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促进教师投入本科教学是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重要举措。大学教师对教学的兴趣、职业责任感、闲逸消遣的寄托、教学与科研融合的需要、教学业绩荣誉的追求,是促使其投入本科教学的主要因素。推进教师投入本科教学,高校要进行政策调整,引导和满足教师教学兴趣,弘扬和增强教师责任感,尊重和支持教师教学意愿,打通和构建教学科研的融通机制,激发和规范教师对教学奖励的内在追求,增强教师投入本科教学的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2.
《教师》2019,(31)
教师参训内生动力其实就是指教师参加培训学习的内在动机,表现在他们不是对培训学习的结果感兴趣,而是对培训学习本身就有着浓厚兴趣。教师参训内生动力不足的原因主要是培训目标偏离、自我效能感不强和内在激励缺失。要激发教师参训的内生动力,就必须激发成就需要、增强培训情感;注重参与互动、提高教学吸引;开展小组合作、提升团队意识,及时反馈评价,强化内在激励。  相似文献   

3.
4.
在社会就业压力不断增加的背景下,高校教育改革以其巨大的影响力激发当代大学生的创业创新动力,成为缓解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之一。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众所周知,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缓解社会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激发当代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创业的动力只有实现从他律向自律的转化,才能够取得长足的发展。自律的主体和对象都是自己,因而,当代高校的创业教育应着眼于激发大学生创业创新的内生动力。本文立足当代大学生创业发展,从四个方面探讨如何利用教学改革激发当代大学生的创业创新内生动力,缓解社会就业压力,促进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5.
学生主体性的缺失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高的重要原因。实施主体性德育教育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有效途径,通过符合学生主体需求的德育理念的确立、德育目标的设置、德育内容的设定和德育评价的实施等正面引导,列出相应的负面清单,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引导学生走向主体自律,提升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6.
内生动力是学校和谐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学校的发展需要集体的配合和团队的合作。这就需要缴发全体人员的内生动力,达到共同发展的愿景。  相似文献   

7.
企业是深化产教融合的一方主体,其动力不足已成为产教深度融合的主要阻碍。处于不同成长阶段的企业参与产教融合存在不同的需求侧重点,面对激励政策缺落实、科研合作不紧密、合作育人低成效等现实困境,应立足于企业个性需求,构建政府系统落实政策、高校分享科研资源、校企探究协同育人、行业搭建信息平台,破解新一轮科技革命背景下产教供需的结构性矛盾。  相似文献   

8.
虞佳 《江苏教育》2023,(15):70-72
杭州市拱墅区长寿桥教育集团针对青年教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依托青年研修共同体,建构了“项目(Project)—驱动(Drive)—成长(Ascent)”PDA青年教师研修制,实现聚焦需求,生成多元化项目,激励青年教师自主、自愿参与校本研修,挖掘自身潜能,激活成长内驱力,持续促进内生式成长。  相似文献   

9.
办学活力是实现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和重要抓手,而办学主体的内生动力是办学活力之源。五育融合作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举措,以联结人的需要为驱动,以学生素质综合评价为导向,以分权、放权、监权和质量评价督导等治理举措为保障,激发、释放和增强教育实践主体的内生动力。为使五育融合为主导的动力机制有效运作,提出基于全面发展视域解读培养目标、围绕真实情境问题展开教育教学、紧扣协同育人机制营造教育生态等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西部高等教育的发展可以划分为"调整迁移、充实提高、加快改革、大众教育"四个阶段。新中国西部高等教育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但全面振兴任重道远。本文从"扎根西部、奉献国防、服务全国"三个方面,总结回顾了西北工业大学守正创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11.
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源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内力和外力的推动,其中主要包括教师社会地住、教师资格认证及教师专业自主发展。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在上述各方面做出了一些努力,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总体仍存在一些不足,因此需要政府和社会共同努力,完善相关的法律和制度,组织对教师的有效培训,加强行动研究,以达成教师专业发展的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管理体制进一步健全,校本课程开发使得教师的专业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与此同时,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师权力问题引发人们的进一步关注。本文主要探讨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权力诠释、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权力分配、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权力表达和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权力管理。  相似文献   

