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没有细读杜威(John Dewey),不知自己对教育认识之浅薄。研读杜威之巨著《民主主义与教育》,才知这本书不仅是人类教育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更是可供我们教育者读一生的书。我们知道,在杜威之前,西方教育思想的主流是以赫尔巴特(Johann Friedrich Herbart,1776~1841)为代表的主知主义教育思想,这种教育思  相似文献   

2.
悟生 《上海教育》2007,(9B):64-64
没有细读杜威(John Dewey),不知自己对教育认识之浅薄。研读杜威之巨著《民主主义与教育》,才知这本书不仅是人类教育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更是可供我们教育者读一生的书。[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教育漫语——现代教育生活的领悟》是四川学者纪大海教授的新作。通读之下,不难发现,该书既非一般的专著和论文集,也非地道的杂散文,它将学术问题与生活情趣以及文学笔调有机地交融在一起,读之有味,思之有益,很有启发价值,不失为一部值得隆重推荐的教育科普读物和具有新颖话语表述的学术著作。就教师专业成长而言,书中论及的“教师态度”、“师生关系效应”、“教育中的浮躁问题”、“现代教师的基本品质”、“教师职业倦怠”以及“教育中的官僚化倾向”等,很有分量,几乎每章都有全新的视角和独特的见解,对于教师如何转变观点,如何健康发…  相似文献   

4.
文喆 《中国德育》2010,(6):95-96
美国作家比尔·布莱森的《万物简史》是一本有趣的书,正像甘子钊院士撰写的推荐词所说,这本书会带给你“一次富于智慧、风趣幽默而又大开眼界的科学之旅”。  相似文献   

5.
王玉鼎同志二十余万字的著述工程——《汉字文化学》于最近告竣。承蒙他的厚爱 ,我成了此著的第一个读者。在认真读过此著之后 ,我被作者那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和深厚的文字学、文化学修养所感染 ,亦被此著所蕴藏的知识含量和精深的学术水平所打动。王玉鼎同志用十几年的时间孜孜不倦 ,辛勤探究 ,终于写成并出版了这部学术著作 ,实在可喜可贺 !对于这部学术著作 ,我谈不上有什么深入的理解 ,但我认为它至少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 ,汉字立论 ,探讨文化。全书基本上都是从汉字的角度出发 ,紧紧抓住汉字的形体、读音和意义这三点来探讨、…  相似文献   

6.
英国文学家和历史学家威尔斯的传世大作《世界史纲》,是一部经久不衰的历史名著。该书编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1918—1919年.当时欧洲处在战争的废墟之中。空前的浩劫和灾难迫使人文主义学者对人类的过去和未来作出深刻的反思.这成为该书的写作动机。此书从地球的起源开始.一直写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相似文献   

7.
文喆 《中国德育》2010,(10):93-94
第一次知道李娟的名字,是在阿勒泰地区闹雪灾时《文汇报》的“肇会”刊发了她的一篇散文,编者在篇末附记中申明这是一篇雪灾以前收到的稿件,又特别表达了对作者雪灾中境遇的关注。因为很少见到当今报刊编者对普通作者的真挚关怀,就顺带把那篇散文读了一遍。(说“顺带”,是因为近来虽是散文大热,我其实很少阅读时新散文,总以为太多扭捏作态的无病呻吟,或者是故作高深的平庸说教,不如读些更实在的作品好。)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韩愈研究又蔚然兴起,全国性的学术研讨会开了一次又一次,有关论著不断问世。1996年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了《韩愈研究》第一辑,辑录了’92孟县韩愈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论文。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在出版《韩愈传》之后,又于最近推出《韩愈研究》第二辑。该书系’96汕头韩愈全国学术研讨会的论文结集。由于篇幅限制,仅在近百篇论文中选取了数十篇,不免有遗珠之憾,但总的来说,已有一定分量,反映了近年韩愈研究的新成果。  相似文献   

9.
总想给同学们推荐一本好书读一读 ,于是在书店、书摊前花了不少时间。前几天 ,不经意在一个偏僻的小巷式的书店里的一个书架前驻足。一本书 ,使我眼睛一亮。它就是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作家小作文》。我急不可待地抽下书 ,翻开目录一看 ,太好了 !正和我长期的盼望吻合 !里面收的全是中外名家的小文章 ,且大多数是未读过的。当时我浏览了其中的一组文章 ,题为《母鸡》 ,作者分别是中国的老舍和法国的于·列那尔。老舍是这样写的 :我一向讨厌母鸡 ,它受一点惊吓就前院、后院叫个不停 ;有时它不乱叫 ,会顺着墙根、沿着田坝 ,扯长了声如怨如…  相似文献   

10.
《堂·吉诃德》(以下简称《堂》)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现实主义杰作。其作者米盖尔·德·塞万提斯是西班牙文艺复兴时期重要的现实主义作家,马克思认为他和巴尔扎克一样是“超群的小说家”。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与语言课堂》(Societyand theLanguageClassroom)是由HywelColeman编辑的一本论文集,1996年由剑桥大学首次出版。在前言中,编者阐述了“社会”一词在该书中的特定含义,它是指所有进行语言教学的大环境(context)。这个大环境包括国际(niternational)、国家(national)、社区(community)、种族(ethic)、官方(bureaucratie)、职业(Professional)、政治(poltical)、宗教(religio…  相似文献   

