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杜玉坤 《广西教育》2008,(19):19-20
实施新课程以来,新的教育理念引领着教师转变教学观念,课堂教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以往,我们更多研究“怎么教”的问题,也就是站在教师的角度思考问题较多;现在则更多关注“怎么学”的问题,也就是更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教学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学目标多元化了,由“一维的知识性目标”拓展为“丰富的三维目标”,特别突出了“过程性目标和情感性目标”;学习更关注结果得出的过程,“体验”、“经历”是新课程倡导的亮点理念;并体现了多学科整合的教学思路。  相似文献   

2.
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渗透“四有课堂”模式,教师从跨学科角度展开任务群设计,为学生带来全新学习体验。“有理、有趣、有法、有得”四个指标的加持,为语文学科教学注入丰富动力,教师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学生有清晰的学习方向,教与学达成更多和谐。特别是跨学科任务群的设计,为教师设计执行教学方案提供了更多选择,学生对教师设计跨学科任务有更高认同感,其参与热情高涨,历练作用更为突出。聚焦“四有课堂”建设,语文学科课堂教学迎来崭新发展契机,教师需发挥主导作用,借助跨学科任务群展开教学实践,促进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3.
新的课程改革,不仅考虑课程自身的特点,更关注遵循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关注学生的自我拓展和可持续发展。一、成因长期的教学实践发现,小学生自我拓展学习的能力普遍不够强。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1.传统的教学目标和陈旧的“教育观念”传统的教学偏重于目的的达成是由教师凭  相似文献   

4.
一、以改进教学促发展为目的。评价习作指导课达成改进教学促发展的目的,基于三点考虑:一是体现《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的“评价建议”:“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  相似文献   

5.
教学是教师组织和指导学生认知、达成教学目标的师生共同活动.教学,从本质上看是一种以认知促发展的过程.因此,教学认知策略的抉择和教学方法的组合.制约着学生的认知效率和发展方向.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一、认知策略与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师在教学实施之前,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对教学活动的组织和进行的决策,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施工蓝图”.一般认为,教学设计以下列四个要素为主要内涵.1、教学要达成的目标是什么?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教师进行的任何教学活动都应让学生在教养、教育、发展几个方面都有所得,日积月累才能达到育人的整体目标.因此,教学设计首先要在育人总体目标的规范下,对每一项教学内容和活动确定所要达成的具体目标,即教师在教学活动之前,期望学生在知识、能力、智力、情感、品德、行为等方面发生怎样的变化.这是教学设计的起点和归宿.  相似文献   

6.
“教案”,也叫一节课的书面计划。它贯穿着教师的教学理念,规定着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教师实施教学的设计蓝图,也是教师上好一节课的前提。今天,课程改革注重的是对学生创新情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只有更多地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去考虑教学方案,而不是只考虑教师的教,才能设计出有效的指导方案,让课堂真正活起来。一“、破”传统“教案”反思传统的“教案”,主要有以下弊端:1.教学目标“雾里看花”传统的“教案”,教学目标模糊笼统,不明确不具体,不便于操作和评价。教师往往使用“理解”、“提高”“、了解”这些词语描述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掌握要求…  相似文献   

7.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是教育目的、教学目标和课程目标的具体化,也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所要达到的要求和标准。因而,教学质量应取决于目标达成,教师的教学就应从"以教学内容为中心"走向"以目标达成为中心"。  相似文献   

8.
教学目标是教案中一个最基本的要素。教学目标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某项学习任务后应当达到的质量标准,它在方向上对教学活动设计起指导作用,并为教学评价提供依据。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教学目标是预期的,是在具体情境中学生行为变化的结果,强调“学生学到了什么”“学生学会了什么”,而“目的”的内涵更多的是体现教育者的主观愿望“要求学生学什么”,它是一种理想,一种方向、指针,实现它时间跨度也比较长。新的课程标准不同于以前的教学大纲,在表述时,全部用教学目标来代替教学目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  相似文献   

9.
所谓教学目标,“是教学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是对学生学习结果定量化的检测标准。泰勒认为:①“教育的真正目的不在于教师完成了某种活动,而在于学生的行为范型中引起某种重要变化”。②教师的活动价值是通过学生行为变化体现出来的,所以教学目标制定立足于学生,描述在学生身上引起的种种行为变化。下面结合小学数学课探讨认知领域课时教学目标的设计要点。  相似文献   

10.
有效教学行为“是指教师为迅速达到特定教学目标、达到更大教学效果而实施的行为,它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双重体现,其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课堂中教师有效教学效益行为应具有三方面的条件:一是能够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即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进行的。二是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  相似文献   

