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郭琳  来斓 《教育与职业》2006,(29):69-70
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教师职业倦怠直接影响教师的教书育人行为,因此了解教师倦怠的成因,有效克服和预防教师的倦怠心理和倦怠行为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中国正处于社会变革时期,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生存压力下,职业倦怠正袭击着越来越多的从业者。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已经引起研究者的重视。教育管理者应该采取有效的组织干预措施,积极预防和化解教师职业倦怠,保护教师工作热情,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确保我国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姚桂招 《海外英语》2011,(13):10-11
教师赋权增能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心理需要和权力重新配置的过程。"教师赋权增能"理论强调尊重教师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主张赋予教师以教学政策制订及决策的权力,从而有效地从内部(教师个体)和外部(事业与工作环境)两个方面对教师发展产生积极的指导作用。该文从教师管理学的角度,以后方法的视野提出教师赋权增能观点,以缓解农村中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  相似文献   

4.
职业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调查研究与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MBI职业倦怠量表和教师教学效能感量表对内蒙古8所职业院校的1340名教师进行了职业倦怠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职业院校教师的职业倦怠整体并不严重,但两极分化极其严重,职业倦怠集中体现于教龄在15年以内的年轻教师、专职教师、承担班主任工作的教师和基础课教师身上。工作中应重点关注那些职业倦怠的易感人群。  相似文献   

5.
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及干预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瑞 《文教资料》2010,(15):120-122
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群体之一。本文分析了教师职业倦怠的内在和外在环境方面的成因.从社会支持系统、学校教育环境和教师个人调适方面探讨了教师职业倦怠的预防策略。  相似文献   

6.
职业倦怠作为教师面临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应站在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针对教师职业生涯的不同阶段采取相应的措施。在“职前教育阶段”通过培养对教师职业特性的认识,增强他们面对压力的心理素质;通过提供入职培训,使进入“引导阶段”的新教师适应并胜任学校教学工作;通过鼓励教师参加各类科研、教研活动及对其生活、待遇等方面提供关心和支持,使进入“稳定和停滞阶段”的教师增强职业效能感,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当面对处于“生涯低落和退出阶段”的教师时,应更多地给予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7.
电大教师因其复杂的工作特性、多重的角色冲突以及一些个人因素的影响,易引发职业倦怠。实施知识管理可以从多方面消解电大教师的职业倦怠。具体策略包括:拓宽知识获取渠道,掌握知识存储与整理方法;掌握知识分享途径,增进相互交流;在应用中实现创新,增加教学效能感。  相似文献   

8.
文章借助组织支持理论分析出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组织影响因素包括:教学工作量大,工作重复单一;不合理的薪酬机制和评价机制;不公平的组织文化氛围;特殊的领导风格和不科学的领导方式.在此基础上提出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组织干预策略:以人为本,积极塑造有凝聚力的校园文化;树立现代教育管理理念,完善学校管理机制体制;改进完善学校领导方式,提高高职教师的责任心和自主性;加强教师激励,凝聚集体的智慧,点燃教师激情.  相似文献   

9.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求任课教师以完美化、典范化的形象言传身教地完成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而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思政课教师却承担着来自工作和生活的种种压力,极易产生职业倦怠。本文从教师、学生、学校和社会4个层面分析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倦怠的危害性,提出了预防和缓解措施,以期引起社会重视。  相似文献   

