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参考消息》今年6月22日转载了新加坡《联合早报》上由旅美资深时事评论员司马达撰写的一篇题为《纪思道的中国观》的文章。纪思道是美国《纽约时报》资深记者,曾先后任驻香港、北京和东京的首席记者,对中国和亚洲问题颇为了解。司马达的文章对纪思道的中国观及其演变,作了介绍和分析。在文章的最后一段,他写了如下的概括:“纪思道既非中国的敌人,大概他也不认为自己是亲中国的朋友。他的可取之处是观察中国从事实出发,既不缩小,也不夸大,只求从事实中得出结论。从他对中国事务的客观报道与评论中,中国也应该得出某种结论,让事  相似文献   

2.
2013年是“习李新政”实施初年,美国媒体对“习李新政”如何评价?美国媒体2013年涉华舆论有何新特点和新趋势?本文选取美联社、((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等具有影响力的26家美国媒体在2013年1月至11月期间的涉华报道300篇,通过内容分析和定性研究,对2013年美国媒体涉华舆论进行全面考察。研究结果显示,2013年美国媒体涉华舆论主要呈现以下5大特征:  相似文献   

3.
今年2月,法国《世界报》主编埃里克·伊兹拉莱维奇(Eric Izraelewicz)出版新著《中国的傲慢》(Arrogance Chinoise)。该书在法国舆论界引起了较大反响,社会各界围绕如何看待  相似文献   

4.
近段时期,部分美国智库、中国问题专家,围绕中国议题、中美关系发表一系列观点和评论,对中国的改革发展和外交政策采取比以往更为消极、负面的指摘,力度为近年所罕见。  相似文献   

5.
美国主流媒体《纽约时报》涉藏报道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众所周知,美国是世界上传媒最发达的国家,其媒体在国际传播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而在美国国内,大众传媒被称为除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之外的“第四权力”。可见,大众传媒对美国的公众舆论以及国会决策的影响力不可低估。由此可以推知,美国传媒的涉藏报道对国会与公众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本文以《纽约时报》1999-2001年问的涉藏报道为例,对此予以分析和评论。  相似文献   

6.
《纽约时报》创刊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是美国历史最悠久,最有影响力的报纸之一。《纽约时报》一直积极关注中国,对中国所取得的成就给予了肯定,但另一方面也有很多报道充满偏见。最近,记者对《纽约时报》驻京记者Jim Yardley(吉姆·雅德利)进行了专访,以了解《纽约时报》记者对中国的报道视角。  相似文献   

7.
呼涛 《对外大传播》2011,(10):44-45
本期选取《纽约时报》和路透社两篇报道分析点评,分别剖析了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和发掘数字背后的新闻。  相似文献   

8.
陈吉 《对外大传播》2003,(10):14-15
网络的发展为人们获取更多的信息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同时也给我们网络编辑提出了新的挑战,因为人们对于信息及提供信息的媒体有了更多的选择权。如何吸引读者,保证较高的点击率无疑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挑战。从纸介媒体转向网络媒体的实践  相似文献   

9.
中国人才流失和回流问题是近年来中外媒体关注的报道题材。比如,今年初美国《纽约时报》就发表过一篇题为《逆势而动,中国吸引科学家回国》的报道;时隔半年,法新社选取一个有利时机再次关注这个话题,而且做得比《纽约时报》那篇报道更客观,启发也更大:  相似文献   

10.
章太炎在日本的活动及其日本观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章太炎的研究,长期以来多偏重于他作为经学家的学术思想方面,对其革命思想的研究相对较少,而且主要集中在他在国内各个时期的革命活动.本文旨在从章太炎日本观发展变化的角度,探讨其在三次东渡旅居日本过程中革命思想的变化历程.  相似文献   

11.
王文 《对外大传播》2011,(12):32-33
为庆祝中奥建交40周年,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奥地利总理府、中国驻奥地利大使馆共同举办了“感知中国”系列活动,其中的“中奥媒体研讨会”是重要内容之一。2011年9月14日,近百名中奥两国资深媒体人和专家在维也纳的奥地利总理府大厅,就中欧相互认知与两国媒体责任等问题展开了讨论。以下是《环球时报》编委王文在会上的发言以及相关的讨论内容。透过这些对话,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到中欧媒体认知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美国的报纸怎么啦?不是破产,就是转网:《基督教科学箴言报》4月1日不再发行印刷版,转而专攻网络;《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改出付费网络版;《纽约时报》负债累累,不得已将自己新落成的大楼部分转租,做“地主”收租以纾时艰……  相似文献   

