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花行仪》是唐代《法华经》研究史上占有一定地位的著作。《法花行仪》讨论了"成为恶人的行为"与"成为善人的行为",尤其重视让人未来成为善人的"现在因"。可以说,它是以修行为核心理念的《法华经》解说书。慧沼在《法华玄赞义决》中将其视为重要著作。除了《法华玄赞义决》以外,看不到言及《法花行仪》的其他文献。这似乎说明《法华行仪》的流行是短暂的,并没有持续很长的时间。  相似文献   

2.
《法华经》在中国佛教文化史上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国内外学者对其英译本的研究则寥若星辰。苏慧廉是英国循道公会的传教士,同时也是山西国立大学西学总教习。兼具"传教士"和"大学学者"双重身份的苏慧廉在处理这部经书的翻译时必定有其独有的特色。本文以"自我"与"他者"为视角,对《法华经》的不同英译版本进行研究,进而揭示出"自我"重在守护自我,否定他者文化;而"他者"则更倾向于尊重他者,回归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3.
隋代第280窟建于隋代晚期,本文对该窟比丘诵经图、菩萨乘象图、涅槃图进行了考察,提出比丘诵经图可能表示《法华经》中的妙光法师说法,菩萨乘象图则表示普贤菩萨守护《法华经》信仰者,而涅槃图则表示《法华经》为佛临涅槃时所说。这些壁画题材是研究法华信仰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4.
文章对辽代的《蓟州沽渔山寺碑铭》进行了考证。蓟州沽渔山寺之塔及陀罗尼经幢的建造依据了多部佛教经典:《法华经》《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六门陀罗尼经》和《佛顶尊胜陀罗尼经》。这既体现了辽朝社会杂密陀罗尼信仰盛行的情况,也表明陀罗尼信仰与《法华经》信仰之交融。沽渔山寺塔不仅具有宗教象征意义,还具有图书馆的功能。  相似文献   

5.
在前期系列研究的基础上,从《法华经》的角度出发,对莫高窟第285窟壁画内容做了系统的解读,认为它们的思想基础就是《法华经》的"众生皆有佛性"的佛性观和"佛寿久远""佛身久远"的佛身观,而它们的功能就是为了营造"法华三昧禅"的禅修氛围。  相似文献   

6.
考察了中国天台宗关于《观音经》(《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的注释书《观音玄义》《观音义疏》《法华文句》之《观音品》注的内容。对佐藤哲英、平井俊荣所说的吉藏说的影响问题、注释书的成立问题、各注释书的构成与内容做了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7.
吐蕃统治时期(781—848),法华信仰在敦煌仍旧流行。除了敦煌文献中保存有吐蕃时期的《法华经》写卷外,敦煌石窟还保存了这一时期的六铺法华经变,莫高窟第361窟还出现了莲花塔式的多宝塔。这些都说明,中唐时期敦煌的法华信仰非常流行。此时的法华信仰,除了延续盛唐时期的功能之外,还增添了密教色彩,展现出法华信仰的进一步发展。本文通过对中唐敦煌文献和敦煌石窟法华资料的梳理,总结出法华信仰在这一时期的发展与特点。  相似文献   

8.
王夫之在经学与史学上均有精深造诣。他援经论史,以史证经,把经学与史学的密切关系表现得十分透彻。其中王夫之《春秋》学见解直接成为他史学研究的思想根源,所以,研究王夫之史学离不开他对《春秋》学的理解。而《春秋》学对王夫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春秋》书法上,即《春秋》"尽而不汙"和"惩恶劝善",使王夫之史学研究形成了直笔和致用思想,在中国史学史上具有一定的理论高度和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9.
宫泽贤治一生信仰《法华经》,这一经典充分地体现在其作品创作中,宫泽贤治的很多作品中蕴涵了深厚的宗教思想,那就是为了众生的幸福而努力。其作品中《法华经》的体现不是在讲述经文,而是把其思想通过故事的形式来展现其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10.
梵语《法华经》及其研究[日]岩本裕著刘永增译一、关于《法华经》的原典《法华经》的原典,依古代印度的标准语,亦即书面语梵语(Sanskrit)所书写。梵语题名为《Saddharmapundarika》,其意思是“如白莲之圣教”,更明确地说则为“如泥土中...  相似文献   

11.
南岳尊者慧思大师依"一心三观"之法,证得"法华三昧",解行高明,并以此所证智慧而弘扬大乘佛法。弘法过程中,几度受到恶比丘和恶论师们的毒害,其护持正法、度化众生的慈悲大愿,便由此而有"金刚怒目"的特殊部分。从其自身的理论论证,及其宗教修行的证量、弘法的宗教实践来看,其"金刚怒目"的形式,正具有着"菩萨低眉"的慈悲本质。  相似文献   