10.
因为教师职业倦怠与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息息相关,所以本文运用职业生涯管理的相关理论,着重从教师专业发展阶段这一动态视角,分别从组织和个体两个方面来探讨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并试图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1.
高职教师工作倦怠对教师的情绪、人际、生活等方面产生严重影响,使工作效率难以得到提高,阻碍了他们的职业发展。教师集体效能感能够通过调节教师的压力感受、心理健康水平、工作压力本身,降低教师工作倦怠。通过分析影响教师集体效能感的因素,从理论上提出提升高职教师集体效能感的路径;同时,从教师培训和院校管理角度出发,提出切实可行的具体方案,以提高教师的集体效能感,从而缓解高职教师工作倦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职院校教师工作压力与工作倦怠的关系。方法:以某沿海省份6所高职院校的421名教师为研究对象,采用工作压力问卷和高校教师工作倦怠问卷进行调查。结果:1.高职院校教师的工作倦怠整体水平不严重,个人成就感维度的性别差异显著,男教师显著高于女教师。教龄在组织去人性化维度上差异显著。在组织去人性化、情绪枯竭、科研耗尽感三个维度上,未婚教师得分显著低于已婚教师。工作压力维度上,性别在工作无乐趣维度上差异显著,教龄在职称评聘维度上差异显著。2.工作压力各维度均能够预测工作倦怠及其各维度。结论:高职院校教师工作倦怠程度并不严重,工作压力能够较好地预测工作倦怠。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旨在考察职业院校教师的人格特征与工作倦怠的关系。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和高校教师工作倦怠问卷,抽取6所职业院校的421名教师进行测查。结果:(1)职业院校教师的工作倦怠整体水平不严重。男教师在个人成就感降低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教师,11~20年和30年及以上教龄的教师在组织去人性化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5年及以下教龄的教师,在组织去人性化、情绪枯竭、科研耗尽感,工作倦怠上,已婚教师得分显著高于未婚教师。(2)神经质和外倾性对工作倦怠及其各维度的预测作用均显著,精神质仅对个人成就感降低维度的预测作用显著。结论:职业院校教师的工作倦怠水平较低,人格特质能够较好地预测工作倦怠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相关数据表明教师队伍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职业倦怠现象,对于教师本人乃至教育事业都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以积极心理学破解教师职业倦怠,在实践中从三个层面入手重塑教师文化:引导教师"参政议政";鼓励教师"追名逐利";倡导教师"享受闲暇",唤醒教师潜在的力量,建立起民主、合作,自主发展、和而不同的教师文化,使学校真正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乐园。  相似文献   

15.
职业倦怠是由于压力长期积累而形成的紧张状态。高校教师面临的工作压力表现为教学评估、科研成果、职称评定、职务升迁、同事关系等各种各样的问题。他们的工作压力状况直接关系到高校的培养目标、教育质量和学生素质。通过相关分析探讨了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和成因,提出缓解高校教师工作压力的有效建议,以期预防或缓解教师的倦怠感。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使用教师工作倦怠量表对136位成人高校教师进行问卷调查,探讨成人高校教师工作倦怠问题。结果发现,成人高校教师工作倦怠高于普通高校教师;男教师工作倦怠水平高于女教师;31—40岁的教师,硕士学历教师,副教授职称教师工作倦怠最高,并据此提出一些预防及应对工作倦怠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地方高等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地方培养人才、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的职能。地方普通高校的教师职业倦怠会降低教师的工作热情,危害教师的身心健康,进而影响人才的培养和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该文从高等教育大环境、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现代教育观的变化、地方高等院校评价评估、教育、教学对象特点及教师个体心理因素几方面探讨地方高等院校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教师工作倦怠与管理策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教师工作倦怠现象普遍存在,而且范围和强度呈增长趋势。工作倦怠的表现有三个方面,即情绪衰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感降低。工作倦怠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调适,将会对教师的教学质量和生活质量都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教师工作倦怠不是对某一特定事件的过度应激反应,而是在较长时间内,对来自各个方面压力和事件所产生的累积的过度反应。总体上分析,教师工作倦怠的产生存在社会因素、组织因素、职业因素和个人因素。教师工作倦怠的防治可以从学校组织管理和教师个人管理两个层面展开。学校应当采取科学的、人性化的管理方式,积极预防教师工作倦怠的产生。教师应当在意识到自身处于负性的情绪和倾向时,通过主观的调适,化解这种不良倾向,转而形成正向的工作动力。  相似文献   

19.
教师教学效能、应对效能、职业枯竭关系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教师教学效能、应对效能对教师职业枯竭的预测作用,并比较普通高中和职业中学在这种作用上的差异。方法:以29所高中阶段学校763名教师为研究对象,采用教师教学效能量表、应对效能量表、中小学教师职业枯竭量表,对其教学效能、应对效能和职业枯竭进行模型设定和验证。结果:两类学校教师的教学效能主要以应对效能为中介作用于职业枯竭,同时也对应对效能和职业枯竭的个别因子产生直接影响,应对效能区别于教学效能,是一种更为重要的变量;普通高中教师的教学效能以应对效能为中介作用于职业枯竭中的非人性化、情绪衰竭、认知枯竭因子,并直接影响个人成就感因子;职业中学教师的教学效能则直接影响非人性化因子,并以应对效能为中介作用于职业枯竭的四个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