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谈马援择君     
谈马援择君赵国英,陈心同"当今之世,非独君择臣,臣亦择君矣!"这是东汉伏波将军新息侯马援在选择归附东汉刘秀时说的话。本文就马援择君的机遇、择君的原则及实质谈点浅见。一、马接择君的机遇择君,应该具备三方面的条件:一是有客观的历史条件;二是君王有争夺人才...  相似文献   

2.
季札挂剑     
原文延陵季子将西聘晋,带宝剑经过徐君。徐君观剑,不言而色欲之。延陵季子为有上国之使,未献也;然其心许之矣。反,则徐君死于楚,于是脱剑致之嗣君。嗣君曰:“先君无命,孤不敢受剑。”于是季予以剑带徐君墓树而去。  相似文献   

3.
先秦农家代表人物许行提出的"并耕而治"学说蕴含着君民平等、平抑君权的政治内涵,它与儒家"君君臣臣"学说所主张的君民等级、唯君独尊观念构成论争的两极。孟子用"社会劳动分工"来驳斥许行"并耕而治"学说,遮蔽了君民关系的实质,也取消了农儒两家学派关于"如何规范君民关系"的进一步讨论。  相似文献   

4.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其为死君乎""可谓死君乎"的"死君"之义,大致有晋人杜预和清人王引之两家之说,今人祖述杜王而未得确诂。据《春秋》三传用词体例和《左传》文意推敲,可知"死君"即"死君命",意为"效忠君命"或"效死国君"。"其为死君乎"是"难道算是效忠国君吗?""可谓死君乎"是"可说是效忠国君了吧"。如此训释,文从字顺不致歧解。  相似文献   

5.
唐朝前期皇位继承制度不稳定原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李氏一族重武功及唐初权臣之政治地位两方面分析了唐朝前期(玄宗以前)皇位继承制度不稳定的主要原因,即李氏一族自北魏后世代为将,而且与少数民族有很深的渊源,因此选择嗣位之君.有“择勇猛者立之”的倾向;唐初关陇军事贵族与山东士族在政治上占有重要地位,双方均欲拥立嗣君,以得元勋之功。  相似文献   

6.
平公射(安鸟)不死,使竖襄搏之,失。公怒,拘将杀之。叔向闻之,夕,君告之。叔向曰:“君必杀之!昔吾先君唐叔,射兕于徒林,殪,以为大甲,以封于晋。今君嗣吾先君唐叔,射(安鸟)不死;搏之不得,是扬吾君之耻者也!君其必速杀之,勿令远闻!”君忸怩颜,乃趣赦之。  相似文献   

7.
"君臣互市"说是韩非君臣观的重要内涵,充分体现出韩非政治思想"君权至上"的理论实质。韩非从人性之私的伦理内因、君臣势异的政治外因和公私争利的现实基础三个方面深刻诠释其"君臣互市"的政治主张。坚持"君权至上"的根本立场,促使韩非的"君臣互市"说走向极端化"尊君卑臣"的政治歧路,造成君、臣关系的内在失衡,陷入恶性发展。"君臣互市"说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专制权力下君、臣关系的真实内涵,但片面化认识君、臣之间利益关系所产生的消极性,导致韩非无法推动君、臣关系的良性构建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再生缘》由古至今的传播情况作初步梳理,从中掇取弹词《孟丽君》、话剧《孟丽君》、越剧《孟丽君》、电视剧《再生缘》、网络小说《凤开新元之孟丽君传奇》五部作品,探讨原著《再生缘》中孟丽君形象的演变。孟丽君形象不断演进,其身上"女权主义"的反叛色彩,经历了"由隐到显"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谈〈被窃的信〉》与《蝴蝶君》这两个文本的分析比较,用拉康在《谈〈被窃的信〉》中所运用的精神分析理论对后者进行解构,以避开对《蝴蝶君》的传统后殖民主义与东方主义解读,试图从个人心理的角度阐释戏剧中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以及基于无意识控制下"菲勒斯"如何作用于伽里玛二十年对"蝴蝶"的畸形恋情。  相似文献   

10.
一九四五年十月三日,在昆明城头,蒋介石伪中央军对云南省伪省政府主席龙云发动突然袭击,一举消灭了龙云所辖的在昆滇军部队,用武力把龙云赶下了台,把云南省置于蒋伪中央绝对的直接控制之下,这就是一般所说的一九四五年“云南军事政变”。对“云南军事政变”,除当时《新华日报》、《纽约时报》和“美国新闻处”等作过报道外,解放以后,有关人士已写了一些回忆录,见于全国和云南省的《文史资料选辑》刊载的,约有十篇以上。这些回忆文章,对事变的经过作了较多的叙述,但大都把这次事变的性质说成是国民党反动统治集团内部争夺统治权的斗争,即以龙云为首的地方势力和蒋介石伪  相似文献   

