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田龙过 《传媒》2018,(12):91-93
"一带一路"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是寻求共识的过程.基于国际关系共识,挖掘丝路历史记忆,在多元差异的价值体系中求同存异,是"一带一路"倡议落实的基础,也是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的核心内容;依托"母题"和"原型"等世界性的话语形态、文化元素和叙事框架,搭建起价值传播的"共识"之基,是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的策略.有了这两个共识,"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的价值目标、价值传播和价值实现才能得到有机统一,才能伴随着"倡议"的落实实现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的最大效果.  相似文献   

2.
方格格 《传媒》2018,(1):70-73
本文以2016-2017年中外媒体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新闻报道为研究对象,以基于语料库的批判话语分析为研究方法,从微观话语修辞手法、词频统计和话语风格等方面分析了外媒对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态度和看法,从而了解该倡议在国际传播中的传播效果.研究发现,国外媒体普遍赞同"一带一路"道路正确性和可行的经济合作设想,但对其"共享性"存在一定程度上忧虑.  相似文献   

3.
王亮 《今传媒》2016,(3):10-11
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陕西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桥头堡,对中亚各国的对外传播将由形象传播进入到战略传播的新常态.构建一套有针对性的陕西对中亚地区对外传播战略,是提高陕西在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软实力和影响力、加快新丝绸之路建设、实现陕西与中亚各国民心相通的重要保障.在对中亚对外传播中,需要在对外传播理念、传播主体、传播媒介等方面做出积极调整,有效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4.
郭艳 《东南传播》2021,(4):9-12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在新的国际关系与国际格局下,提出的亚欧非经济合作发展倡议,它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意在打造经济合作、政治互信、文化包容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然而,在西方媒体的恶意渲染和炒作下,"一带一路"倡议在国际个别地区还缺乏有效诠释和深入理解.共情传播兼具情感感染与价值理性,它以协助理解、引导参与为导向,应用于"一带一路"倡议传播中,在破解传播困境,重塑国家间理解和信任关系方面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作为一个更具开放性的对外传播理念,共情传播中的"一带一路"倡议,指向以文化敏感激发个体文化共情力、以空间视角叙事凝聚群体情感、以赋能公共交往汇聚共识的多维策略,这对媒体组织和从业人员的思维方式及实践转变提出了挑战.  相似文献   

5.
"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实施以来,河南经济飞速发展,也为中原文化的对外传播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创新对外传播策略,变挑战为动力,是中原文化走出去的题中之义.中原文化对外传播中文化品牌少、国际影响力不足,传播内容还停留在表层信息,不利于各国文化之间的深入交流,挖掘中原文化的内涵,培育有地域优势的文化品牌,加强国际化的运营与传播,让中原文化在深度与广度上真正的走出去.  相似文献   

6.
加强当代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路径的研究,并在促进"一带一路"倡议落实,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塑造中国国际形象,提高中国国际话语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一带一路"为视阈,在分析当代中国价值观传播基本内涵与必然性的基础上,指明了当代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的现实挑战,并以传播学理论为指导,从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媒媒介、传播对象和传播效果五个方面入手,重点分析了当代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的具体路径,以期为相关主体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7.
“一带一路”不仅是地理概念,更是真正推动区域间互动发展的贸易网格,既牵涉历史性共同体叙事,也体现在地化过滤机制。沿线国家对我国“一带一路”的意义建构有怎样的理解和在地化处理?对这一问题的回应需回溯至“丝绸之路”概念。以费尔克拉夫(Norman Fairclough)的批判性话语分析三维模型为研究框架,对伊朗官方媒体伊通社自有英文报道以来的丝路话语文本加以分析,勾勒伊朗丝路观的研究及话语流变并寻求流变背后的当代社会意义解释。以往伊朗丝路观更多从民族身份建构出发,在纵向差异性时间轴线上形成以民族为单位的自我历史叙事。在我国“一带一路”带来的合作机遇的推促下,伊朗官媒从“丝路话语”转向“一带一路话语”,并逐渐走向以区域和地缘为书写单位的叙事格局中,将以往民族史式的时间线带入到更具统整意义的区域空间框架中。  相似文献   

