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每个孩子都有无数个愿望,这些愿望有的得到了满足,有的也仅仅是"愿望"而已。如果父母无法满足自己的愿望,我们该怎么办呢?这是一个不大不小的问题。处理好了,孩子和父母都会满意:处理不好,可能还会酿成悲剧。今天的"悄悄话"栏目,我们邀请了几位同学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2.
父母总以为把孩子送进学校,孩子的教育问题就可以完全由学校负责。这些父母没想到,如果孩子在家庭生活中没有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这个孩子就很可能成为学校的“差生”“问题儿童”。如果孩子已经成为“差生”,已经成为“问题儿童”,如果孩子在家庭里养成了坏性格和坏习惯,那么,无论学校的教师和校长多么努力,这个孩子将很难适应学校生活。  相似文献   

3.
父母不要把孩子当作私有财产,不要替孩子决定人生,要把孩子当成大人,相信他们有自己的信念和愿望,帮助他们实现愿望,尊重他们。  相似文献   

4.
问:父母的话,孩子越来越不听,常常回嘴,应该怎么办? 答:这好办。父母批评孩子,孩子回嘴,父母就洗耳恭听好了。孩子回嘴,一说明父母批评孩子的话,孩子听进去了;二说明父母的批评还不到位,孩子还不服气。不服气很好。不服气就请回嘴。孩子回嘴,父母正好找到新的突破口,深入一步再批评。如果批评到位了,孩子不吱声了。如果批评还不到位,孩子还会再回嘴的。一定要欢迎孩子回嘴,要把批评变为讨论,最终服从一个理。  相似文献   

5.
张密 《父母必读》2014,(2):102-103
正很多父母担心孩子在幼小衔接上出现问题,所以想把孩子送到学前班,但是这样的选择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呢?孩子到底要不要上学前班?上学前班会遇到哪些问题?为了给父母更好的建议,我们对这个年龄段孩子的父母、幼儿园老师和小学低年级的老师进行了采访,看看他们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相似文献   

6.
鹰与风筝     
郑乐平 《家庭教育》2001,(12):41-41
让孩子成为“鹰”,还是“风筝”,实际上代表着两种不同的养育子女的理念。把孩子视为风筝,实际上将孩子看做一个被动者,一个由父母牵引、操控的“物体”。按照这一理念,孩子的一切行动,就得向父母汇报。由此,查看孩子的日记、信件,询问与同学、朋友通电话的内容,而不管孩子本身是否愿意,就成了十分自然的事。持此一理念的父母,还容易将自己的愿望、梦想强加给孩子。他们为孩子设计好了一  相似文献   

7.
要办好托儿所和幼儿园,使每一个孩子比在家里生活得好、教育得好,使孩子们愿意留在那里,父母也愿意把孩子放在那里。  相似文献   

8.
对性信息的诱惑,孩子本身有防范的力量,这就是道德规范:做个好孩子的愿望。父母要帮助他们把“做好孩子”的愿望强大起来,健康度过青春期。  相似文献   

9.
在大人眼里,只有听话的孩子才是乖孩子、好孩子.在孩子的眼里也是一样,只有听话的父母才是好父母.在有些父母的心里,唯恐一听孩子的话,就把孩子惯坏了,可是细想一想,生活中,孩子听我们大人的话的时候多,不但没有把我们 "惯"坏,还让我们更加疼爱孩子、关心孩子了.反过来也是一样的.  相似文献   

10.
当父母希望孩子朝一个更加优秀的方向努力时,很容易倾向于把自己的孩子和其他的孩子相比较。往上比,作为激励孩子进步的标尺,往下比,作为证明父母自身价值的手段。这样一来,父母难免过于卷入孩子的行为和思想,忽视孩子的真实愿望和想法。  相似文献   

11.
许多为父母者在自己的成长年代因为没有好的生活与学习条件,未能实现自己的理想,留下了很多遗憾。现在经济条件好了,总想将自己未实现的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于是,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就设法送孩子到城里去上学,想让孩子享受与城市孩子同等的幸福。然而,这些家长果真给了孩子幸福吗?  相似文献   