13.
德国文理中学教师的培养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接受大学教师专业教育;第二个阶段是要完成为期两年的教育实习期服务;第三个阶段是入职后的继续教育。德国的师资培养非常重视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对教师资格要求十分严格,必须要经过两次国家考试。此外,每年都会有大量的教师继续教育课程。  相似文献   

14.
教师培训的有效性是高中新课改中极受关注的话题.本文通过课题组四年来开展"聚焦课堂"活动的实践,指出有效教师培训必须直面教师的困难和疑惑,要让教师明确自己的不足,组织教师在积极参与中学习,同时要组建专业化的培训专家团队.  相似文献   

15.
该研究借鉴马云鹏教授提出的专业知识框架即教育理论知识、学科知识、课程知识和学科教学法知识,以问卷调查的方式测查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不同知识来源对他们的专业知识发展的促进作用。结果显示:"自身教学经验与反思"、"和同事的日常交流"、"教学观摩活动"、"浏览网络"是获取专业知识非常重要的来源;"虚拟共同体的交流"、"自学专业书刊"和"在职专业培训"是获取专业知识比较重要的来源。"教育见习和实习"是获取学科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比较重要的来源。而"入职后的学历补偿教育"和部分职前教育课程对专业知识发展的作用并不明显。基于以上研究发现,提出促进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专业知识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教师职业发展会受到个人所持职业价值观的影响,积极的教师职业价值观会促进其职业的发展,消极被动的职业价值观会阻碍其职业的发展。从理论者和实践者相关概念界定;现阶段小学教师职业价值观现状分析;我国教师职业价值观研究现状和现存的小学教师职业价值观与其职业发展相辅性思考与建议四方面阐释现阶段一线小学教师所持的职业价值观对其职业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教师教育是对教师培养和培训的统称。高师是为基础教育培养高素质教师的专门机构。在理论上,高师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之间存在着母与子、源与流的关系,前者应当以为后者培养和培训师资为己任,但在实践中却并非如此。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高等院校盲目追求学校规模,高师院校也纷纷向综合型大学转型,扩大招生、增设专业,逐渐失去了其以培养教师为主的专业特色。随之而来的是高师教师教育渐渐在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方面与基础教育相脱节,起不到为基础教育改革保驾护航的应有作用。所以,从高师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入手,探究其与基础教育改革的对接策略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广东省高中英语教师网络培训的有效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对广东省高中英语教师网络培训的有效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网上培训具有规模大、资源共享、互动、自主等优点,但也存在着忽视不同层次学员最近发展区,内容不切合学员的实际需求,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学员对教学资源的互动远远多于与培训者的互动,对学员的评价更多的是关注量而非质,培训者的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在网络培训中应关注学员的最近发展区,及时反馈,注重知识的内化和建构,激发学员的参与热情,加强对培训者的培训,从而提高培训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With a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approach, this essay reveals four types of discourses:discourse of examination, in?struction, technology and regulati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power relation among...  相似文献   

20.
Many scientists, driven by the teaching impulse, idealism, or the wish to see science thrive in the United States, take up one or another form of school teaching or participate in programs designed to enhance science teachers' knowledge of science and science teaching skills. Funding is available, from governmental and private sources, to support innovative programs designed to increase the supply of well-trained science teachers. The provision of new funds to support graduate programs in fundamental science that provide a separate track for graduate students who choose a career in teaching, in preference to a career in the laboratory, is a particularly promising development. It is essential that such programs include proper training in pedagogy. Above all, the Nation must recognize the need to provide proper long-term salary support for science teachers in the public schools countrywide, if any of the programs to improve teaching is to succe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