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晓岚老师总是倾其所有,与人共享;她认为经验是共通的,没有狭隘的个体限制。  相似文献   

2.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一直是笔者秉承的教育理念。生活中的小事情往往都蕴藏着大智慧。笔者去年新接手一个班,有些陌生,但看到一个个渴望的眼神,活泼的身影,突然有一种熟悉的幸福。讲台旁的这个小男孩尤为可爱,毕恭毕敬地坐着,白皙的皮肤,俊俏的脸庞,眼睛圆溜溜的。可是他的家长反复提出希望给他安排一个同桌,这么可爱的孩子怎么会被前任班主任安排在讲台旁呢?我决定先按照他的身高安排在第三排。  相似文献   

3.
赵季秋 《今日教育》2006,(9S):21-22
二十多年来,在小学教育的百花园中,我播下挚爱的种子,收获桃李的芬芳,在成就学生的同时成就自身,赢得了学生的喜爱、家长的信赖、社会的认可。[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龚德喜 《今日教育》2006,(9S):20-20
我始终坚信:是金子总要闪光。是雄鹰总要飞翔。我始终以郑板桥“吃自己的饭、滴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宗,绝不是好汉”的名言要求自己。[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黄瑞 《今日教育》2006,(9S):19-19
刘庆生老师辗转来信,很委婉地拒绝了采访,理由是不善言辞。“不善言辞”,既是一种面具,也是一种曲折的描述……[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翟渝成 《今日教育》2006,(9S):15-16
因为对教育事业执著,我把满腔热情都献给了我所爱的人民的教育事业。我不是一个称职的母亲,也不是一个称职的妻子。[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杨小超 《今日教育》2006,(9S):27-27
我想我的职责就是要让一颗颗童稚的心灵感受到音乐的美。在课堂上,我望着孩子们如永晶般精激,透着渴望、透着希翼的眼神,我感觉到好满足。[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刘云生 《今日教育》2006,(9S):12-13
就这样,一路走来,将生命的触点布满我所能及的世界,一点一点,一点一点…………在效法自然、学习他人、研究社会中拓展着生命的原野,丰富着教育的智慧,做出些微的成绩。[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吴义伟 《今日教育》2006,(9S):16-16
教师不仅要傲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更要成为升华自我、完善自我、有着丰富创造力和生命活力的教育职业者。[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朱福荣老师说,教师的成长目标有三个层次,学到用于学科教学的知识与技能是第一层次,善于进行教育教学科研的探究与反思是第二层次,有爱教乐教的态度与情感是第三层次。[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高静波 《今日教育》2006,(9S):26-27
“紫砂瓷器黑里透红、光滑油亮,质地坚韧,壁厚仅一二毫米的紫砂瓷器倒扣在地上,站上一个人,也不碎不破。更为绝妙的是,用紫砂壶沏茶,蓉汁能渗入壁内,长久留存,倒出茶水和茶叶后,多次换盛白开水于壶内,倒出饮用,茶香尚存。制紫砂如育人,非历经时间和岁月,难成大器。”[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龚奇柱 《今日教育》2006,(9S):10-10
上世纪90年代来,龚老师曾撰文对由自己主编的九年义务教育初中《中国历史》(内地版)中关于花园口决堤史实的失误进行了反思,并提出编写历史教科书的几条原则,其治学严谨已成为一段佳话。[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正>分享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学会分享对幼儿的将来是十分重要的。分享可以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也能使幼儿在交往的过程中学习互相谦让、愉快交流、语言表达等。进入中班后,幼儿逐渐愿意与同伴合作,如果在中班能养成良好的分享行为,进入大班后就能熟用分享的技能,融入各类集体活动中。一、培养幼儿分享意识1.在园开展有针对性的分享教育教学活动分享意识的形成应该在潜移默化中  相似文献   

14.
瑞雪 《今日教育》2006,(9S):17-17
师爱是博大的,它不仅是表现在对学生的关爱,更重要的是一名教师在与学生朝夕相处中所散发真诚、正直、公道、正义、善良、利他的品质。[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爱心教育,是对学生心灵一次爱的洗礼,它将对一个人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作为老师,应该以多种形式和方法,做爱心传递的使者,这是教育的真谛之所在.  相似文献   

16.
17.
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基本点在于学生的心理素质如何。从某种意义上讲,心理素质决定着各种素质发展的质量和水平,甚至决定青少年能否成才。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仅有良好的学习成绩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教给下一代基本的情感和社会能力,教给他们与人沟通、交往的能力,引导他们能控制情绪低潮、增强自觉意识、保持乐观心态、树立自尊与自信、不断自我激励,最终受教育成为“心”和“智”都健全的人,即真正的“身心智”和谐发展,以适应纷繁多变的社会乃至创造缤纷多彩的世界。这样的教育需求和教学实践,就为我们思想政治课教学提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话题,即如何完成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心理误区的跨越。  相似文献   

18.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