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芥川龙之介从独特的视角挖掘《今昔物语集》的艺术魅力,并以其中的故事为原型创作出一系列反映人生和现实的历史小说。本文从审美意识、故事和人物类型、深化主题等方面,详细地分析了他对《今昔物语集》的借鉴以及超越古典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李一平 《考试周刊》2012,(94):11-13
本文通过对《今昔物语集》、《大唐西域记》和《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有关玄奘法师故事的比较研究,找出这三本书的创作目的和选材视点的异同。  相似文献   

3.
《罗生门》是芥川龙之介以《今昔物语集》中的故事为原型而创作的短篇小说。故事大体上都延续了原典的精髓,但在细节处理上却体现了芥川高超的写作技巧。很多改动看似不经心,却别有寓意。他借着简单的故事,铺陈着善恶的纠葛,尖锐地揭露了陷于困境中的人们的自私本性。通过小说及其原典的比较研究,可以更好地把握芥川对历史的解析,并可由此分析他的创作意图和思想走向。同时,也可以从他对历史的再现程度和突破性的创作来了解芥川对《今昔物语》的解读。  相似文献   

4.
《今昔物语集》中的地狱观念是日本本土灵魂观念与佛教的地狱观念融合后的产物。地狱由地下变为地上,在地狱里没有成体系的审判系统,地狱的审判者处于丰隐身状态。堕入地狱后的救赎手段也由自力救赎变为可依靠他力救赎,灵魂甚至可往返于地狱与人世间,这些特征体现出日本平安后期佛教逐渐平民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5.
敦煌俗字研究推进了中古俗字研究,拓宽了传统文字学研究的视野,同时还对东亚写本研究提供了可贵的方法论启示。今本《今昔物语集》保留的俗字,可借鉴敦煌俗字研究的方法,对其考释中的误读误释加以匡正。在这一方法的指导下,《今昔物语集》可以为敦煌研究和日本汉字研究之间架设一座沟通的桥梁,解决前人未能很好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王祁阁 《文教资料》2012,(22):9-10,16
《宇宙锋》和《蝉丸》分别是中国和日本有名的戏剧作品。两部作品中都出现了狂人,即所谓的疯子。两部作品都在一定程度上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在民间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其中《宇宙锋》一方面反映了中国的儒教思想的统治地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封建君王的昏庸无道及部分民众对儒教思想的怀疑。《蝉丸》则反映了佛教对日本民众的深刻影响及部分特殊人物对佛教的质疑。  相似文献   

7.
《今昔物语集》的具格助词有四个"シテ""ニテ""ニシテ""ヲ以テ"。"シテ"前接具体名词,后续能动动词,表示工具。"ニテ"和"ニシテ"前接具体或抽象名词,后续能动动词,表示工具或手段。"ヲ以テ"前接具体或抽象名词,后续能动或使役动词,表示工具、手段、材料,用例最多且语义最为广泛。通过与汉语原典的比较发现,《今昔物语集》的具格助词用例所对应的汉语原典大都使用介词"以"字,由此可知《今昔物语集》具格助词的使用深受汉语原典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在日本原始神道的基础上,佛教经过几世纪的磨合,被日本本土文化吸收、改造、融合而走向了日本化,本文以《源氏物语》和《平家物语》为例,阐明了在不同历史时期佛教思想对日本文学的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9.
日本是四面环海的岛国,受到海洋气候的影响,岛上降水丰沛。日本人对水有一种特殊的理解和认识,这一点在日本文学名著《平家物语》中有所体现。如,该书小宰相投海故事中的“水”,被作为一种表现承载灵魂,渲染情感气氛,昭示命运的特殊意象符号来使用。特别是在这部佛教气息浓郁的作品中,“水”与佛教的“他界”思想紧密结合到了一起,创造出了一个独特的终极空间。  相似文献   

10.
“豪杰译”通常指日本明治时期对外国文学作品进行翻译时采取的翻译手段。然而从现代翻译理论的角度比较平安时期的《今昔物语集》及其汉语原典,则可以发现,早在平安时代日本就已经形成了对古汉语文献的“豪杰译”模式。  相似文献   

11.
1916年发表在刊物《新思潮》上的芥川龙之介的短片小说《鼻》,取材于古典《今昔物语集》和《宇宙拾遗物语集》。作品中充满了丰富的心理描写和细腻的动作描写,成功、生动地塑造了孤独、不安、迷惘的高僧内供的形象以及利己主义的旁观者形象。乍一看,内供似乎是旁观者利己主义的受害者,可事实上受害者和加害者的行为均出自同一种本能和本能防卫,即自卑心理和心理防御机制。  相似文献   

