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志 《宁夏教育》2006,(3):69-69
家庭教育中有一种常见的毛病,就是家长对孩子说话唠叨,尤其是母亲表现得更为突出。而唠叨的结果则可能是烦扰孩子,激他反感,影响亲子关系,破坏教育效果;同时也影响了家庭祥和、温馨、活跃的气氛,不利于孩子个性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前不久,有人在上海、天津、南京等城市的216所中小学做的一项亲子关系专项调查证实,中、小学生对母亲不满意的第一项就是:妈妈太唠叨。几乎所有的孩子都认为自己需要父母指导,但都不喜欢父母唠叨。那么,指导与唠叨有什么区别呢?指导是亲切的,是言简意赅的,唠叨则往往会有责怪、警告的成分;指导是一种促进,是引而不发,鼓励孩子独立处理问题,而唠叨常对孩子表现出不尊重或不相信;指导的后果使孩子情绪稳定,心情愉快,而唠叨是反复的单调刺激,使孩子厌倦、反感。唠叨的结果会形成儿童的行为惰性,你不说几次,孩子就不会去做。这种恶性循环,还会导…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如果问孩子:“你最烦父母什么?”最普遍的回答一定是:“最烦爸爸妈妈唠叨。”的确,唠叨是中国许多父母教育孩子时经常使用的方法。但是用这种方法教育孩子,不仅无法收到预期的效果,还会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没有哪个父母一大早醒过来时就打算着要让孩子的生活痛苦不堪,没有一个母亲或者父亲会说:“今天,只要有机会,我要向我的孩子大叫大嚷、唠叨,要让他丢脸、出丑。”相反,每天早晨,许多父母都下定决心:“今天会是平静的一天,没有叫嚷,没有争辩,没有战争。”  相似文献   

5.
在女儿、妻子、母亲等身份中,母亲这一身份的取得最艰难也最伟大,因而几乎所有的母亲对赋予她们这一伟大身份的儿女都无怨无悔地爱得一塌糊涂。在母亲的眼里,在母爱的光环中,每一个孩子都几乎完美。别看每一位母亲嘴里总在唠叨自己的孩子还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别人如果这样唠叨她的孩子,她心里肯定不是滋味,因为母亲的唠叨实际上是在为雕琢一个完美的孩子而不懈地努力。这些也是在我成为母亲后才体会到的。因此,为自己是母亲,我很骄傲!也因为我是母亲,所以我能以母亲的眼睛、母爱的胸怀去谅解学生的缺点。母亲这一身份的获得使我…  相似文献   

6.
宁波一位母亲来信说:我女儿是个四年级小学生,但她对自己中等的成绩满不在乎,其实她可以学得更好。我怎样才能激励她的学习进取心?答:家长激发孩子学习进取心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1.根据“快乐原则”,对孩子的学习行为经常给予鼓励,营造愉快的学习氛围。如孩子做作业前,可以先让她吃一些喜欢的小零食,甚至可以亲亲她,青春期的孩子可能喜欢在背景音乐的环境下做作业也未尝不可。孩子做作业时,家长不要在边上批评训斥或唠叨。孩子每次认真做作业后,家里要充满特别快乐的气氛,久而久之,“快乐”和“努力”建立了连接,孩子就会…  相似文献   

7.
西子姐姐     
妈妈干扰我做作业每次我放学回家开始做作业,妈妈也就开始唠叨了,一会儿说:“笔拿高一点,头抬起来。”一会儿又说:“好好读书,长大一定要有出息。”……没完没了。如果我顶嘴,我们俩就要吵起来。西子姐姐,你说我该怎么办啊?浙江桐乡刘晓晓首先你要理解妈妈,她是为了你好,她想尽她做母亲的职责,但妈妈的教育方法可能不是太好。一个尽职又懂教育方法的妈妈常常会这样做:孩子放学回家,妈妈先关切地询问在学校里的基本情况,用几分钟的时间和孩子沟通,并让孩子喝点水、吃些点心。完了,妈妈会让孩子专心去做作业,她做自己的事情…  相似文献   