13.
2011年1月17日,中国国家形象片在纽约时报广场首播,成为胡锦涛访美期间一个有意味的插曲。新华社对外部积极呼应海外分社报道,在北京连发三稿:《感动中国的面孔亮相纽约时报广场》、《“世界十字路口”讲述真实中国——中国国家形象片制作团队讲述创作故事》、《探寻国家形象片中的“草根英雄”》,被法新社、《南华早报》、《中国日报》等海内外英文媒体转载。  相似文献   

14.
《对外大传播》2005,(2):52-55
大量从农村涌进城市的“打工者”,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正在成为一个蓬勃壮大的社会群体,他们以不可低估的力量在推动着城市建设发展的同时,遇到的问题也日益凸显。今天,社会各界都越来越关注“打工者”的命运,2003年和2004年“两会专题”关键词的“三农”问题,就重点包括了打工者的生存发展问题。现在,海外媒体也在不同层面向中国“打工”群体聚焦。2004年,《远东经济评论》的记者用了7个月的时间,追踪报道了一位在广东东莞打工的农村姑娘经历的故事。我们做对外传播的媒体记者最想知道国外受众想了解什么?我们的涉外记者也最应该知道我们的国外受众最爱看什么样的文章?而该文作者通过他的眼睛,捕捉和过滤了一个中国普通打工妹的生活场景,由于挖掘的深入,刻画的真切,在一定层面上,折射出中国当代农民与时代共进的悄然变化,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在客观叙述中跃然纸上。一个外国记者所写的阿敏的故事,似乎给我们涉外媒体很多启示。在此,我们选编这篇文章的部分内容,以飨广大做涉外宣传的同行朋友们。  相似文献   

15.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2010年的中国给世界留下了什么样的第一印象?外国记者是如何描述中国形象的?涉华报道在国际舆论中占据什么位置?新华社中国国际传播研究中心对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德新社、共同社、美国《纽约时报》、美国《新闻周刊》、英国《金融时报》等国际主流媒体1月份的涉华报道进行了综合分析,勾勒出境外媒体关注的涉华热点领域的大致轮廓。  相似文献   

16.
《文化学刊》2011,(4):185-185
顾红亮在《浙江学刊》2010年第6期撰文指出。现代中国的不少知识分子和社会精英怀着对中国负责的责任感,探索中国的变法、革命、富强之路,由此累积起现代中国思想谱系。许多思想家把拯救中国危机和开拓现代思想的责任放在“少数人”身上,他们作为责任主体既要负责地思想,也要对思想负责,既要有责任心,也要有责任能力。  相似文献   

17.
18.
正安德鲁·雅各布斯(Andrew Jacobs)是《纽约时报》北京分社的记者,作为汉语学习者,20世纪80年代他就来过中国。1998年安德鲁进入《纽约时报》工作,2008年被派驻北京。五年多来他发表了许多关于中国少数民族的报道,一些报道也曾在国内引起争议,并引发他与读者的探讨。本文作者在对于《纽约时报》中国民族问题报道的内容分析研究中发现该报大量集中报道藏族和维吾尔族,2008年以后相关报道更明显增多,报道题材则多聚焦冲突。这是报纸或记者主观故意的偏见作祟,还是意识形态框架下的下意识行为,抑或是新闻操作的规律、手  相似文献   

19.
"中国媒体第一次达到了国际水准!"这是美国《纽约时报》在其关于四川汶川大地震中国媒体报道的长篇新闻分析中提出的一个观点。文章称,新华社不断更新有关伤亡数字和救援队伍遇到的困难的消息,播发的报道源源不断,"达到了国际水准"。以下几个侧面可以管窥新华社的抗震救灾对外报道是如何达到国际水准的。  相似文献   

20.
《文化学刊》2011,(4):129-129
于凯在《湖南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撰文指出。“诚信”观念是中国传统伦理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传统社会信用机制的核心要素,在中国传统社会的道德教化、人际整合和社会控制等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通常而言,这一观念是由“诚”、“信”两个基本概念组成的,两者涵义相近,大体可以互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