11.
对教师而言,课堂导入应是一块“激浪之石”。不仅要能够“导”,还应如同“一石入水,激起千层浪”一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创设有利于教学的课堂情景。 从教学目标导入。目标,就是行为所要达到的预期效果,是一种强烈的刺激。假如上课一开始,就明确地把本堂课学习目标告诉学生,就可以激发学生浓烈的兴趣。课堂导入是  相似文献   

12.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正紧锣密鼓地进行着。两年来,课改实验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在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全面而又深入的探索,中小学音乐课堂正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一、从重“教法”向“学法”转变“以学生发展为本”是现代教育理念之一。在以往的音乐课堂中,教师教学时考虑最多的往往是如何去“教”,较少考虑学生的“学”,致使学生常常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之中。如今教师备课一方面备教师的“教”,更重要的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备“学法”。教师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及兴趣爱好出发,加强教学与其生活经验的联系,学习方式变得多样化,从而对学生产生了很大…  相似文献   

13.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一、指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始与归宿。它为教学双边活动指明了方向。然而,有的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偏向于自己应完成的教学任务,对于怎样指导学生明确一堂课的学习目标并使之顺利达成则重视不够。因此,一堂课下来,学生往往不知该掌握些什么。据此,教师制定教学目标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科学地确定学生的学习目标。例如,教学“9加几”时,教师可先出示学习目标:(1)初步…  相似文献   

14.
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考虑的仅仅是“怎样教”,关注教学目标的实际达成,缺少对“教什么”、“为什么教”和教学目标合理性的拷问;关注教学活动是否做到最好,缺少对这项活动做到什么程度才合理的思考;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缺少对学生生命情感的关怀。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从各个方面对教学实践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与以往相比,新课程视域下教学实践具有以下特征:  相似文献   

15.
“教案”,也叫一节课的书面计划。它贯穿着教师的教学理念,规定着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教师实施教学的设计蓝图,也是教师上好一节课的前提。今天,课程改革注重的是对学生创新情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只有更多地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去考虑教学方案,而不是只考虑教师的教,才能设计出有效的指导方案,让课堂真正活起来。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新旧观念发生激烈碰撞,历史教师的教学观、教材观、学生观等发生了很大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革。同时,我们也发现一些历史课教学走入了一个怪圈:盲目地追求历史教学的形式和活动的多样化而忽视了教学的本真,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从而更多地关注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效教学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表现。让学生明确通过努力而达到的目标,并且明白目标的达成对于个人成长的意义;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教学任务,促使…  相似文献   

17.
王立新 《现代教学》2008,(7):150-151
“学习目标”是体育与健身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学习所要达到的结果,即每一个学生的期望值。它是体育与健身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体育与健身教学的灵魂。因此,确定学习目标是体育教师备课过程中首先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詹楚平 《科学教育》2007,13(6):28-29
在教学中,教师有时为了达成教学目标过分地加强重难点知识的讲授,而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课堂气氛。事实上,在保证达成教学目标的同时,教师若以一定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把课堂气氛调动起来,不仅能愉悦身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延长课堂教学的有效时间,甚至达到增强教学效果、促进教学目标达成的目的。也就是说,要让学生喜欢你的课,认真地听讲,就必须让学生愉快地学习。而愉悦的学习情绪离不开良好课堂气氛的营造。那么,有哪些方法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呢?下面以高中生物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1从教材中挖掘“兴奋点”在生物…  相似文献   

19.
从教师和学生的视角对甘肃省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师生对数学新课程的改革有较高的认同感,但教师对《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熟悉程度较差;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活动发生了积极变化;数学新课程的评价依据与方式有积极变化,但“唯分数论”现象依然存在;数学新课程教学目标中“四基”和“四能”的达成情况较差。针对调查结果,提出如下建议:(1)发挥专家学者的引领作用,加强对数学教师的新课程培训工作。(2)进一步修订与完善教科书,为学生“提出问题”提供更多素材。(3)把“隐性知识”纳入教学范畴,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4)落实“综合与实践”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5)进一步推进评价机制改革,实现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融合。  相似文献   

20.
<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要“注重实现‘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评”一致性是指教师教的任务、学生学的活动和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具有一致性,都要围绕教学目标而开展。“教—学—评”一致性的起点是学生的学而不是教师的教,也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确定了教学目标后,首先要考虑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是否达成教学目标,然后再思考要通过何种途径引领学生达成教学目标,即需要为学生安排哪些活动任务,这就很好地解决了为何教、教什么、怎样教、教到什么程度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