8.
家庭教育中一种常见的毛病是家长对孩子说话啰嗦,尤其是母亲表现得更为突出,整是唠叨不断。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唠叨是自己不相信自己的表现。为自己说的话办的事不放心,才不断地重复。软弱和紧张型的人特别容易唠叨。如果孩子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里,很容易成为一个不自信的浮躁的人。那么,家长怎样才能防止在教育孩子时说话啰嗦呢?  相似文献   

9.
据《父爱需求》的作者,KylePruitt博士所说,父亲是美国孩子尚未利用的最大的自然资源。“家庭中每诞生一个男孩或女孩,他们都有一种潜在的需求,那就父爱。如果缺乏父爱,会让他们迷茫和失望。虽然我们可以看到,母亲的鼓励和支持也能让孩子成长;但是一种好的父子或是父女关系会让孩子更健康的地成长。”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不需要父爱的这种说法已经消声匿迹。我们已开始越来越少地向爱唠叨的母亲求助,越来越多地建造像拐杖一样的父亲的形象。我们可以看到,有越来越多的孩子经常与父亲一起玩耍。父亲可以做很多事情,来把他们自己塑造成像拐…  相似文献   

10.
赠母亲     
【简评】母亲默默地爱着自已的孩子,这种爱通常表现得并不直接,甚至会表现为“无休止的唠叨”和“近科严厉的劝导”。然而,世间最真挚、最无私的正是母爱,孩子对母亲的一点点理解都能成为母亲最大的安慰,都是赠与母亲的最好礼物,哪怕这种理解是出现在“别人告诉”和孩子“长大后”。[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教子三味     
佚名 《家教指南》2006,(1):62-63
一位成功的母亲——她的孩子被公认是成功的——曾说过,要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你自己首先必须变成一个孩子。我记住了。  相似文献   

12.
家教八法     
一、坚持鼓励为主对孩子要细心观察,对于他们的点滴进步和微小成绩都要及时、热情地予以鼓励,使他们产生一种愉悦感。坚持鼓励为主会使他们的优点得到巩固,并产生自信感。经常鼓励与表扬,还会使孩子亲近你,使家庭充满了幸福与欢乐。二、少唠叨千万不要只盯着孩子的缺点和不足之处,无论大事、小事整天唠叨个没完。话讲多了不灵。讲多了,孩子不仅不听,反而产生一种厌恶心理。孩子心情不好,脾气就会变得暴躁。对孩子唠叨个没完,大人听了心烦,还容易引起家庭纠纷。三、保护自尊心孩子上进心强,好表现自己,  相似文献   

13.
姬艳辉 《辅导员》2013,(30):14-16
"真不敢相信孩子会变成这样……,文文再这样下去就完了……",一个三年级学生的母亲打来咨询电话,电话那头还没说话已经泣不成声。在笔者的安慰和引导下,这位母亲终于调整好情绪讲述了她的孩子文文(化名)由一个"好孩子"变成了"出口成谎的坏孩子"的历程。一、个案介绍(一)母亲自述"孩子上二年级以来,我就发现她开始说谎了,经常和家里要钱说老师让买练习册或是其他学习用具,我们一听是学习用的,就把钱给了,后来和她的  相似文献   

14.
姬艳辉 《辅导员》2013,(20):14-16
<正>"真不敢相信孩子会变成这样……,文文再这样下去就完了……",一个三年级学生的母亲打来咨询电话,电话那头还没说话已经泣不成声。在笔者的安慰和引导下,这位母亲终于调整好情绪讲述了她的孩子文文(化名)由一个"好孩子"变成了"出口成谎的坏孩子"的历程。一、个案介绍(一)母亲自述"孩子上二年级以来,我就发现她开始说谎了,经常和家里要钱说老师让买练习册或是其他学习用具,我们一听是学习用的,就把钱给了,后来和她的  相似文献   

