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生存哲学是对生存的哲学反思。理解生存哲学,不仅在学理上具有价值,在现实的实践过程中也有重大的意义。从生存哲学所体现的人类的价值意义,可以从更深层次上来把握理解时代主题,理解"生存哲学"在中国的特殊语境,揭示当代人类实践活动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2.
本试图从学理上提出“可持续生存”的概念。可持续生存是基于人类当下的生态环境危机而做出的回应,而提出这一概念也是对现实生活的观念性把握。它试图从哲学生存论的视角,反思人类生存的合理性与不合理性。并提出生存方式变革的新的方向。可持续生存强调的是,可持续发展要落实到每个个体的生存实践之中;当代人类生存实践的一个转向,就是走向可持续生存。可持续生存构成了时代明转向的基础,并成为迈进新明的起点。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立足于现实的个人,从生存论视角揭示了人与世界的原初关联,确立了“感性对象性活动”的生存论原则。马克思从生存论意义上回归了人本身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实现了马克思哲学在哲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生存论转向。从生存论意义上对马克思哲学予以解读,不仅赋予了马克思哲学以新的血液和生命,而且对人类思想史的发展也有重大贡献。从某种意义上说,马克思理论能够超越其他现代性理论的决定性力量正是来自于生存论。  相似文献   

4.
无论是从人类现实生活实践的需要来看,还是从哲学自身发展的逻辑和出路来看,都亟待建构体现新的思维范式的生存哲学。生存哲学作为人的生命、生活的自我批判自我理解,将重点展开对人的生存悖论、生存情态、生存时空、生存方式、生存意义、生存智慧等六大问题域的反思和研究。  相似文献   

5.
哲学的可能“应用”源于人的“超越”追求,超验的努力之所以应该召唤,因为“有形”的“应用”在“无形”的“思”中生成。哲学关注时代的命运,在“应用”层面上完善时代精神,哲学的“应用”不会栖居在实践的世界之外。哲学“应用”的时代价值无法与时代精神分离,因为形上智慧以理想的旨趣寓“解释世界”于“改造世界”之中。哲学的反思使类主体创造性地赋予“应用”范畴以“意义”,在与时俱进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中,哲学“应用”的“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6.
追问哲学     
“世界”概念是理解“哲学之为哲学”的关键。在一般意义上规定“哲学是人对世界系统化、理论化的总的观点和看法”中的“世界”并不是通常认为的客观存在物的总体。在考察不同哲学家的“世界观”后可以发现,“世界”是人理论化的建构人类生存的产物,因此,哲学本质上是人通过不同的方式、从不同角度诠释“世界”来阐释人类生活的。也正因为哲学是人的自我理解,所以哲学的问题并无确定的结论。无确定的结论恰好体现了哲学是人永恒地追求智慧而不是占有智慧的本性。  相似文献   

7.
对于理解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马克思哲学的生存论指向始终是一个必经的环节。研究马克思哲学史我们看到,当马克思在实现了对传统哲学的主题转换后,他的哲学创造活动的全部努力就集中在以 人类世界"为中心、以 实践"为本体,构建一种生存论哲学形态。这一生存论哲学,不仅根本地改变了传统知识论的哲学形态,而且实际地开启了马克思哲学与现当代哲学包括后现代主义的全面对话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生存论转向是在清理当代哲学 ,特别是西方当代哲学的主题转换及其问题时 ,结合当代人类生存实践活动、社会结构以及文化传统的当代变迁与转型的剖析 ,进而形成的对当代哲学存在论转换及其方向的理论追求与创构努力。生存论转向是整个当代哲学转型中哲学存在论从超验的、实体性的、抽象本体论向奠基于生活世界之上的感性的、历史性的生存论本体论的转换。生存论转向分为三个层面 :已经呈现出来的转向、尚待实现的转向、始终处于未竟状态的转向。  相似文献   

9.
近现代教育都根本地依赖于“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加工或塑造的预成论,由于以机械论哲学为形而上学基础,预成论教育哲学必然地使受教育者“物”化。“物”化了的受教育者失去其可能性的未来,从而丧失其个人意志和自由。揭示受教育者的生存可能性,是生存论教育哲学必须究问的方面。受教育者的生存可能性的生存论分析关乎受教育者的生存方式及其“教育”方式或“受教育”方式。受教育者的生存可能性源于存在的可能性、此在对存在领会的可能性以及此在意志可能性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唯物史与人道主义均对异化现象作了无情的批判,但这丝毫不表明两之间不存在本质差异。马克思对异化劳动下“平等”和“自由”现象的剖析,富有启示性地把唯物史观与人道主义的分歧呈现出来。这其实同时也是马克思哲学当代性的自身呈现。然而,对这一经典案例的理解离不开时“感性现实”概念的的深切领会。只有达到“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的存在论境域,我们才能明白了马克思哲学当代性秘密正在“感性现实”之中,才能指认出它的自身逻辑。这种当代性表现为:深入到生存困境的根源即存在方式的自我异化之中,揭示出人类当下的基本生存样态及其扬弃的可能性,共产主义实践批判因而成为世界历史的一种呈现与自觉。  相似文献   

