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李文奎 《精武》2009,(6):44-44
杖,乃中国传统武术器械之一。杖法既具短棍之能,又具钩镰拐之长,招法奇特,被历代武术家视若珍宝,平时不肯轻易示人,更不轻易传授,因此,一般人对杖法的演练,知之甚少。  相似文献   

2.
浅说六合棍     
在我国传统武术器械中,以棍术的历史最为悠久,棍法的传播最为普遍,也最有实用价值。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说:“若能知棍法,则其他诸器械之法,从此得矣。”近代六合棍大多流行于山东烟台、莱阳、青岛及辽宁大连一带的螳螂拳家手中,受螳螂拳法“攻势凌厉,迅疾多变”风格的影响,经过螳螂拳家们的不断研习提高  相似文献   

3.
振武 《武当》2004,(7):3-4
李小龙原名李振藩,1940年11月27日出生于美国旧金山,祖籍广东顺德均安上村。李小龙自幼好武,14岁拜在叶问师傅门下学习咏春拳,后兼习洪拳、白鹤拳、少林拳、潭腿等。但从他成年后定型的拳路来看,他精通掌握的传统武术当属咏春拳。李小龙17岁夺得香港校际拳击冠军,18岁移居美国后,  相似文献   

4.
胡铮 《中华武术》2002,(1):52-53
菲律宾短棍实用价值因李小龙的缘故而闻名海内外,本文原著迈克尔是美国德克萨斯州有名的短棍教练,他较为精辟地讲述了菲律宾短棍中辛瓦里技术的精髓,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相似文献   

5.
李小龙夫人琳达·李·卡德威尔女士为中国资深振藩截拳道专家、李小龙门下振藩截拳道首位中国传人、本刊“李小龙网站”栏目主持陈琦平先生题辞,以表彰和鼓励他多年来在研究、传播与弘扬振藩截拳道方面所做的突出贡献。陈琦平成为我国获此殊荣 的第一人。题辞: 琦平惠存: 最美好的祝愿! 琳达·李·卡德威尔 (签名) 图照: 1964年琳达(右一)与丈夫李小龙(中)、李小龙助教大弟子木村武之(左一)在西雅图练习三节棍进枪。李小龙夫人琳达为中国振藩截拳道专家题辞  相似文献   

6.
史旭光 《精武》2006,(1):60-60
为了缅怀世界著名武道哲学家、国际功夫巨星、截拳道创始者李小龙在武术、影视和中国文化传播方面的杰出贡献,在众多专家和学者的大力倡议和支持下,“纪念李小龙先生诞辰65周年学术研讨会”于11月25日下午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隆重召开。来自国家武术管理部门的领导、民间传统武术家、国内李小龙文化研究界和截拳道界知名专家、各家媒体以及北京各高等院校学生代表共一百五十余人出席。  相似文献   

7.
李小龙生平大量的武术训练器械都是由他自己构思设计并绘制草图的。在李小龙中、前期的众弟子中,不乏能工巧匠,正是他们通过自己灵巧的双手,将师父的奇思妙想由设汁蓝图变成精美绝伦、威力无比的训练器械。李鸿新、严镜海、赫伯·杰克森便是李小龙生平的3位训练器械制造师——他们既是小龙的好友、名弟子,又是小龙练功房里众多训练器械的制造者。  相似文献   

8.
11月19日上午,2007中国安徽黄山首届传统武术大会暨武术套路国际邀请赛(休宁分赛区)在休宁县体育馆举行。本次赛事由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安徽省体育局、黄山市人民政府、安徽省文化产业发展促进会主办,休宁县体育局协办。据悉,在休宁体育馆举行的本次国内比赛项目有传统拳术、传统器械、对练等。  相似文献   

9.
中国武术文化发展大战略:保护与改革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六、传统武术的原有系统和体系只能维护不能破坏门派流派是中国传统武术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传统武术的脉络支撑。而在每一门派流派下,则有各自不同风格和内容的基本功、功法、内功、若干拳术套路、若干器械套路、拳术和器械的拆单练习、拳术和器械的对抗练习等等。而或公开或私下的实战和擂台较技,则是提纲挈领纲举目张,这些门派流派便在此统一。门派流派之间的交流学习是有的,但那不会影响各自的风格和存在。新秀者的创新是有的,渐渐独立于原来的门派,就可称  相似文献   

10.
在武术器械中,棍与其它器械相比,是较易掌握的。拳谚有"月棍、年刀、终生枪"之说,是指学练棍术要比学练刀枪相对容易些。这是由棍这种器械本身的形制特点所决定的。棍身细且长,坚韧挺直,梢细把粗,无刃无刺,故其运动方法多长扫远挑,猛抡长劈,以大肌肉群活动居多,因  相似文献   

