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莫须有先生传》是一部废名的精神自传;该书的写作,受到了《堂吉诃德》的深刻影响。解读《莫须有先生传》,不当以寻常小说看待,其体形式类似禅宗公案,而废名写的是一己(即莫须有先生)的参悟行为,反映了莫须有先生由参悟而彻悟,与本体同化,归于无限的精神升华过程。  相似文献   

2.
废名是一位公认的文体大家,有着自己独特而具有强烈文体革新意识的文学观,对他后期在小说《莫须有先生传》和《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等创作具有独特的价值。文章对废名的文章观念进行梳理,指出20世纪“六朝文派”的文章观念(通过周作人)对废名产生了深刻影响,并被他转换为小说创作的文学理念和文学资源,形成了他注意表现“趣味”和“赤子之心”的“性情美学”。正是从这一美学理念出发,废名广泛吸取各家各派的文学营养,创造出谈话风、“乱写”、“写实”和用典等一系列具体操作技术,形成了一种富有弹性的小说文体,成为小说文体的一大奇观。由此生发,文章对沈从文等人对废名后期小说的批评进行辨析和批驳,重新评价了废名的后期小说创作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语丝》周刊1924年11月17日创刊于北京大学第一院新潮社,1927年10月被查封,同年12月在上海复刊,先后由孙伏园、鲁迅、周作人、柔石和李小峰主编。1930年3月10日出至第5卷第52期停刊。《语丝》周刊以发表杂感、短评、随笔为主,兼及  相似文献   

4.
笔者在阅读民国报刊时,偶然发现与周作人有关的三则史料,即周作人1937年1月5日在北平《世界日报》“明珠”副刊第94期所刊登的一条启事,北平《世界日报》1937年12月16日第4版教育界所刊发的一则有关周作人的报道,天津《每月科学画报》所刊登的周作人1943年在南京模范女子中学的一次讲演。这三则史料不见于周作人个人文集及钟叔河先生编订的《周作人散文全集》,亦不见于有关周作人的传记、年谱及研究文章中,对周作人研究有一定史料价值,故笔者把它们整理并发表出来,期待方家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5.
一九三三年 3月 一、二八周年祭曲 《新诗歌》1卷3期 一九三四年 11月 比兰台罗的戏剧 20日《申报·自由谈》 12月 文学与生活 1日《申报·自由谈》 一九三五年 2月 放牛 《太白》一卷十期 此文后收入:《三种船》1935年11月上海开明书店出版,《中国现代散文选》第五卷,1983年1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作家童年文萃百篇》重庆出版社  相似文献   

6.
何三三 《大学时代》2006,4(5):26-28
本文试从废名创作风格成熟时期的两部作品《桥》与《莫须有先生传》入手,深入剖析作者的“梦”文学观,从一个侧面探究废名艺术宗旨的深层底蕴及其“晦涩”文风的潜层因子。  相似文献   

7.
《骆驼草》是1930年春天由废名主动提出,与冯至一起筹备,在周作人的鼎力支持下创办的,刊物正式与读者见面是1930年5月12日,终刊于1930年11月3日,一共出了26期。废名是实际的编者,冯至是废名的助手。刊名由废名所拟,发刊词也系废名所撰,刊头为沈尹默所题。主要撰稿人有:周作人、废名、俞平伯、徐祖正、冯至、秋心(梁玉春)、沈启无等。  相似文献   

8.
仇加林 《江苏教育》2012,(Z1):23-24
作品简介:作者朱光潜,中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朱光潜先生旅欧期间写给国内青年朋友的十二封信,信中所说多为青年们所关心的事项,如读书、修身、作文、社会运动、爱恋、哲理等等。上海开明书店1929年3月初版,1929年5月再版,同年9月三版;此后上海开明书店又于1931年、1937年、1938年、1940年多次出版该书。  相似文献   

9.
《语文报》2013年第14期第7版的《语文教学中的美育》一文这样写道:“甚至旷达的苏东坡.遁入桃园的五柳先生……”。刚读到这里时,我不禁心生疑惑:五柳先生何曾遁入桃园?细细一想,觉得此处“桃园”应为“桃源”。  相似文献   

