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现代终身教育,已发展成为世界性的教育思潮,我们今天,在构建本国终身教育体系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吸收西方社会现代终身教育理念的科学成分;另一方面,更应回顾本国的教育历史,发掘我国终身教育理念的本土资源.产生于我国20世纪20、30年代的民众教育只是建立在教育终身化,教育全民化,教育机会均等的理念基础之上.同时,它在教育目标、教育阶段、教育形态、教育对象以及整个教育系统结构等方面均显现出鲜明的终身教育特性.因此,对于民众教育的进一步探讨和研究将有利于我们建立系统完整,发展均衡的现代终身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2.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安庆小学教育的发展对省内其他地区小学教育发展起到示范作用,于是安徽省教育厅设立省会小学管理处负责管理安庆市小学,在安徽省的重视下安庆市小学在教育经费、教师队伍建设、学生数量、教学方法等方面都获得了一定的提高和发展。但是这种发展是有限的,存在着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3.
乡土文学出现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文坛,其贡献是多方面的,它第一次提供了中国乡土社会宗教形象和半殖民地形态的宽广而真实的图画,为新文学揭画了色彩斑斓、包罗万象的社会风俗画,并且促进了新文学地乡色彩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民国20年代,国难方殷,宁夏回族民众的思想在社会大震荡中受到了强烈冲击,爱国兴教观念深入人心,不再一味强调宗教教育,而开始重视普通教育。社会各界不但积极兴办回民小学,普及基础教育,而且努力创建回民师范学校,以解师资匮乏之急。更为可贵的是,能紧跟时事大局创新方法,动员清真寺教长参与抗战时期的民众宣传教育。这些举措,不但有力地推动了宁夏文化教育事业的大发展,更是在历史上留下了宁夏回族从事抗战宣传与实践的佳话。通过对民国时期影响较大的回族报刊《月华》、《突崛》、《伊光》、《震宗报月刊》等材料的梳理,揭示了这一时期宁夏回族教育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5.
西北回族地区宗教对学校教育有着负面影响与正面影响.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清真寺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生源之争、经费之争上.正面影响主要在于清真寺教育还保留着少数民族传统教育的主要内容,对伊斯兰文化的传承和道德教育符合民族地区的需要.影响儿童入寺学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清真寺的条件因素、儿童的主观因素以及社会文化环境因素.为减少宗教对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教育的负面影响,政府应在清真寺管理和学校教育方面采取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西兰政府在高等教育资助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建立了完善的资助体制,为大学受教育者,特别是成人学生提供多种教育资助,促进了终身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基督教在高校里发展迅速,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事实。随着大学生基督教徒的增加,非法宗教活动开始在大学校园里出现,对高校的发展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高校要及时掌握大学校园里非法宗教活动情况,对学生进行耐心的教育和引导。  相似文献   

8.
包海芹  康健 《江苏高教》2002,(3):116-119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各大学纷纷要求自主和适应社会多元化发展要求的背景下,我国台湾地区高新教育进行了新一轮的调整与改革,改革的内容和措施主要包括:实行大学多元入学制度,改进并发展大学课程,引入“学程制”建立弹性的学制和改革公私立大学的经费等几个方面。这些改革,使台湾地区高等教育逐渐朝着更加灵活,自主和适应社会多元化发展要求的方向前进。  相似文献   

