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进行“换元”思考美国现代作家海明威,曾把艺术形象比喻成漂浮在大海上的冰山,诉诸文字的东西是看得见的“八分之一”,而作品隐藏的内容则如同冰山海面下的“八分之七”。这就是所谓的思想大于形象。换句话说,文字总是能提供比其形象更多的意蕴。因此在进行艺术形象分析时,教师应尽量撤去定格好了的框框,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再想象的空间。给学生再造想象的空间,就需要我们广大语文教师  相似文献   

2.
中国文论中“言”、“象”、“意”指文学多重意义的存在。从作品本身来看,体现为语言、形象、意蕴三个层面;从创作主体来看,反映艺术、生活、心灵三个层面,其实它们三者之间是互通的,渗透且转化,作家在作品创作过程中这两方面又互相影响,交融而结合,形成文学三重世界。  相似文献   

3.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部分。语文阅读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天地广阔无垠。当今语文教师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要努力挖掘阅读教学的“创新点” ,使创新教育之锤敲得准 ,敲得巧 ,以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下面谈谈笔者在这方面的一些认识和思考。一、引导学生对艺术形象进行多元思考美国现代作家海明威 ,把艺术形象比喻成漂浮在大海上的冰山 ,形诸文字的东西是看得见的“八分之一” ,而作品隐藏的内容则如同冰山下的“八分之七”。这就是所谓的思想大于形象。换句话说 ,文字总是能提供比其形象更多的意蕴。因此在进行艺术形象分析…  相似文献   

4.
刘文风 《语文知识》2003,(10):13-13
冰山理论,是海明威1932年在其作品《午后之死》中提出的创作主张。他形象地把文学创作比作冰山。他说,漂浮在大洋上的冰山,看得见的只是露在水面上的八分之一,而隐藏在水下的则是八分之七。作家在创作中将八分之七隐藏在水下,使读者通过看得见的八分之一去体验看不见的八分之七,这并不会使作品显得单薄,反而会使作品深厚起来。在冰山理论的  相似文献   

5.
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在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鉴赏时,通常采用演绎法,先将人物定位于某种个性类型,然后让学生追根溯源,找出文中人物的种种表现予以佐证;或是采用归纳法,让学生搜罗文中人物的言行举止,随后启发诱导,归纳总结出人物“定格”式的属性及类别。本人以为这种单一化的分析实在不可反,在分析鉴赏人物形象时应注重多元思考,重在创造。这主要基于如下几种考虑。从文学形象的本质来看,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它是对人性和人的本质的艺术揭示与形象概括。美国现代作家海明威,把文学创作形象  相似文献   

6.
一般认为,金圣叹的文学本体论是“诗言志”表现说,这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这并不曾揭示出其文学思想的独特本质。其实,金圣叹的文学本体论乃是:技巧即文学,技巧在文学作品中具有独立的美学意义。在金圣叹看来,文学创作是作家文学才华的表现,作家的文学才华在作品中以“文法”的形式体现出来;一部文学作品的价值并不取决于它表现了什么,而取决于怎样表现,即作家付出了文学才华的多少。金圣叹的这一独特文学本体论,解释了自己评选“六才子书”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7.
“冰山原理”是美国作家海明威在 30年代所创作的西班牙斗牛士专著《死在午后》中总结自己的创作经验而提出的理论。他说 :“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庄严宏伟 ,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他借助这一形象的比喻 ,道出了作家不仅必须有深厚的感情基础和生活积累 ,还要使自己的作品有含蓄简约、精练深沉的艺术特征。在新世纪语文教学中 ,我认为语文教师也应运用“冰山原理”来进行语文课堂教学 ,以达到朴实简洁、意味深长的教学效果。本文着重论述自己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冰山原理”来提高教学艺术和教学效果的几个成功范例。空白艺术 耐…  相似文献   

8.
普罗米修斯是个古老的神话形象.公元前八、九世纪便出现在古希腊的神话中.在世界古今不少作家的杰作中,他的形象重现新貌,他的精神不断地净化着人类世世代代的心灵,他的形象永远留在人类世世代代的记忆里。这一文学现象,在世界文学史上是罕见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试将通过对埃斯库罗斯,雪莱、卡里姆笔下的普罗米修斯形象内涵的比较分析,对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作一粗略的揭示。十八世纪初的意大利思想家维柯认为,不是神创造了人,而是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神,“神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①二十世纪初的爱尔兰作家乔伊斯在《尤利西  相似文献   

9.
文学文本对地域形象的塑成和传播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载体.对本区域内的作家而言,这是一种"自我"形象的塑造,而从域外作家的视角来看,这又是一种"他者"形象.河南人形象在不少外省作家作品中多有呈现,在三秦作家的文学实践中,突出地表现在路遥、贾平凹和陈忠实的作品中.在其文学想象里,河南人形象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老百姓,一类是兵匪形象.尽管作家们所塑造的地域形象是一种关于"文化他者"的幻象,是他者想象与他者书写的一种方式,并不一定是现实本身,但一定是所描写的地域人自我审视、自我反思的一面镜子.  相似文献   

10.
“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这是海明威著名的“冰山原则”。文学作品中,文字和形象是所谓的“八分之一”,而情感和思想是所谓的“八分之七”。海明威认为作者只需描写“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水下的部分应该通过文本的提示让读者去想象填充。  相似文献   