12.
龙先林在他的《九九集》中,将其对社会、人生和艺术的真知灼见向读者娓娓道来,字里行间散发出智慧的芳香,沁人心脾,令人掩卷之余仍久久回味。 龙先生虽不是哲学教授,但他的文章却闪耀着哲理的光芒,让人读后觉得自己仿佛也变得聪明了许多。例如,读着《哲理的思考》,你不得不跟着作者思考一番:为什么“情急生神力,坦途事故多”?为什么“多难的国度最易激发民族的生存意识,太平盛世反易植入覆灭的危机”?当然,作者在文中已将答案告诉了我们,但他告诉我们的又不  相似文献   

13.
“学”是“教”的基础.只有掌握了学习的规律,才能自觉地搞好教学,让学生学会学习.然而,化学教学有其特殊性,只掌握一般的学习规律还不足以保证化学教学取得良好效果.其原因正如列宁所说,“任何一般都是个别的(一部分,或一方面,或本质).任何一般只是大致地包括一切个别事物.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地包括在一般之中·”(谈谈辩证法问题)实践也表明,要教会学习,只讲各学科共同性的一般学习原理和规则,离开具体的化学学习实践,效果并不好.因此,每一个化学教育工作者都应当重视研究和掌握化学学习规律.目前的化学教学论虽然…  相似文献   

14.
什么才是真正的会阅读?笔者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自己要会阅读,还要带领学生们去阅读,在其中不乏面对许多困惑。美国作家艾德勒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一书中,极其细腻地介绍了如何去阅读一本书,读后若有所感,我将从如何选择书籍、阅读技巧、主动阅读去和大家探讨阅读的深层内涵。  相似文献   

15.
说张中行先生的《流年碎影》,得从他的《顺生论》说起. 人们常说"朝闻道,夕死可矣",此所谓道,我想就是对人为什么活着、到底有什么意义、人是从哪里来的、又到底要到哪里去等等这些问题的解答.人到世上来走一遭,起码总想活个明白,这首先得看明白、想明白;虽然在实际上"明白"是一个没有止境的过程.我初中毕业以后,无可奈何地去读了师范,虽然只有14岁,却感受到了人生的苦闷,于是开始思考人生意义的问题.后来好长一段时间自以为解决了,其实却是更糊涂了."文革"后期偷偷读了几本相关的书,不得要领.改革开放后,直接研究人生哲学的书越来越多,但几乎都是一个思路、一个模式,当然都很正确、很系统、很全面,调门也都很高,特别是著作者几乎都认为他已经彻底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说的却是一些根本经不起认真推敲的陈词滥调,总觉得收获不大.一个偶然的机缘读到了张中行先生的《顺生论》,有如清风扑面,醍醐灌顶,大有相见恨晚之感.它别开生面,从一个新的角度,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展开了一个新的视野.它基于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说得真诚恳切,讲得入情入理,看来似乎都是一些常识,但让人觉得新颖透辟,心悦诫服.  相似文献   

16.
游戏治疗是指通过游戏来“治疗”孩子身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在幼儿园及小学低年级,常有这样的孩子:有的喜欢打架、侵犯别人,有的任性,有的依赖性强,有的孤僻,有的学习注意力不易集中、成绩特差,等等。成人对这些有问题的儿童往往不知该怎么教育  相似文献   

17.
《创业史》所揭示的上个世纪50年代中国农村走向集体化道路过程中反映出一些可贵的精神特征,其中要有一个好的带头人和强有力的基层班子凝聚人心、开拓奋进是根本,也是创建和谐乡村的保证,而这在今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乡村社会,仍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张颖川 《教育》2008,(6):55-55
《爱的教育》原名《考莱》(意大利语是“心”的意思),由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耗时近十年完成,后经夏丐尊译为中文本,并被定名为《爱的教育》在中国广为流传。该著作采用日记体的形式,讲述一个叫安利柯的小男孩成长的故事,记录了他一年之内在学校、家庭、社会的所见所闻,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祖国、父母、师长、朋友的真挚的爱,  相似文献   

19.
《平凡的世界》一书.无论是从文字、情节,还是人物上看,都实在很平凡.没有华丽的书名.没有一些小说中常有的“怪人”或绝世英才,却显得那样经典、厚重,因为它诠释了不平凡。  相似文献   

20.
十八世纪"英国小说之父"丹尼尔.笛福常在文学作品中表达他的帝国主义思想。《鲁滨逊漂流记》是这类作品的典型,他的小说《摩尔.弗兰德斯》也不例外。小说通过主人公摩尔的视角及其复杂的生活经历,向读者介绍了北美殖民地,并把它描绘成"希望之都",借摩尔之口劝说读者到殖民地垦殖。笛福应用通俗语言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把众多角色融合于摩尔使其与读者产生共鸣。小说最初连载于低廉报纸的形式把中下层社会纳入读者之列。同时,笛福利用细节描写等手法达到真实使读者相信北美确是希望之都。这些因素使《摩尔》成为一本帝国主义宣讲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