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替父从军     
圣上有旨,每户 要出一个人去参军 术兰胜花,生于河南商丘 她从刁、跟着父亲读书写早、骑 马射箭,练得一身好武艺 彝颧 薰豁那黯嘿 馨鬃夔 醋独髯叫 巍蘸 ! } } 】 l …氦蕊… 露 鬓 { 灌 耀 撇 黝 敏(戳撰覆 圈 {豁笋澎坦腿 敬岔期费 豁貌游髯 滩粥路 渔撇 l 薰 麒 缪 翼 翼  相似文献   

2.
3.
<正>秋天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把丰收的景象展现在人们面前。爸爸正在自家水泥坪上,收着晒了一天的稻谷。他边收边呼唤在里屋看电视的我:"欢欢,收稻谷啦!快出来帮忙啊!"我虽不情愿,但禁不住爸爸的催促,便无可奈何地上了"战场"。爸爸用"九齿钉耙"(扫把)把水泥坪边上的稻谷推往中间,他见我来了,便一屁股坐到  相似文献   

4.
从性别研究的视角来看,花木兰替父从军的传奇暴露出男权社会对木兰这个女英雄的建构策略:女英雄存在的理由是服从父权和皇权的需要,为父权和皇权战斗和牺牲;存在的方式是需要伪装男人的身体,借用男人的身份进入英雄的领域;当父权和皇权的使命完成后,女英雄必须回到原来"当户织"的女人位置。  相似文献   

5.
徐渭深受明代中后期心学哲学思想以及晚明个性解放思潮的影响,深刻地理解和同情女性遭受压迫的悲惨命运,大胆地肯定女性的主体性地位,塑造了具有独立人格和思考能力的女性光辉形象。徐渭创造了杂剧《雌木兰替父从军》,颠覆了传统的缺失独立意识的女性形象,塑造了一个有勇有谋的女英雄,肯定木兰具有的武艺和才华,是对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壁垒的反驳,具有进步的意义。最后以木兰回归传统的婚姻生活结尾,削弱了木兰自身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带有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山西出土《隋虞弘墓志》的碑文记墓主虞弘是鱼国人。鱼国,史书失载,据学者的研究,鱼国应为中亚的粟特国。虞弘的家势显赫,祖父辈为鱼国领袖、茹茹国及北魏的官员。在政治变幻无常的魏晋北朝以至隋初,虞弘的官位不断转迁,除了担任武职及使节外,也曾领乡团和当萨保。府兵制度形成于西魏,其后北周、隋、唐均有发展,虞弘身处其中,以其个人的背景、经历及官职的迁转,可作为一个例子,来展示历时约二百年的府兵制度,其前期和后期的发展和变化。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很多人言及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往往否定多于肯定,指责科举是典型的功利主义,考试重文轻理,而且偏重儒家经典,尤其是让举子做人股文,更是极端形式主义,认为这种考试制度只能选拔庸才。有人还以小说《儒林外史》中因中举而喜疯的范进和屡试不第反写出传世之作《聊斋志异》的蒲松龄作为反证。更有一些人言及当今考试制度的种种弊端,总爱从古代科举制度那里寻找历史渊源。鲁迅是以往批判传统、否定科举的大趋势中比较激进的代表人物之一。按照鲁迅的说法,“八股原是蠢笨的产物,一来是考官嫌麻烦──他们的头脑大半是阴沉木…  相似文献   

8.
今年高考全国卷第11题对《菊花》诗的分析判断是一道很好的题目,它不仅检测考生的理解判断能力,而且突出了文学欣赏这个要旨。下面请看这道题: 对下面这首《菊花》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A.第一句写丛丛秋菊围着房舍,仿佛是陶渊明的家。 B.第二句表现了诗人赏菊入迷,留连忘还的情景。  相似文献   

9.
从“礼仪”谈中国古代的家庭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 ,是人们为人处世的标准和依据。古代的家庭教育正是按照礼仪的规定 ,从子女幼年时期开始 ,以学会“做人”为宗旨 ,训练、教育和培养其具备“做人”所需的能力和品德。并以自身的行为、举止 ,感染和影响子女 ,通过一系列的措施 ,磨炼他们的意志 ,养成良好的习惯、道德。经过教育和培养 ,在子女步入成年时 ,使之懂得责任和义务  相似文献   