10.
陶行知先生《杀人的会考与创造的考成》一文发表在1934年6月1日《生活教育》杂志第1卷第8期上,现收录在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出版的《陶行知全集》第三卷。一、写作背景1932年5月,国民党教育部公布的《中小学毕业会考暂行规程》(以下简称《暂行规程》)规定:  相似文献   

11.
《关于〈鱼目集〉》《〈魏尔伦与象征主义〉译序》《新月》4卷4期《十年诗草附录·关于圆金盒》《读诗与写诗》《大公报·文艺版》(香港)1942年2月20日《开讲英国诗想到的一些经验》《文艺报》1949年11月10日《关于〈天安门四重奏的检讨〉》《文艺报》1955年4月1日  相似文献   

12.
《骆驼草》是1930年春天由废名主动提出,与冯至一起筹备,在周作人的鼎力支持下创办的,刊物正式与读者见面是1930年5月12日,终刊于1930年11月3日,一共出了26期。废名是实际的编者,冯至是废名的助手。刊名由废名所拟,发刊词也系废名所撰,刊头为沈尹默所题。  相似文献   

13.
章宇 《阅读与鉴赏》2005,20(7):63-64
茅盾先生20年代末流亡日本期间,曾写过一批散文。其中发表于1929年2月10日《小说月报》第20卷的是一篇不足700字的随笔《卖豆腐的哨子》。  相似文献   

14.
2005年第6期《中学历史教学》有周敦元老师(1929年10月29日到底是星期几》一文,指出人教社2003年版《世界历史》把1929年10月29日误称为“黑色星期四”,应该是星期二。这个结论是对的.但有些问题并没有解决。  相似文献   

15.
《莫须有先生传》是废名生存焦虑的集中体现和全面爆发。这是一个“精神分裂性”的文本,其人物、叙述和语言都是分裂的。  相似文献   

16.
据《东方早报》消息,一批周作人文稿日前在中国嘉德秋拍会上以358.4万元人民币成交,创出中国现代文人文稿类新高。这批周作人文稿内收周作人《北京的风俗诗》《天桥志序》《口占赠行严先生》《燕京岁时记》《结缘豆》《自己的文章》《旧  相似文献   

17.
徐志摩1931年飞机失事后,为了纪念徐志摩,《新月》月刊第四卷第一期出了“志摩纪念号”,其具体出版日期不详。相关资料关于其出版日期存在很多不一致的地方。通过查阅《新月》第四卷第一期刊登文章的写作日期、其他文献资料对《新月》第四卷第一期文章转载的记录以及《新月》第四卷第二期至终刊的出版日期,认为《新月》第四卷第一期“志摩纪念号”出版日期为1932年8月1日。  相似文献   

18.
以上是《手脑相长歌》的手迹复印件,原载1934年5月16日《生活教育》半月刊第1卷第7期封面。这首歌最先出现在陶行知发表于1932年9月20日上海《消息》月刊上的文章《从教育上谋国难的出路——手脑并用》中。文末有3首歌《,手脑相长歌》是其中第3首。1932年11月28日福建教育厅《教育周刊》第137期发表了陶行知在国立暨南大学教育学系的演讲《目前中国教育的两条路教劳心者劳力,教劳力者劳心》。文末也用这首歌劝大家手脑并用。1933年7月上海儿童书局出版的《知行诗歌集·幼苗集》中选录了这首诗。1944年1月15日时代印刷出版社出版的中、英文本…  相似文献   

19.
孟浩然年四十游京师一事,王土源《孟浩然集序》不载,唯《旧唐书》卷一九○下《文苑(下)·孟浩然传》云:“孟浩然,隐鹿门山,以诗自适。年四十游京师,应进士,不第。”《新唐书》卷二○三《文艺(下)·孟浩然传》亦云:“年四十,乃游京师”。此说一向无人提出疑问,陈贻掀先生在《孟浩然事迹考辨》(载《文史》第四辑)  相似文献   

20.
胡晓风 《生活教育》2011,(23):37-41
《同舟共进》2011年第1期刊发了周正章先生《陶行知当年的"深思"与"多虑"》一文,谈及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主持编辑、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陶行知全集》(下文简称川版全集)10卷本时,编委内部就是否收录陶行知《关于社会改造的提案》和《读列宁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