11.
存在哲学与思辨哲学的理论分野也正是西方现代哲学与近代哲学的本质区别所在。存在哲学否定思辨哲学将人的存在逻辑化和概念化的倾向以及将人归结为理性的思想实体和认识主体的观点,把人的存在视为一个动态的充满矛盾的生成过程,这一生成过程的本质特征是未完成性,它不能为抽象的哲学思辨所把握,而只能为与存在个体相关联的具体思想所关照。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哲学中没有与西方哲学的“存在”相对应的概念,但有类似的思想,知道、气、理等;不过仅仅是类似,而不是相同,因为中国传统哲学中所理解的这些范畴虽然具有本质的含义,却并不是独立的实体,而是与感性事物融为一体的.在现代中国哲学中引入了西方哲学的诸多概念,包括存在(being)概念,但由此引发了翻译问题的讨论,许多学者主张把being翻译为“是”.这种翻译会产生更多的问题,将其译为存在是合适的,翻译根本上是一种理解,是把另一种文字中包含的文化信息嵌入本族文字和文化的过程,而理解就会有差异.因此将一种哲学完全准确地翻译为另一种文字是不可能的.既然如此,哲学研究的重点就不应放在文字的理解上,否则便会舍本逐末,妨碍哲学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13.
本体是哲学的核心范畴,确立本体观念是哲学的最高目标。“道”是庄子哲学所确立起来的本体观念。本体意义的二重性透露出庄子哲学在思维方式上的矛盾——本体论思维方式与主体性思维方式的矛盾。哲学自身发展的逻辑与出路、人类自身的超越本性与人类当下的生存问题表明:在哲学上实现本体论思维方式与主体性思维方式的可能性选择是建构生存论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4.
19世纪中叶,西方哲学发生了重大转折,其最主要的表现是现代西方哲学对传统二元哲学的反对,即反对哲学从思维和存在两极对立出发,主张从人和自然统一的人类世界现实出发进行哲学思维。究其原因:1.它同人的生存方式有关;2.这是哲学本质意义的体现;3.哲学思维范式的转化影响哲学基本问题的解决;4.现代社会发展表明,人与自然是有机的统一整体,哲学必须立足于现实。  相似文献   

15.
"存在"对于哲学来说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纵观西方哲学史,几乎每个哲学家都有对"存在"的主张。哲学家们也因为对"存在"的认识不同而构建了自己的哲学体系,由于对"存在"的理解也被定性为唯心主义、唯物主义间或二元论的标签。西方现代哲学的存在主义表现出了对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心物等二分法的厌倦,且想对此超越,对"存在"的理解又有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实践是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一个中心问题。当前关于实践的讨论主要体现为对“实践”范畴自身的批判 ,故称为“后实践”时代。它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方式从“实践论”向“生存论”的转变。也就是把实践从代替物质“第一性”的概念地位回归到具体的生活。在这个回归过程中 ,包含对实践内涵和外延的重新定义 ,也包含对实践自否性和自悖性的批判 ;同时提出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应当更着重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近代以来,人类创新活动的地位越来越凸显,并表现出和古代创新活动不同的特征,逐渐成为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现实生活。突破经济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的哲学视阈下的创新研究成为历史的必然。创新的哲学根基是实践,创新实践是当代和未来人类的生存方式,创新实践的主体具有普遍性,创新实践的价值取向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实践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创新哲学根基的确立意味着创新理论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回归,创新实践理论的全面建构必将赋予马克思主义哲学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8.
关于本体论和价值论问题杂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体问题是人的存在方式必然要产生的问题,所以是不可能取消的。不过,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上,哲学家仍对此的理解是不同的。我仍认为,本体不是某种给定了的最终存在,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实现着的理想。哲学中的价值,既不同于经济学的价值,也不同于伦理学中的价值,而是指人在实践中使自己及外部对象由有限存在向无限存在升华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19.
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是20世纪西方哲学生活世界转向的重要一维,其对话解释学的根本就是要超越近代认识论框架中的主体意识哲学,将理解从主体的行为方式和精神科学的方法论原则转换到此在本身的存在方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哲学解释学具有本体论意义,是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的当代复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