11.
王亚瑾 《云南电大学报》2010,12(3):41-42,48
子君和涓生是鲁迅在"彷徨"时期塑造的寻路者形象,子君勇敢而盲目,很快坠入毁灭;涓生却时时反思着理想和现实的关系,不断地追寻,但始终找不到理想的方向,只能"用遗忘和说谎"作前导,去走未来的人生路。  相似文献   

12.
乌干达独立以来军事政变频发。1966年军事政变是乌干达独立以来的第一次军事政变。这场政变虽然遏制了巴干达人的地方民族主义分裂倾向,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但政变也导致了国内民族间的矛盾,新的地方民主主义力量泛滥起来,为乌于达民族国家未来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相似文献   

13.
"忠"观念产生于春秋中前期,最初的含义为"敬"、"尽心"。至战国前中期,它已经具有了"忠君"的含义,但此时的"忠君"仍以"君明"为前提,对君主的要求强调得更多,且当时士人对应否忠君尚存在不同看法;至战国末期,儒、法等各家均认同"事君以忠"的合理性,而且将"忠君"提高到了绝对地位。综合看来,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对于"忠"观念以被动接受为主,而不同于后世帝王的主动倡导。  相似文献   

14.
生于安陆的朱厚熜以藩王身份入继大统,引发了关于其父母尊号问题的"大礼议"。旷日持久的"统"、"嗣"争论迅速转化成不同派系的政治斗争,对明代中期政局和少年嘉靖的性格产生了巨大影响。纵观"大礼议"的整个过程,当事人朱厚熜处处表现出固执、叛逆和冲动。其政治能力没有超出青春期少年的心智水平。对朱厚熜个人而言,"大礼议"归根到底是廷臣所捍卫的宗法礼制与其孝亲情节之间的冲突。其孝亲情结的形成,与他童年时期的家庭教育、生长环境、丧父经历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正>汉景帝七年(公元前150年)春天,西汉朝廷正为确定嗣君之事争议不决,在此对封建皇朝来说命运所系的关键时刻,竟是靠一部《春秋经》改变了咄咄逼人的皇太后的意旨,平息了决策集团的争论。  相似文献   

16.
《明实录》、《明史》等汉文史籍上记载的奢香,在彝文史籍《西南彝志》和《君代母系》中有两个不同的彝名,并且分别被译为"舍兹"和"舍红"。人们常常认为奢香的彝名是"舍兹",通过考察、论证,笔者认为《西南彝志》将奢香的彝名记载为"舍兹"是错误的,《君代母系》记载为"舍红"是正确的,奢香的真正彝名是"舍红"。  相似文献   

17.
俗话说:母以子贵。在皇室中,儿子当上了皇帝,母亲便会贵为太后。然而我们今天要说的是父以子贵,因为儿子的原因,父亲才得以当上皇帝。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君主选择嗣君,主要依据嫡长子继承制度。嫡长子继承制是君主时代君位承袭的最基本原则与标准。除了嫡长子继承制外,古代君主因个人喜好而打破前面的继承原则,主观决定继承人的现象也是存在的。而在古代,有一群被称为皇孙或王孙的人,往往也会左右关乎国家前途命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楚辞学史上,朱熹首次提出屈原"忠君爱国"说,屈原的爱国形象在宋代得以初步确立。一方面,《楚辞集注》主要阐发的是屈原的忠君思想,"忠君爱国"说的实质仍是"忠君"。另一方面,在异族入侵的时代背景下,"爱国"不仅与君国相连,亦与民族相连,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超出了"忠君"的范畴。  相似文献   

19.
儒家主张以德治国,推行惠政、薄敛、节用、爱人;重教轻刑,反对"不教而杀";"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臣子不能欺君,但君主有错应犯颜谏争。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峭法严刑,"重一奸之罪而止境内之邪";君主用"术"驾驭群臣;独揽大权建立专制,"人主虽不肖,臣不敢侵也"。汉武帝以后的统治者,根据封建统治的需要,"德主刑辅",德治与法治结合,刚柔相济,成为中国传统的治国方略。  相似文献   

20.
吴藻,清代嘉道年间成就卓异的女词人。她在词创作上兼收并蓄,熔铸多种风格,"或学苏辛,或效白石,或嗣易安",又不失自己活泼灵动的个性,成为"不名一家,奄有众妙"、具有独特艺术风貌和审美特色的词坛奇花异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