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本文论述了建设和谐社会、完善社会公正的必要性:建设和谐社会、完善社会公正是新型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建设和谐社会、完善社会公正是实际解决当前不公正问题的必然要求。同时提出了完善社会公正的重要内客,即坚持全面的论正观。  相似文献   

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准确把握和谐社会与竞争的关系.和谐社会并不否认竞争,而是反对恶性竞争.这就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竞争观,即要正确认祝竞争,树立以和谐发展为目标的价值导向;正确开展竞争,树立以公平为核心的竞争理念;正确看待竞争,树立在竞争问题上的辩证思维.  相似文献   

3.
构建和谐社会,是惠及广大人民的伟大事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方位的,其中包括青少年德育观。而加强和创新德育观,培育青少年正确的思想意识与和谐观念,是新形势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于构建和谐社会而言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浓缩的形式概括了中国理想社会的伦理秩序,它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努力实现的伦理关系体系。从经济伦理的角度看,效率观与公平观,效率与公平的对立统一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大经济伦理问题,“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既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伦理建设的基本原则,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5.
和谐社会理念下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章在概述和谐社会涵义的基础上,探讨了和谐社会理念下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问题。章认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应集中在以下三方面,即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劳动观、突出社会主义公平观、强调价值观建设与创新精神培养的统一。通过创新,将和谐社会的理念全面贯彻到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去。  相似文献   

6.
陈莉 《考试周刊》2009,(50):57-58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包含很多关于社会公平的思想。社会公平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马克思主义的公平观对于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民群众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体。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情感观、群众英雄观、群众利益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社会心理基础、重要动力和根本出发点。  相似文献   

8.
论述了树立生态文明科学技术观的意义,认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科学技术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有力杠杆,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科技文明形态是生态文明和绿色文明.树立生态文明的科学技术观,建立绿色科学技术体系,使人与自然的关系更为和谐,并最终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社会公正是人类社会的道德理想和价值原则.文章在全面理解公正涵义的基础上,分析了西方几种主要的公正理论,并结合我国国情,吸收、借鉴西方公正观,提出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社会公正,构建和谐社会应当遵循平等原则、贡献原则和补偿原则.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恩格斯的和谐社会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关于未来社会的设想上,马克思恩格斯对空想社会主义的“提倡社会和谐”的主张进行了扬弃,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理论武器从而创立了自己的和谐社会观。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和谐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其最高境界是“自由人联合体”,要达到社会和谐必须以高度的社会生产力为前提。  相似文献   

11.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全新战略,中国古代哲学家的“天人合一”观蕴含着丰富的“和谐社会”思想。文章通过对“天人合一”与“和谐社会”内在联系的分析,探索“天人合一”观对于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西和谐社会思想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各自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在中国,从孔子提出“大同社会”理想,到孙中山提出“天下为公”的和谐社会思想,再到中国共产党人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在西方,从柏拉图提出《理想国》的蓝图,到资产阶级思想家提出“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再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和谐社会观,也基本经历了三个时期。相比较而言,古代和谐社会思想的最高成果,是中国孔子提出的“大同社会”理想;近代和谐社会思想的最高成果,是在西方产生的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观;现代和谐社会思想的最高成果,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古今中外和谐社会思想的继承、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礼之用,和为贵”是儒家文化的价值定位,“致中和”是和谐观追求的理想境界。文章着重从儒家文化的和谐观探析和谐社会的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的社会发展观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和谐社会理论发展的一个探索阶段,是和谐社会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本质上一脉相承都体现党执政为民,以实现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是时代的主旋律,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条件。发展是贯穿毛泽东社会发展观和和谐社会的一根红线。深入研究和领会毛泽东的社会发展观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周易》是一部包容广大,代表人类最高智慧的中国古代典籍.它的和谐思想,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面貌、特色和趋向.把和谐的思想融入当代的科学发展观,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周易》是一部包容广大,代表人类最高智慧的中国古代典籍。它的和谐思想,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面貌、特色和趋向。把和谐的思想融入当代的科学发展观,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将社会和谐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我国各方面的工作都将围绕建设和谐社会而展开,这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赋予了新的内涵。在深入分析和谐社会基本内涵的基础上,对构建和谐社会所要求的新型价值观进行了探讨,进而指出在高等教育中培养学生树立新型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仁爱”与“兼爱”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谐社会,一直是中华民族的理想和目标。和谐社会的建设,既要制定和谐的国家典章制度,又要建立处理个人、家庭、国家、社会关系的和谐原理、原则。孔子以“仁者、爱人”为指导原则;墨子从“兼相爱、交相利”思想出发,认为和谐是治理个人、家庭、国家、社会关系的原理、原则。这些思想对于今天构建和谐社会仍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庸方法论与邓小平和谐社会观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小平尽管没有明确提出“和谐社会”的概念,但他所追求和建设的社会主义就是一个全面进步和协调发展的和谐社会。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继承者,邓小平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犹不及”、“执两用中”、“和而不同”、“和合之道”的思维方式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深邃智慧,它既是中国古代“中庸”文化传统在现代的发扬,也使“中庸”的思维方式得到了更新和升华。努力挖掘中庸方法论与邓小平和谐社会观之间的联系,有助于从思想根基上加深对邓小平和谐社会观和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近代著名实业家张謇在家乡南通所从事的各项建设事业的本质特征是“和谐”。建设一个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地方社会,构成张謇经营南通的根本志向;而谋求均衡、和谐、持久的发展则是早期现代化“南通模式”的核心理念。张謇所持的和谐发展观可概括为:(1)民本观。这是其经营南通的出发点。(2)协调发展观。这是其经营南通的基本方略。(3)整体社会发展观。这体现了其经营南通的社会理想。作为近代儒商的代表人物,张謇的精神世界中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也有西方近代文明的因子,但其中包括和谐思想在内的儒家价值观的制约和影响却是第一位的。这是释读张謇的思想及其事业的关键点。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从张謇建设地方和谐社会的理念和实践中汲取许多有用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