12.
天台宗以《妙法莲华经》为宗经,该经最后一品《普贤菩萨劝发品》宣称:释迦牟尼涅檠后,由普贤护持佛法。只要你持诵《法华经》,普贤就会乘六牙白象现于你前,并为你说法、纠错、答疑,使你深解义趣。根据普贤愿,你死后升兜率天。随着《法华经》的流行,普贤感应也广泛流行,造普贤寺、立普贤像、行普贤忏,设普贤斋、升兜率天等普遍流行,龙以天台宗为盛。  相似文献   

13.
宫泽贤治的作品《银河铁道之夜》被誉为只有大人才能读懂的童话,它里面的故事情节引人无限遐想。贤治信仰的法华思想,在他的作品中多有体现。本文从法华思想的介绍展开,分析了《银河铁道之夜》的乔万尼、康帕内拉、捕鸟人以及天蝎火这一象征,浅析法华思想对宫泽贤治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以及"法华文学"的魅力之处。  相似文献   

14.
作者走访了敦煌、楼兰、西域北道、西域南道、中亚以及印度等地,介绍了《法华经》在西域至中亚的影响力,梳理了法华思想的传播路径,指出传播《法华经》的重要据点是克什米尔和吉尔吉特,敦煌壁画中的"二佛并坐"图像的渊源在今天吉尔吉特的霍杜尔(Hodur)。  相似文献   

15.
魏源与龚自珍是好朋友,他们都是近代经世派的领袖,但他们在宗教思想和创作风格上颇有不同。就宗教思想而言,如果说龚自珍是由儒入佛,由禅宗而皈依天台,那末魏源则是亦佛亦道,禅净双修而以净土为归。 龚、魏二人的经历有不少相同之处。魏源比龚自珍小两岁,他早年(嘉庆甲戌,1814)也曾从刘逢禄学《公羊春秋》,又于道光戊子(1828)游杭州,“晤钱伊庵居士东甫,从闻释典,求出世之要,潜心禅理,博览经藏。延曦润、慈峰两法师,讲《楞严》、《法华》诸大乘”,而钱伊庵和慈峰二人又都是龚自珍佛学上的密友。  相似文献   

16.
佛教高僧在道业圆满后,有的采取烈火焚身,以求尽快解脱,这就是所谓舍报。舍报这一宗教行为,从源头上看,是受耆那教的影响;从佛教的经典上看,与《法华经》有关,属《法华经》的早期信仰形态;从中国佛教的宗派看,与天台宗有关,这与天台宗依《法华经》立宗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7.
隋唐是佛学在中国传播发展的鼎盛阶段,佛性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湛然“无情有性”的佛性说是这个阶段佛性说的典型代表。湛然,生于唐睿宗景云二年(711),死于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常州荆溪(今江苏宜兴)人。俗姓戚。他是天台宗九祖,被尊称为“九祖荆溪尊者”,“妙乐大师”和“荆溪大师”。他一生以“复兴”天台宗为已任,努力从事佛教活动,至老不息。著作洋洋万言,主要有《法华玄义释签》、《止观辅行传弘决》、《法华文句记》、《维摩经疏记》、《维  相似文献   

18.
敦煌壁画中法华经变虽多,然就此题材之表达却相当少,且时代晚在五代;而晋冀鲁豫地区之石窟碑像与题铭中大通智胜佛与十六王子事题材可达十余处,跨度从北魏至隋。此题材虽置于《化城喻品》中,但意涵关涉《法华经》基本精神,因而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9.
中国佛教与<法华经>相关的判教思潮,即法华判教,最早始于南北朝中晚期,至隋代天台智集大成.他以<法华经>、<涅槃经>判为最高阶位的五时教,对当时的佛教理论和信仰层面均影响广泛.本文首次提出,北朝一隋敦煌石窟中出现的法华题材与涅槃题材并举之艺术现象,虽然有着复杂的思想背景,但其中之一当是受这一判教思想的影响.具体来讲,北朝窟中表现为<法华经>题材与<涅槃经>题材的组合,隋窟中又表现为<法华经>题材与<维摩诘经>题材的组合.  相似文献   

20.
仔究《坛经》就会发现祖惠能并非如一般所言只重见地而不重禅定与修证,而非常重视"行"。凭借对《金刚经》中般若思想的不同解读,惠能提出了生存性意义上的心性论。它将成佛因性与果性的因果关系建立在修证者心地修行功夫上,开启了一条不假外求而是自性解脱的修证之路。它不仅,坚守了佛教的众生平等的理念,而且高扬主体通过道德践行而自我超越的伦理意义;其教理和证悟并重、心行合一的"一行三昧"行,充分体现了理论与实践、思想与行动的一致,体现了真与善的完美结合;发大心,行无我行,以及融修证入生活则揭示了修行者践行道德的必要性与持久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