员,为实现公共福祉而理性交流;为此,公正传播应朝向善治,建设交往社会,并以此促进协商治理的系统演化。人与社会的理性是不完备的,数字交往存在“自反性沉迷”的底层逻辑并排斥异质性,平台公司的伦理缺陷与算法陷阱,是交往社会的敌人。交往社会是一种共同演化的运动,建设交往社会,要反思技术、媒介和人,也要追求法的精神、良好的治理、进步的政治文明。理想的交往社会具有五个特征:全景、实践、调谐、迭代、开放,建设交往社会亦应以此为准绳。  相似文献   

19.
近代中国民族思想的演变,是个复杂的过程,中国由"传统的"民族主义转变到了"近代的"民族主义.在此期间涌现了一批开路先锋式的民族主义者,梁启超是其中最为突出的代表之一.本文拟对清末十余年梁启超的民族思想的演变进行初步探讨. 一、1898年以前:传统的天下主义 这一时期,梁启超的民族思想完全笼罩在传统主义之中,很少受近代民族思潮的冲击.他早期的民族思想的出发点是康有为的以"春秋三世说"为理论核心的"今文学派",主张破除种界,以天下大同为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20.
张艺苗 《大观周刊》2012,(12):171-171
减法思维的设计手法讲究风格朴实、结构含蓄,摒弃所有“想要”而“非必要”的元素,其设计手法偏向于理性。为了探讨减法的思维在不同设计领域的应用,通过设计案例分析现代主义、极筒主义的思维观点和设计准则,归纳出减莹思维中如何保留主要的元素,删除次要的元素,提出以减法思维设计产品的依据,为日后的设计工作提供具体的参考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