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祝畅  郑凌茜 《今传媒》2022,(9):93-96
“文化走出去”背景下,传统文化元素外译传播成为学界研究的焦点,福州三坊七巷文化元素也引起学界关注,但是,鲜有研究聚焦三坊七巷建筑文化的外译传播。本文从张德禄“多模态话语理论框架”的文化层面,分析了三坊七巷双语官网建筑元素和建筑结构的英译,并基于Kress&Leeuwen视觉语法构图意义的信息值、显著性和框架资源,分析了建筑元素的图文排版。研究发现,建筑元素与建筑结构可以采取“文字+图片”的多模态翻译方法进行图文排版;建筑文化可以依据图文信息的作用、对浏览者的吸引程度以及图片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图文排版。  相似文献   

2.
仪式作为一种存储、传播文化和信仰的重要媒介,承载着一个民族历时性的文化记忆.而文化记忆又是民族文化认同的精神纽带.本文以传播仪式观理论和人类学仪式理论,试图阐释仪式媒介通过传承文化记忆来建构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性.指出不仅传统的人类学仪式是一种媒介形式,而且所有的媒介(人际传播媒介、群体传播媒介、大众传播媒介、社交媒介等)都具有一定的仪式媒介内涵.提出如何借助传统仪式媒介和现代仪式媒介来唤醒、激发华夏文化记忆,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命题.  相似文献   

3.
每一座特色历史建筑都是城市文化记忆的重要物质载体,也是建构城市文化记忆的重要空间媒介,因此探究城市特色历史建筑的文化记忆建构与保护发展路径,始终是社会与学界持续关注的热点议题。文化记忆被激活与回忆的过程,就是被建构的过程。因此,从文化记忆的理论构型出发,对福州特色历史建筑进行记忆再现与叙事展开,挖掘其背后深藏的文化记忆与深厚的史学价值,再借助象征性文化符号与文化实践活动,探讨合理有效的保护与发展路径,以期提高群体身份认同与文化认同,促进福州文化记忆与经济发展协同并进。  相似文献   

4.
信息化进程对于人类记忆是双刃剑,信息技术在强化社会生活记录能力的同时也引发了新的社会失忆现象,数字记忆成为新一代文化记忆。本文在简要爬梳数字记忆由来和现状的基础上,阐述数字记忆的基本原理和社会价值,归纳出多资源互补、多媒体连通、迭代式生长、开放式构建等特点,从目标定位、文化阐释、资源整合、编排展示、技术支撑五个方面提出构建数字记忆项目的架构和要领。本文还分析了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等记忆机构在数字记忆建设中的重要角色及其原因,倡导图档博机构在数字记忆构建中拓展职能,增加活力。参考文献31。  相似文献   

5.
姚燕婷 《东南传播》2021,(12):80-82
既有关于媒介记忆的研究注重探究媒介如何形塑集体记忆,但较少关注媒介给受众带来的记忆实践,本文通过对"云游敦煌"小程序的考察,讨论了其作为记忆建构者和记忆内容承载者的双重角色对记忆的建构过程.研究发现,作为记忆建构者的"云游敦煌"小程序主要通过各类时间符号的"复刻"以及多维阐释壁画内涵的叙事路径来书写"中介化记忆".作为记忆内容承载者的"云游敦煌"小程序通过一系列看似个体化的互动项目,给受众提供了充满家国话语、自我意识的记忆实践,并由此成为唤起受众关于敦煌特定文化记忆的"记忆之所".  相似文献   

6.
聚焦“一带一路”出版走出去,提炼出其文化记忆建构路径,为“一带一路”出版更好地走出去提供借鉴。本文从文化记忆的视角出发,以“一带一路”出版走出去为研究对象,探究“一带一路”文化记忆建构的内在逻辑和价值旨归,提出通过在历时和共时维度上立体呈现中华文化经典、以“他者”视角融入“世界共同体”、以多模态的传播模式助力文化行业繁荣,以文化记忆的力量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7.
当重大历史事件的亲历者逐渐消逝,如何保存记忆,让新一代年轻人了解历史记住历史,影视作品的责任重中之重.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作为书写革命记忆、传承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通过影像技术营造"记忆之场"获取记忆线索、立体化塑造英雄人物还原历史真相、多角度切入叙事模式引发情感共振,进而强化理想信念.建党百年献礼片《觉醒年代》作为历史正剧,尊重史实又不落俗套进行艺术创新,丰盈展现建党历史,质量与口碑齐飞,实在值得作为案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集体记忆与文化记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都会有过类似的经历:一些事情拼命想记住,却总是将它遗忘;而另一些事情我们拼命想要将其忘却,却总在某些时刻出现在回忆中。看来,记忆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那么记忆因何而生、又因何而灭呢?从来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更没有无缘无故的记忆与忘却。集体记忆所探求的,正是这种种回忆背后的“缘”与“故”。  相似文献   