15.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理想追求、道德品质和学识水平都无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在孩子的发展中,每个年龄段的需求和问题都是不一样的。作为家长,应该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才能引导、带动孩子不断进步。我是个爱“唠叨”的妈妈,这些唠叨在孩子小的时候还能起到一点作用,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的思维越来越活跃,开始有自己的一些想法。我的这些唠叨,往往会变成孩子手中的“把柄”,而使我这个做妈妈的常被“将军”。那是北京申奥成功后,青岛办起了迎奥运的英语学习班…  相似文献   

16.
家长有良好的愿望,并不等于就能教育好自己的孩子。通常家长容易进入这样几个误区:唠叨没壳有的家长为了督促孩子抓紧时间学习,总是不停地唠叨:“别玩了,快抓紧时间写作业吧!”……这种车轱辘话,最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它会导致孩子把家长的话当耳边风─—你说你的,我做我的。还有的家长总是数落孩子的不是:“你怎么这么笨!”、“不好好学习,以后扫大街都没人要!”……家长误以为多说说孩子的短处,也是在教育孩子,刺激一下孩子,会让他急起直追。其实错了,孩子听了这些有伤自尊心的话,只会感到屈辱和愤怒,产生自卑心理…  相似文献   

17.
请别太唠叨     
在家庭教育中有一种十分常见的现象:就是妈妈对孩子不断地叮嘱、不断地提醒、不断地督促。尽管妈妈苦口婆心,效果却很不理想。有一项社会调查表明,中小学生对母亲不满意的第一项事情就是:妈妈太唠叨。父母怎样避免在教育孩子时太唠叨呢?  相似文献   

18.
2002年8月25日,《中国教育报》在《98%的母亲爱唠叨,“好心”未必有报》一文中报道:天津希望之星儿童心理学研究中心在4次心理学讲座和咨询中,从千余份学生调查问卷中得出的统计数据显示,98%的母亲被孩子指责为唠叨。我们一方面诧异于98%这一数据的庞大,震惊于让孩子“最近比较烦”的唠叨现象已经成为家庭生活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基本事实。另一方面,也使我们把视角投射到唠叨现象中,对其进行反思、剖析、并解读在父母眼中,对子女日常生活的特殊关心和爱护,对子女成长教育的指导和劝告的“唠叨现象”又何以变得“好心未必有报”?  相似文献   

19.
贾宪章 《中国德育》2006,1(8):93-93
时下,“许诺”在教育中渐渐成为一种“时尚”:课堂上老师常常会说“这个问题我们在课下解决……”;家长也经常告诉孩子“只要你这次考好了,我会答应你……”;活动前老师经常宣布“如果这次活动中谁不遵守纪律,下次我们就不再……”。学校教育是以天真无邪的孩子为对象的,教育者的诚信对于学生的素质养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明明都知道许诺必须践诺,但是教育活动中教师的许诺却越来越显得轻描淡写、随心所欲,使“许诺”在不知不觉中变成“虚诺”。如此的“许诺之轻”,让教育又如何承受?  相似文献   

20.
记得我曾经看见过这样一段材料:有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在奶奶家,是一个调皮、淘气、不听话的孩子,一点也不招人喜欢;而在姥姥家却是一个讲文明、懂礼貌、招人喜爱的好孩子。为什么同一个孩子,在不同家庭表现得却有天壤之别呢?原来,奶奶爱唠叨,抓住孩子的一点小错误就唠叨个没完,一见到孩子首先说:“淘气包来了。”接着便是:“你就没个老实时候,你怎么不听话,你这孩子真不喜欢人。”时间一长,这孩子便有了奶奶口中所有的缺点。而孩子到了姥姥家,姥姥又是另外一种说法。一开始便说:“我的乖孙子来了。我这孙子真没说的,讲礼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