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社交类媒体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将网络作为了自己获取信息并发表意见的主要渠道,网络空间在一定意义上成为人们的意见集散场所。网络语言,作为人们进行信息获取、评估、加工、创造和分享的外在形式,成为人们表达观点与态度的重要工具。以往研究习惯将网民视作一个整体,从网络语言对传统话语权力消解与网民话语权力建构的角度进行分析。然而随着大量虚拟社群的建立,网络语言的使用成为进入社群与成员自我认同的标志。网民话语权力由差序格局向团体格局转变。研究结合福柯话语权力理论与霍尔建构主义认同观,从网络语言的使用入手探讨话语权力的新变化。  相似文献   

2.
网络低幼化语言作为年龄变体,形式上可以归纳为常用重叠、故用谐声、附加构词、摹态拟声词、新兴语气词、特殊称谓等,这些形式主观表达轻松悠闲、可爱幽默。在青年亚文化的表达诉求与新媒体快速发展的双重驱动下,网络低幼化语言传播中实现了日常嵌入式路径演变,呈现出传播快速性、融合多元性、强交互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新闻界》2019,(7):25-36
本研究采用质化研究的方法,描述了青少年群体中网络语言传播的"圈层"现象及其常见类型,并通过运用社会网络分析视角对网络语言圈层传播机制的路径分析,提出青少年日常生活中的网络语言圈层化传播的背后其实是其认同或建构的生活方式,青少年网络语言的圈层传播实现了一种跨空间的远距离交往和超时空的近距离聚合,这既是新媒介技术环境下的信息传播模式的革新,也是青少年生活方式日趋圈层化的表征。  相似文献   

4.
孙文峥 《编辑之友》2018,(5):61-65,70
网络语言正日益成为当代青少年情感传达和表征的重要文化符号.文章旨在探讨当网络语言经由数字化传媒的高强辐射性嵌入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后,青少年情感体验的迁移与改变.研究发现,网络语言使情感的表达方式呈现出"横宽纵短"的扁平化特征.以扁平化的内涵意蕴参照青少年日常生活中网络语言情感表达时,发现其呈现出一系列矛盾特质:一方面,青少年依据全新的情感逻辑权衡情感分寸,敏锐捕捉生活中的谐趣和夸张,灵活调度丰富的情感表征储备;另一方面,对于情感的洞悉、情感虚实空间的转换和嫁接,青少年不可避免地产生了陌生和弱化.这一看似对立的特质相互依傍和制衡,产生出持续的张力,使得青少年的情感体验在互联空间中呈现出"割裂的扁平化".  相似文献   

5.
6.
《新闻界》2018,(6):42-49
在过往的研究中,关于网络语言的亚文化属性及青少年由此形塑的区隔、抗争、娱乐、游戏等多样和繁杂的文化身份均有了详尽且深刻的描述和分析。本研究将关注点从宏观层面的网络语言亚文化特性迁移至网络语言自身的承载机理与内容表征,着重关注青少年在"丰富芜杂、急速更新、海量且弥散"的信息洪流中如何自我面对和自我建构,涉及青少年对于网络语言的攫取、接收、模仿、创造、表达、传播等一系列过程。这其中,青少年呈现出"网感"、"刷屏"和"拒土"三个较为显著的现象。在此基础上,研究将网络语言作为一种信息时尚,呈现出区隔、新奇、转瞬即逝的文化逻辑。而青少年以"注视"的姿态,面对网络语言的流转和变迁。"注视"是一个观看动作,也是一种观看方式。具有蕴含情感、在游弋和趋同中动态切换、置于关系网络之中三个特征。"注视"横亘于青少年和网络语言之间。在对迅捷且易变的语言讯息持久且专注的"注视"中,青少年的文化身份和流动不居的网络语言一样,变化不定,不断变动。  相似文献   

7.
网络语言是伴随着网络交流而产生的语言形式,它是对传统语言的一种僭越,具有自主性、宣泄性、隐喻性、开放性等特征。以微博为代表的微时代的到来,使得人们的生活日益碎片化。生活碎片化加剧了网络语言的无序化,从而形成了无序化与规范化的冲撞、对峙与博弈。对此,需要我们采取一些消融策略,就如何摒弃零和博弈,追求共存共荣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8.
党报话语风格既是党和政府的话语风格,又是人民群众的话语风格,体现了党的办报路线和新闻理念.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党报历史上,党报从《向导》到《解放日报》,再到《人民日报》,党报话语风格随着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心工作的变化而变化.在党报三次重大改革、改革开放、媒介融合的关键节点,党报话语风格适应时代的需求不断丰富其内涵,...  相似文献   

9.
赵茹  张楠 《新闻知识》2022,(2):31-36
处于成长关键阶段的青少年群体,其互联网使用行为备受关注,网络语言作为重要的文化和社交工具,能反映出当代青少年的个体态度、群体习惯和整体素养.青少年的网络语言传播不仅与传统表达形成鲜明对比,也因彼此间社会身份、所处世代、兴趣爱好的不同产生了群体内部的差异性.但因差异而产生的区隔并不是唯一且顽固的.作为不同文化群体成员的青...  相似文献   