9.
农村基础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点。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演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以基础教育改革为主的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过程中,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不足但呈现重心上移特点;农村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由数量扩张期发展到质量提高期;农村义务教育得到普及但仍有辍(失)学现象;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逐渐凸显并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0.
论宗教对北美殖民地时期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高等教育起源于宗教,宗教在美国高等教育早期发展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北美殖民地时期的美国高等教育发展历史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清教徒移民到18世纪初期,清教徒在北美建立了哈佛、威廉·玛丽、耶鲁三个学院,教育特点是<圣经>教育,主要目的是培养牧师;第二个阶段从18世纪20年代到美国革命前夕,伴随"宗教大觉醒"运动所带来的宗教多元化和宗教宽客,殖民地高等教育出现了超常规发展,不仅在短时期内涌现出六个新学院,而且在教育目的和教学内容等方面更加注重实用性和社会需要,然而北美早期高等教育在逐步世俗化的同时,仍留存了宗教的一些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11.
农村基础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点.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演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以基础教育改革为主的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过程中,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不足但呈现重心上移特点;农村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由数量扩张期发展到质量提高期;农村义务教育得到普及但仍有辍(失)学现象;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逐渐凸显并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2.
周恩来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革命家,也是伟大的教育家.在20世纪20、30年代,他曾四次莅临潮汕.尤其是在1925年秋国民革命军第二次东征胜利后,他受命主持东江地区的行政工作,在重视政权建设和物质建设的同时,为潮汕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呕心沥血,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20年代我国教育思潮主要有以下几种:一、平民主义教育思潮;二、实用主义教育思潮;三、工读主义教育思潮;四、职业教育思潮;五、自由主义的教育思潮。  相似文献   

14.
我国现代中学数学课程的建立和初步发展是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这一时期中学数学课程所具有的东西方文化兼容并包的特点,是中学数学课程本土化的反映。中学数学课程的本土化历程为我们从社会发展需要、教育现实和教育传统的角度提出了借鉴和反思。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安徽中学教师多数受过中高等教育,整体上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水平。但是作为一个群体,在任职资格、学历结构、教学经验、师资性别比例、工资待遇差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制约了安徽中学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基督教原教旨主义(Christian Fundamentalism——亦译基督教基要主义)是当今美国一支队伍庞大、影响广泛的宗教和政治力量,对美国的政治选举和政策制定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这么说,要了解当今美国的政治图景和社会现状,不可能忽略基督教原教旨主义运动的存在和发展。本文试图对美国历史上的基督教原教旨主义作一探讨,揭示其与当代美国基督教原教旨主义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至今已有一个半世纪的留美教育,对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与发展以及文化变迁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可是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的留美热潮,为近代我国留美教育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章。这一国际国内政局动荡时期的留美教育,对新中国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无法估量的。然而,由于受当时国内政局的影响与国民政府在留学问题上所采取的服务于短期利益的实用主义政策,使得该时期的留美教育存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国都在竞相提高外语教育水平。作为超级大国的美国对中小学外语教育前所未有的重视,并进行了收效颇丰的外语课程改革,其改革具有如下特点:外语教育观念的转变颇大,对课程的重视度提高;开设的外语语种较以前更加丰富,并且随着形势而变化;课程内容综合化;教学方法生动活泼,重视培养学生交际能力;课程评价科学化;重视外语教师的培养和发展;广泛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对比我国英语教育现状,可以从中得出以下启示:科学定位外语课程的价值;出台积极的外语教育政策;建立完整的外语课程指导框架;实施有效的外语教学和学习策略;营造良好的外语学习氛围;综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宽学生学习外语的渠道;重视外语教师教育,提升外语教师的综合能力;完善外语课程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9.
严雪红 《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25(4):110-114,121
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国都在竞相提高外语教育水平。作为超级大国的美国对中小学外语教育前所未有的重视,并进行了收效颇丰的外语课程改革,其改革具有如下特点:外语教育观念的转变颇大,对课程的重视度提高;开设的外语语种较以前更加丰富,并且随着形势而变化;课程内容综合化;教学方法生动活泼,重视培养学生交际能力;课程评价科学化;重视外语教师的培养和发展;广泛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对比我国英语教育现状,可以从中得出以下启示:科学定位外语课程的价值;出台积极的外语教育政策;建立完整的外语课程指导框架;实施有效的外语教学和学习策略;营造良好的外语学习氛围;综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宽学生学习外语的渠道;重视外语教师教育,提升外语教师的综合能力;完善外语课程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60年代,受民权运动和反贫困运动的影响,美国争取教育机会平等的斗争进入到新的历史阶段。在社会各界的积极呼吁和共同努力下,美国在实现教育机会平等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就。尽管受各种因素制约,这一时期教育机会平等离理想的目标仍有较大的距离,但这场斗争对此后美国教育的民主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