11.
一、文学形象与文化负载的界说  关于文学形象 ,赵炎秋教授在其新著《文学形象新论》中从作品的角度定义为 :“形象 ,就是形式化了的生活。文学形象 ,就是通过语言形式化了的生活。”[1] 他认为 ,文学的本质是形象。赵先生的这一论述是在分析了中外文学理论关于文学本质情感论、形式论、语言论及传统的形象论的基础上得出的 ,正如童庆炳教授在该书的《序》里所说的那样 ,“赵炎秋很熟悉 19世纪的文学 ,也很熟悉 2 0世纪的文学” ,“其推论的背后有文学史的支撑” ,“达到了历史与逻辑的统一”。“赵炎秋的这一论点看似普通 ,但却有‘正本…  相似文献   

12.
文学意蕴层面指作品所内含的对于社会历史、宇宙人生或审美形象等的独特感悟和理解。由于文学形象具有指向性和包孕性,就使意蕴层面呈现出多层次的丰富意蕴。文学作品的意蕴作为多重意蕴组合而成的系统,一般可以被分为三个层次,即:社会历史意蕴层、哲学意蕴层、审美意蕴层。从作品本身来看,其实它们三者之间在很多文学作品中是互通的,渗透且转化。  相似文献   

13.
1932年,厄内斯持·海明威在他的纪实性作品《死在午后》中,第一次把文学创作比作漂浮在大海上的冰山,他说:“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海明威的这种形象的比喻,引起了文学批评界的广泛兴趣.  相似文献   

14.
《黑猫》和《白猫》中都出现了“猫”的意象。在两部作品中,作者分别创作出性格鲜明的男性角色,他们以病态的形象登场,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通过剖析作品中“丈夫”这一形象,说明并非所有男性是父权制的受益人,他们同时是父权制社会的牺牲品。作家写的是猫,表现的却是人,从而凸显“猫”的真正象征意蕴:揭露丑恶的病态人格,对病态人格进行反思,从反面表现其对美的心灵、健全人格的追求。  相似文献   

15.
文学解读,意味着自由,它总是引导感情自觉地投入,鼓励心灵自由地飞翔。文学解读,意味着平等,平等参与,平等对话,完全可以用欣赏、怀疑、研究的目光去审视作品。文学解读,不是只关注浮在水面之上的冰山的八分之一,而是更关注水中的冰山的八分之七,不是只取花而不取其实。这就是用文学的眼光解读文学。  相似文献   

16.
文学解读,意味着自由,它总是引导感情自觉地投入,鼓励心灵自由地飞翔。文学解读,意味着平等,平等参与,平等对话,完全可以用欣赏、怀疑、研究的目光去审视作品。文学解读,不是只关注浮在水面之上的冰山的八分之一,而是更关注水中的冰山的八分之七,不是只取"花"而不取其实。这就是用文学的眼光解读文学。  相似文献   

17.
朱赛晶 《考试周刊》2012,(34):18-19
《盛开的樱花林下》是日本作家坂口安吾的经典作品,自问世以来一直为评论界所关注。本文试图从当下的视角深入阐释作品中山贼形象的"绝对的孤独"这一母题,从而揭示作品中所呈现出来的当代人的生存困境,表现了作者对文学本质问题的不懈追寻与探讨。  相似文献   

18.
“原乡”形象是古今中外学作品中一个绵延不绝、历史弥新的主题。王鼎钧先生以其“经历七个国家,看五种化、三种制度”丰富的人生阅历及“返身现照”的作家职业性敏感深情,融注对宗教的体悟和研究,构筑了其散中独树一帜的“原乡”形象,并使这一形象成为具有现代化特征的多种“原乡”形象的交叉和融汇。通过对王先生作品“原乡”形象的分析和研究,揭示其现代的本质和独特的审美理念。  相似文献   

19.
幻想文学与写实性文学的审美指向有很大的不同。写实性文学注重对现实“并无差等”的细致描写;而幻想文学由幻以入真,从某种程度上看,它更接近哲学“追问——和全、绝对、终极、永恒”,它关涉世界的本质、人性的内容、人的生存状态、生命的价值、精神结构的丰富性与复杂性等。意大利的作家卡尔维诺、美国的作家茹恩在其各自的幻想作品中力图向人们说明“幻想文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恢复人性。”  相似文献   

20.
肖洛霍夫是苏联文学史上一位卓越的作家,是现阶段在苏联国内最受推崇、最受爱戴的作家之一。马克·斯洛宁评价“他是具有共产主义信仰的最伟大和最成功的艺术家”。绥拉菲莫维支也称赞他“是一个非同凡响的,同谁都不相象的、具有自己独特风貌”的作家。确实,他的《静静的顿河》和《被开垦的处女地》等名著早已被公认为是开创性的作品了。但是他的《一个人的遭遇》却长时间成为有争议的篇目。然而,这也许正能说明肖洛霍夫的这篇小说有其“独特风貌”,有它的其他作品所不能代替的深刻意蕴吧。这篇“较之许多大部头的作品尤为珍贵”的小说,它饱含着永远有价值的思想,深藏着永远感人的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