8.
王梦杰  何昌通  胡安琪 《视听》2021,(6):125-126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进一步增强,其中,承载中华传统文化的中国电影肩负着讲好中国故事的重大使命.与此同时,中国电影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基于传播学中的5W模式理论,结合一带一路的时代背景,对中国电影的对外传播全过程进行分析,以期对中国电影走出去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邱伟强 《视听》2021,(1):171-173
本文以《中国日报》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相关新闻报道为研究对象,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以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的及物系统为理论依据,从话语视角探究《中国日报》"一带一路"话语实践中的中国国家形象构建.研究表明,《中国日报》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塑造了一个追求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积极正面的国家形象,在"一带一路"对外话语...  相似文献   

10.
11.
深化对"一带一路"背景下云南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研究对云南向其周边辐射国家文化特性及媒介生态研究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图从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强化实践经验的积累,建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全方位、多层次、全过程、多手段"的人才培养模式;重视新闻从业人员的再培训;加强国外记者的中国文化的了解、沟通及培训等方面探讨云南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方式及路径.  相似文献   

12.
齐文化是中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挖掘齐文化思想内涵的同时,要充分抓住"一带一路"倡议和青岛上合峰会的良好机遇,重视加强齐文化的国际推广传播.古丝绸之路时期波斯、粟特等西域国家与齐地的贸易往来为现今文化交流提供了良好借鉴,当今的齐文化国际传播除通过典籍外译进行思想传播外,还应注重陶瓷、琉璃、医药、茶叶等器物文化...  相似文献   

13.
14.
黄海珠  郑亚微 《今传媒》2022,30(1):123-126
5G、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给媒介产业的转型升级带来了新的契机。本文在梳理了新基建内涵和海外建设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一带一路”背景下新基建是如何推进媒介产业发展的:内容上,丰富生产方式;呈现上,提高传播质量;分发上,更加精准定位;管理上,规范内容生产。此外,还进一步分析了媒体在参与新基建过程中遇到的观念转变缓慢、资金不足、技术力量薄弱等问题。具体推广时,新基建也应遵守因地制宜的原则,寻找适合的合作方式。无论国内还是国外,新基建都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其未来充满想象。  相似文献   

15.
一带一路建设为全球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做好一带一路舆论传播,一方面可以全面展示国家形象,引导世界更加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另一方面也是增强媒体自身话语权的绝好机会.本文以海南卫视首档直播带贷微综艺节目《全球国货之光》为例,探讨在后疫情时代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主流媒体如何讲好中国故...  相似文献   

16.
17.
张玉容  李永胜  李乐洋 《传媒》2021,(23):76-78
"一带一路"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文化交融是"一带一路"的精神灵魂,而跨文化媒体传播是文化交融的重要渠道.本文通过对"丝绸之路万里行"案例的追踪研究,总结评价其传播效能,提出提升跨文化媒体传播效能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8.
19.
国家的全面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沟通交流,中原文化以其独特的古都文化、圣贤文化、根亲文化为华夏文明的精神家园锦上添花,值得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引以自豪,其对外传播也是一带一路建设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在中原文化对外传播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到我们自身面临的传播渠道单一、传播内容同质化、文化产业发展相对落后等问题.在全媒体视...  相似文献   

20.
"城中村"的媒介话语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艳 《新闻大学》2007,(1):20-27
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国内核心报纸上289多篇以“城中村”为标题的新闻报道所做的内容分析,试图揭示主流大众媒体在“城中村”这一中国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独特社会空间的社会建构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当代中国社会权力关系对于这一媒介建构过程所产生的影响。文章主要回答了中国主流媒介如何再现“城中村”这样一个社会空间、“城中村”如何从一个被忽视的空间演变为一个受人关注的公共问题,不同的社会权力如何影响着媒介对于“城中村”的报道内容、不同的社会权力在“城中村”这个话语场中呈现出怎样的关系,又是如何相互咬合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