10.
如今,在网络媒体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对"梗"的创作与传播上.随着网民们对"梗"的不断使用,"玩梗"行为已经渗透到网民们的生活方式之中逐渐形成了"梗"文化.本文以B站(哔哩哔哩)虚拟社区中"梗"文化为例,发现其在实践中不仅呈现出戏谑自嘲的特点,而且通过拼贴、同构、戏仿的方式也表现出典型的亚文化风格特征."梗"文化在社交媒体扩散传播中,凭借可以消解乏闷、进行印象管理、引起情感共鸣等内在动因而被大众接受与认可.  相似文献   

11.
张梦涵 《今传媒》2022,(7):127-129
本文从相关概念入手,分析了游戏、游戏化、博物馆游戏化的内涵,并从博物馆现存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两个方面分析了博物馆游戏化的必要性,最后基于参观者、设计作品两个角度,结合具体案例,阐述了博物馆游戏化设计的形式与风格,希望能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不断加速的社会媒介化进程深刻改变国际传播的内在逻辑和外在格局,媒介逻辑成为其高质量发展的显性表征,因此媒介化视域下中国国际传播高质量发展考察成为重要的时代命题及新闻传播学的学科担当。本文把理解媒介作为考察中国国际传播高质量发展媒介化的逻辑起点,依此洞察到媒介位居其间的枢纽作用以及对国际传播实践结构的关系嵌入,进而提出“多元连接”“情理融通”“可见提升”的高质量发展实践进路。媒介化视域下的逻辑阐释及实践进路研究,是对现有国家和媒体本位下国际传播高质量发展对策研究框架的突破,亦为其媒介化实践提供了全新的逻辑阐释和进路探究。  相似文献   

13.
新媒体与弱势群体的话语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弱势群体由于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低下,在大众传播语境下缺少话语表达平台。目前我国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还不健全,新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传者和受者的线性传播关系,使得网络等新媒体成为弱势群体寻求话语表达的主要途径之一,但近年来发生的"酒鬼妹妹"等网络事件也暴露出新媒体在弱势群体话语表达中存在的问题。弱势群体除了可通过制度内途径进行话语表达外,还可以借助媒体进行利益诉求。  相似文献   

14.
“青年亚文化理论”,在当今中国重新焕发意义,这可以从霍加特“文化是普通平凡的”以及霍尔“普通人并不是文化的白痴”两句经典话语琢磨出一些味道。粉丝文化、微博段子、恶搞娱乐以及网络文学的全方位覆盖,均以青少年这一庞大受众作为载体,而分析影响力颇大的青少年社会文化现象,急需合适的、具有实践价值的理论基座以支撑。  相似文献   

15.
谭景文 《视听》2021,(5):135-137
青年网络自嘲文化既是当下青年群体心理的真实写照,也是社会现实的缩影,通过拼贴与同构进行风格建构.在互联网环境下,青年人的抵抗色彩逐步弱化,转变为消解式抵抗.从后亚文化视角出发,探析青年网络自嘲文化的风格及生成逻辑,可以更好地观察青年群体的心理和行为走向.  相似文献   

16.
甄嘉琦 《新闻知识》2023,(6):80-86+96
社交媒体中的成年人对童趣化符号的追捧热情极高,成年人消费童趣化符号已不再稀奇。成人儿童化现象作为一种青年亚文化,其产生与社会心理、媒介发展等因素息息相关。本文从成年人在社交媒体上消费童趣化符号这一现象入手,运用深度访谈法,试图探究成年人为何消费童趣化符号,成年人倾向于消费何种童趣化符号,成年人如何认识、看待童趣化符号。研究发现,成年人对童趣化符号虽存在浅层消费的现象,但也看重其情感价值与意义,同时将其化作个人在社交媒体中自我呈现的有利“道具”,在媒介与社交关系等因素的影响下,制造了多个“顶流”童趣化符号。  相似文献   

17.
18.
刘佳 《青年记者》2021,(14):115-116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大众在网络空间内对公共议题进行情感表达已成为当下文化环境的常态.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探讨网络环境对爱国主义表达的影响以及大众爱国主义情感的产生与演变过程,剖析网络爱国主义的表达机制与话语模式.  相似文献   

19.
当前对于电视节目低俗化的界定与批判,存在成人化语境下"当事人”缺席"审判”的争议.本文选取青少年亚文化的视角,通过对563名青少年的问卷调查,发现在当下时代背景下,青少年与低俗化的互动模式已经受到收视语境及解读语境变迁的影响.客观分级与主观祛魅,使得多元开放环境下成长的青少年面对"低俗化”表现出其特有的亚文化取向的解读.电视节目低俗化的传统界定标准与媒介批判立场面临新时期青少年亚文化的考验与挑战.  相似文献   

20.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与党性相呼应,构成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术语。党性概念是中国共产党直接从马列原典中继承发展而来的,人民性概念则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不断本土化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理念。在中国,党性原则和人民性原则作为一组概念,从宏观上多呈现于中国革命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语境中,中国共产党新闻宣传事业的理论和实践则从微观层面上对这组概念进行了具实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