12.
当父母希望孩子朝一个更加优秀的方向努力时,很容易倾向于把自己的孩子和其他的孩子相比较。往上比,作为激励孩子进步的标尺,往下比,作为证明父母自身价值的手段。这样一来,父母难免过于卷入孩子的行为和思想,忽视孩子的真实愿望和想法。  相似文献   

13.
忧伤的青蛙     
【父母热身】一位哲人说得好:谁拥有自信,谁就成功了一半。自信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精神核心,是促使孩子充满信心去面对困难、努力完成自己愿望的动力。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地方,家长要了解孩子的特点,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从而促进其他方面的发展。千万不要把孩子的缺点挂在嘴上,让孩子产生自卑感。从前,在一棵大柳树下,有一个美丽的池塘。池塘的周围尽是漂亮的花朵,每当微风吹过,花朵就伴着摇曳起舞的垂柳,把芬芳撒遍整个池塘。许多动物都生活在池塘周围,而我们故事的主角,一只名叫托德的青蛙,就是其中一员。托德从小就在这个池塘里生活,…  相似文献   

14.
鹰的启示     
有这样一个画面:一家人围坐在餐桌旁吃饭,父母把鱼头给了年逾古稀的爷爷,把鱼尾给了年过花甲的奶奶,把味美的中间一段分给了孩子。对于这对父母的做法,我不敢苟同。也许很多家长认为给孩子吃好的、穿好的就是爱孩子;可我觉得如果家长们只一味地让孩子养尊处优,而不注重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上给孩子多方面的锻炼和教育,这并不是真正的爱孩子,而是害孩子。  相似文献   

15.
父母深爱自己的孩子,这是无可厚非的,然而不少父母为了孩子可以付出一切,甚至包揽孩子的一切。马卡连柯把父母这种事无巨细的包办代替,甚至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的做法说成是送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在生活中确有不少年轻的爸爸妈妈都在将这份“最可怕的礼物”送给自己的孩子。孩子习惯了父母的“包办”,习惯了享受来自大人的照顾和关爱,一旦他们的愿望得不到满  相似文献   

16.
一、家庭教育的误区(一)育儿观的偏颇中国的一些家庭育儿往往着眼于孩子将来有出息、有个好职业、一生能在顺境中度过。基于这种企盼,多数家长认为,父母对孩子的责任就是让他们生活得好。孩子成长中能给他们多少幸福就给他们多少幸福。有的家长把自己的希望寄托于孩子的身上,他们对孩子成长的期望近乎变态,从某种意义上说,孩子是父母未竟事业的载体,想让孩子出人头地,那就必须好好读书、上大学,一句话,若能给孩子创造最优越的生活条件,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为此,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生活上加倍关心外,父母最关心的是孩子的智育,为使孩子好…  相似文献   

17.
前不久,我们在某小学就“父母有事情要不要和孩子商量”这个话题,对90名小学六年级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我们惊奇地发现,有90%的学生都希望父母把自己真正当成一个大人,让他们了解家中发生的事情。看来,大多数的孩子已经有了较强的参与家庭事务的愿望。下面是两个事例,一个是  相似文献   

18.
在日常生活中,大人教育孩子,早已习惯了对孩子发号施令,他们往往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强加到孩子的头上,而很少考虑到孩子内心真实感受。当自己的愿望和孩子的想法产生冲突时,做父母的往往就会对孩子大失所望或恨铁不成钢;而当发现孩子有过错时,有些父母更是常常不问缘由地大声呵斥、责骂,甚至大发雷霆、体罚,在他们看来,厉声训斥及打骂是对孩子的严格要求。其实,这样做其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  相似文献   

19.
教育孩子是做父母的天职,想把孩子教育好也是父母的共识。但不少家长由于缺乏正确的家教观念和知识,使家庭教育步入误区。生活上过度迁就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的物质要求也应得到相应提高,这也无可厚非,但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情日益迫切,为了孩子,苦了自己,一味满足孩子的要求,使孩子养尊处优,一个个变成“小皇帝”“小公主”。  相似文献   

20.
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许多父母们都渴望孩子成为国家的栋梁,但如果不掌握正确的教育策略,这种愿望就有可能落空。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引导孩子学会学习,这三条策略值得做父母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