12.
《罗生门》作为芥川龙之介的代表作,充分的揭示了人类在利己主义思维下表现出来的人性的丑恶。本文将《罗生门》小说与其取材的原著《今昔物语集》中故事进行了比较,并对文中表现出的利己主义思维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为分析了小说人物在两难选择、利己主义驱使下善恶转化的人性转变的复杂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鼻子》是芥川龙之介的初期作品,它取材于日本古典故事《今昔物语》.作品对其中的一个简单故事加以艺术加工,并注入了鲜明的时代色彩,描述了现代人试图寻求拯救的心理体验.当时的日本社会背景下,芥川龙之介真实的内心世界和其创作《鼻子》的动机,都与他这部成名作有密切关联.作者通过剖析人性中的自卑懦弱和自私利己的特点,寻求放下烦恼和苦闷,多份生活的智慧和坦然的生活境界.  相似文献   

14.
芥川龙之介有多篇作品取材于《今昔物语》,以芥川龙之介的五篇作品为代表,从作品主题意义域的开掘、人物形象的塑造展示、叙事结构的设计变化、局部细节的充实丰富等方面采取细读式的文本解读方法把芥川的小说与《今昔物语》中的原作作对比性研究,比较的结果是清晰展示出芥川把情节简单、主题意义域单纯、人物虚指、原色展示、不介入人物内心、不注重刻画人物形象的《今昔物语》中的历史故事改写创作成情节复杂、主题意义域丰富、充分展示人物内心、浓墨重彩地刻画人物形象的现代历史小说,比较中让我们感受到芥川小说独具的艺术魅力和芥川高超的艺术创作才能,他不愧是享誉世界的短篇小说大师。  相似文献   

15.
《芋粥》是芥川龙之介取材于《今昔物语集》写就的历史题材的小说.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从形式上,芥川都对原作进行了再创作.形式上的再创作主要体现在让叙述者“外显”这一点上.而通过分析《芋粥》中叙述者的类型,可以更好地对文本进行叙事分析  相似文献   

16.
沈长寿 《现代企业教育》2013,(22):F0003-F0003
《怀风藻》体现日本文学萌芽期,在本土的固有信仰原始神道的“明净直”为核心的“真实”中,加入了佛教的净土思想,儒教的仁智思想的文学思潮。  相似文献   

17.
张智正 《成长》2007,(1):93-94
吉时,在日本有一本书,这本书讲了一千多个故事,每个故事的开头都是“吉时,……”所以这本书被命名为《今昔物语》。“古时”是个非常好的词语,虽然从口语上来讲,说为“吉时候”可能会更好。“吉时候……”很多神话、民间故事都是这样开头的:夏天黄昏的某个竹影院落里,一个老成了奶奶的女人,她的故事也是这样开头的,但她说“从前,……”  相似文献   

18.
《伊势物语》是日本文学史上第一部和歌物语。它几乎与《竹取物语》同时间世,两者一起被称为平安时代物语文学的先驱。 物语文学产生于10世纪初,一开始就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虚构物语,它是将民间流传的故事经过有意识的虚构,并加以润色、提炼、加工而成的故事,具有传奇的色彩,故又叫传奇物语,其代表作品有《竹取物语》和《落洼物语》。另一类是和歌物语,它是以和歌为主将和歌与散文融为一体,互为补充,使之成为整部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这种文体形式,近似于我国唐代孟(?)所撰写的《本事诗》。和歌物语以《伊势物语》和《大和物语》最有代表性,它对日本后世文学产生过一定的影响。成书于11世纪初期的现实主义宏篇巨著《源民物语》,  相似文献   

19.
《平家物语》是日本镰仓时代(1192—1333)著名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它和这个时期的《保元物语》、《平治物语》、《源平盛衰记》以及室町时期(1336—1573)的《太平记》合称为日本中世纪五大战记物语。由于这几部作品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历史发展面貌,被日本文学史家誉为“民族的英雄叙事诗”。其中,《平家物语》的思想艺术成就最  相似文献   

20.
日本最早的佛教说话集《日本灵异记》的编撰受到了中国文学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限于内容方面,还体现在故事类型、故事情节、文学表现手法等方面。关于该问题的研究考证对于更加清晰地了解中日文学之间的关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