9.
文婷 《声屏世界》2021,(12):49-51,65
集体有责任记住过去.建党百年之际,以《觉醒年代》为代表的主旋律电视剧通过艺术的创作手法再现历史,将家国情怀融入话语与情感叙事,不断强化观众的集体记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时也为主旋律电视剧如何在建构认同与吸引观众中寻找到一种平衡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10.
丁华东  黄琳 《档案与建设》2020,(4):43-46,37
法国历史学家皮埃尔·诺拉主编的三部七卷本的《记忆之场》汇集了众多法国史学家的研究结晶,是当代法国最具影响力的历史著作之一。全书内容涉猎面广泛,颇具启发性,故文章聚焦"记忆之场"这一主旨概念,对皮埃尔·诺拉的档案记忆思想进行剖析和揭示,以期为档案学研究引入新的学术视角。  相似文献   

11.
梁诗涵 《视听》2021,(6):37-38
诗词作为文化记忆的一种存在形式,在历史的断裂与存续之间得到传播与延续.在当代中国向现代社会转型的今天,如何让经典诗词再焕活力?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带给人们很大的启示.本文对《经典咏流传》中呈现的诗词进行分析发现,节目在建构文化记忆过程中,一边以影视化手段再现诗词以唤醒国人的记忆,一边又通过仪式化...  相似文献   

12.
"城市记忆工程":档案部门传承与建构社会记忆的亮点工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近年来我国档案部门开展城市记忆工程的活动状况进行了简要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就其对档案事业自身发展的时代意义、对档案部门参与社会记忆传承与建构的意义及其实践与理论思考等进行了探讨。如果说社会记忆为档案学研究注入了学术新元素,那么城市记忆工程可以说为档案界开展社会记忆的传承与建构研究提供了实践载体和研究切入点,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3.
凭借一种客观实在来呈现主观社会意识形态的记录方式,成为记忆建构历史的思维路径.档案作为一种客观记忆承载,在历史与现实的思想交融下,以线性的承接在传衍着先祖固化的文化记忆,同样以文化记忆的固化反向形构出人们对于过往的真实图景.论文以文化记忆的固化与固化的文化记忆为纲,思考档案在文化穿插中固化与被固化的逻辑转换,以为阐读.  相似文献   

14.
杨静仪 《新闻前哨》2023,(14):14-15
红色文化是当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它不仅仅是一种展示和传承的载体,更是激发全民共同追求的精神动力。博物馆不仅是一个展示各种文化遗产的地方,更是一个将个人记忆与历史叙述紧密联系起来的场所。本文通过深度访谈法,探究博物馆如何从符号、仪式及空间等方面加深个人记忆,从而形成集体记忆。  相似文献   

15.
少数民族纪录片以“文化记忆”为传播媒介和方法,作为构建民族共同体的一种媒介形式,具有存储、激活、缝合民族文化记忆的作用,在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同时,也为观众塑造了关于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本文将文化记忆的构建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种思考理念,从文化记忆的视角出发,以少数民族纪录片为研究对象,基于对少数民族纪录片的主题内涵、叙事方式、呈现视角三方面的深度分析,从社会维度、价值维度和历史维度等视角,探究了少数民族纪录片对文化记忆的构建作用。本文认为,少数民族纪录片通过保存当下的影像和符号,并将其置于历史发展脉络和社会发展进程之中,运用这一特殊的媒介形式使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文化记忆得以连续与整合。  相似文献   

16.
17.
新年献词是新闻媒体通过对社会事件的多元阐释与差异解读,并使用综合的写作手法呈现出过去一年整体图景的记忆实践.本文以新年献词为研究主体,使用文献研究法,结合9家新闻媒体在2021年前后发布的新年献词文本,探讨媒介记忆建构2020年整体图景的方式.新闻媒体在媒介记忆建构中应当注意反思灾难性事件的呈现数量、上层叙述与事件呈现...  相似文献   

18.
北京:后海——酒吧街 人们常说的“后海”指的是前海、后海和西海这三片互相连通的水域,因为这里曾有九庙一庵,所以又被称为什刹海。  相似文献   

19.
党史学习教育出版与文化记忆关系密切.党史学习教育出版为文化记忆建构提供合适的内容和叙事模式,文化记忆建构是党史学习教育出版的目的 之一,加强党史学习教育出版必然要思考有助于接受者形成文化记忆的内容呈现方式.党史学习教育出版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记忆建构,为文化自信的生成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文化滋养和坚实的文化底蕴.而融媒体利用技术优势,可有效提升党史学习教育出版传播效果和实现中华文化记忆的建构.  相似文献   

20.
邵鹏 《当代传播》2012,(4):26-28
人类曾过度强调个体的脑力记忆,其实两人间的结构性交互记忆、群体间的合作性记忆以及借助科技的渠道性、媒体性记忆似乎注定要为记忆带来革命性变化。个体记忆、群体记忆和媒介记忆共同构成的交互记忆系统,不仅影响人际传播、组织传播,也影响大众媒介传播。于是,了解、掌握交互记忆系统背景下媒介记忆的独特性以及媒介记忆与个人记忆交互关系所产生的利弊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