10.
<正>语文,本该是十分有趣的学科,因为它无时无刻不在用优美词句、精彩语段熏陶人感化人,就连书本都不时散发着令人陶醉的淡淡清香,让人如沐春风心旷神怡。语文学习并不需要花枝招展,它不同于别的学科,它深深地将文化的种子悄悄播种在每一个学习者的脑海里,不经意间,生根发芽最终长成参天大树。这就是文字文学文化所特有的魅力。从大语文观角度,探讨古代文化经典的价值,呼吁中小学生诵读涵咏,反思感悟,熏陶渐染,促成学  相似文献   

11.
学消费是现代艺学中的术语,任何学样式的产生、流变、盛衰,都与其消费有着直接的关系。小说从产生时的“不登大雅之堂”到逐渐成为人们学消费的主体,在这一过程中,读的消费需求起着相当大的作用。从学消费角度看,我国古代通俗小说的兴盛趋势是明显的。  相似文献   

12.
马育萍 《成才之路》2010,(24):I0005-I0005
我的设计理念是:“倡简、务本、求实、有度”八个宇,这八个字就是小语教学专家张庆先生提出的“八字方针”,用这“八字方针”提升第一课时的有效性,力求回归语文教学的本真。  相似文献   

13.
车的发明和使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大创举,从最早的车发展到今天,车已经成为人类最主要的交通工具.目前学术界,对于车的起源和发展还是缺乏统一的意见,特别是在对中国古代车的起源认识上存在较大的分歧.文章从社会背景因素和地理环境因素两方面因素来探讨中国古代车的起源,并且据此指出今后探寻中国古代车的起源的不同视角.  相似文献   

14.
杨琳 《文教资料》2005,(30):42-43
本文从尊经重道的中华古代教育模式分析了古代文化典籍对人才培养和国家兴盛的意义.主要从古代教育的流源和在校大学生读古代典籍的益裨两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5.
小女子不才,对花木兰的了解仅限于初中时学过的一篇课文《木兰诗》外加一段"谁说女子不如男"的豫剧。也曾努力寻找关于这位古代女英雄的点点滴滴,但一无所获?近日在 VCD 出租点发现有《花木兰》的影碟片,拿回家欣赏完之后,不禁感慨颇多。  相似文献   

16.
孙淑筠 《教师》2010,(16):128-128
电影《花木兰》的上映,再一次引发了传统文化和现代解读的对立。保守者说,中国文化必须守住自己的精神阵地,才能稳住阵脚。只有《大红灯笼高高挂》具有浓郁地方气息的电影才能代表我们。只有把中国文化渗透进中国电影,才有理由期待中国特色在全球化过程中避免沦陷。  相似文献   

17.
古代的避讳,源于古老的语言禁忌。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本从避讳的起源、形成、避讳的形式和方法上入手,分析了避名讳已成为一种具体而完备的制度,而日常生活中的避讳已演化为一种民俗,从而大大地丰富了语言的表现力。  相似文献   

18.
论说文是一种以议论和说明为表现方式的文体, 溯源于先秦诸子, 逐步发展为以“论”名篇。现存最早的单篇论文为西汉贾谊的《过秦论》, 行文斩截酣畅, 东汉之文则更趋于精微。魏晋南北朝文风崇尚自然形成, 文学气息益浓。唐宋以还, 诸论丛出, 既有治世移俗的内容, 又有文从字顺的形式,创作成就卓著。下逮元明清, 远追汉魏, 近绍唐宋, 亦不乏佳什。古代论说文多具有理论的逻辑性, 又讲求文学的形象性, 实为古代散文的一个重要门类  相似文献   

19.
文学作品塑造的形象,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作品形象的生活化回归,是当下阅读教学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回归真切的生活,享受语文生活,多一些平常的生活味,少一些高深莫测;同时,让学生从生活的视角来审视和品味文学作品的形象,使其精神和灵魂渗透进平凡的生活。  相似文献   

20.
古代姓氏谈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这是《屈原列传》开头的一句话.为什么屈原与楚同姓呢?上古有姓有氏,姓是族号,氏是姓的分支.《通鉴·外纪》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就说明了这种情况.先秦时期,平民百姓是无姓的,只有贵族才有姓。战国以后,人们以氏为姓,姓氏合而为一.汉以后天子庶人都有姓了.如:《柳敬亭传》中,有“如优孟摇头而歌”一句.优孟是春秋楚人,“优”不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