11.
李恺师傅,出生于中国上海,李小龙亲传弟子,实战派武术家。10岁时开始练习少林功夫和气功。13岁开始进行西洋拳击的学习,经过多年艰苦训练,于1948年参加旧中国第七届全运会,取得轻中量级拳击冠军。1952年留学美国,获电机工程学士学位,后又于1960年获硕士学位。1966年,跟随杨式太板拳传人董虎岭(董英杰之子)学习太板拳。1967年,正式拜师李小龙,学习截拳道。并成为李小龙在洛杉矾开设的“振藩国术馆”的首位注册学生。之前,李凯师傅曾达到柔道棕带、肯波空手道黑带级别。正是由于李凯师傅深厚的武术知识以及丰富的搏击经验,而被李小龙挑选为“后院训练对手”之一。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他系统地接受了李小龙的训练。 1988年,李凯师傅被美国《黑带》杂志选为“黑带群英殿”年度名人,曾任“振藩截拳道核心”总会创会核心成员之一。为了弘扬截拳道,李凯师傅把大部分时间都投入了研究与教授工作,同时继续致力于中国武术(杨式太板拳)在美国的推广。 以下这篇文章来自他的网站,我们把他翻译过来,希望能够对一些传统武术家有些启示。[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赫伯·杰克森 赫伯·杰克森也是李小龙最亲密的朋友之一,同时,像乔治·李一样,他也是李小龙的训练器械制造师。当年,赫伯从一位同事那里听说了李小龙和他的振藩截拳道,便兴冲冲来到洛杉矶唐人街小龙的“振藩国术馆”报了名,当小龙听说赫伯是一名能工巧匠,便邀请赫伯来到自己家中,协助制做训练器械。赫伯还记得有一次自己手持  相似文献   

13.
贾氏梅花拳     
前言根据省、市体育总会进行挖掘整理传统武术在拳术、器械,内功、技击,擒拿格斗及疗伤秘方等方面的传统武术功夫精华的有关精神,在此,我提供一些有关资料,以供有关部门采集。  相似文献   

14.
凌召 《武当》2006,(8):3-6
流通门中的齐眉棍法受《剑经》的影响最甚,并且因俞大猷所习齐眉棍法被称为“荆楚长剑”,故而本门多习惯称齐眉棍为“长剑术”。齐眉棍技法以劈、扫、点为主,辅以挑、崩、拦、撩、砸等二十四种棍法组合而成,招法灵活多变,实用性强,杀伤力大。本套齐眉棍法乃流通门原始器械套路,  相似文献   

15.
《武当》2001,(5):70-70
由武林人称“神腿大侠”梁山派掌门人、全国十佳武术教练宋义祥先生著的《梁山功夫》一书,通俗易懂,图文并茂,集轻功、内功、散打于一体,每日练习半个小时就可以在短时间内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宋义祥先生是与杜心武、霍元甲、李小龙、蔡龙云等十二位从康熙十五年至今运用传统武术击败外国大力士史料较全的十二位武术家之一)。  相似文献   

16.
很少有人了解李俊九与李小龙的深厚友谊。李俊九,生于1932年(英文名JhoonRhee),著名韩裔美国武术家、跆拳道大师,被称作“美国跆拳道之父”。李俊九是李小龙生平与之有过密切交往的美国武坛名宿之一。今天,公众已经知道,李小龙生平曾与多位美国武坛名人有过长期交往与广泛交流。他们中,有“美国空手道之父”埃德·帕克,“美国跆拳道之父”李俊九,“美国柔道之父”吉恩·勒贝尔,柔术大师威利·杰伊,“空手道擂台悍将”罗礼士、乔·刘易斯、迈克尔·斯通,“菲律宾棍上”伊鲁山度,空手道名家拉尔夫·卡斯特罗……然…  相似文献   

17.
由《少林棍法阐宗》、《单刀法选》、《长枪法选》和《蹶张心法》合刊而成的《耕余剩技》是一部重要的武术典籍。它的产生与程宗猷富裕的家庭背景、“文武兼修”的徽文化以及徽刻的盛行等密切相关。该书不但对明代流传于世的少林棍法、倭刀法、河南枪法以及弩等进行了详尽的说明,而且对现今流传的天启棍、苗刀、八门拳等传统武术流派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信息快递     
《中华武术》在 香港受欢迎陈琦平 去年夏初,由本刊编辑部与笔者共同策划的《中华武术》1999年7月号“李小龙专刊”在香港受到欢迎。 《中华武术》作为由国家体育总局主管(原中国武术协会主办)、中国体育报业总社出版的武术刊物,这期专号以李小龙《龙争虎斗》手持双短棍的剧照为封面,内附精美大幅中插李小龙图片,并有笔者撰写的专稿《7月20日──一个永恒的日子》。该刊在香港与海外李小龙收藏界受到广泛关注与热烈欢迎。香港《李小龙月刊》杂志1999年8月号对本专刊的出版进行了特别报道。 笔者1999年12月赴香港…  相似文献   

19.
王德生 《精武》2003,(3):9-9
截拳道短棍以菲律宾短棍为基础,广泛吸取东西方器械搏斗之精华,集众多武技于一体,以截拳道风格和思想进行全面发挥和表达,简单易练,高效实用。在技术中主要以劈、扫、刺、点、砸五种棍法为主组合运用。在真实的打斗中,有进单调的一击往往不能奏效反而会招致对方更加凶猛的还击。  相似文献   

20.
丹·伊鲁山度(Dan Inosanto,直译“丹·伊诺桑图”)现年61岁,是“功夫之王”李小龙的截拳道大弟子,美籍菲律宾人。他年长李小龙4岁,同时又是李小龙的双节棍和短棍老师,以及“龙子”李国豪的武功导师。做为当代美国最著名的武术家、《黑带》杂志多届“武坛导师奖”得主,长期以来,伊鲁山度一直是北美的武术偶像,他三十年如一日,把“振藩/截拳道”——这门由李小龙传授给他的格斗体系和哲学艺术源源不断地传播到世界各地,培养了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