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小学管理》1989年第1期刊登了孙国强同志的《这场改革是否操之过急》一文(下称,孙文),认为:北京市中小学内部管理改革操之过急且缺乏理论的科学指导。理由是(1)当前中小学教师待遇低,应该先提高教师的待遇再搞改革。(2)当前的改革不仅没有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反而使教育事业潜在着危机。对这种观点,本人实在不敢苟同,故提出如下意见与孙国强同志商榷。 首先,孙文认为中小学教师待遇低,是实际情况;认为这是“影响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根本原因”,也有道理。但是,中小学教师待遇  相似文献   

2.
武金渭同志《高等教育应淡化竞争意识加强合作精神》(载《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0年第2期)一文认为,竞争给高等教育带来了不良影响,它容易扭曲学生的价值取向,涣散学生集体,不利于教师队伍的团结统一,而把竞争与合作完全对立起来,主张一种排斥竞争的合作教育。对此,笔者实难苟同。笔者认为,此文言论失之偏颇,论证方式也有欠公允。笔者仅就高等教育引入竞争机制以及竞争与合作的相互关系等问题略抒管见,并就教于武金渭同志。  相似文献   

3.
读了劳庆元同志《这样的答案不合逻辑》一文(下简称“劳文”,见本刊1987年第1期),笔者对其教学评点不敢苟同。我认为,对于劳文提出的问题还是以采用《教参》上的答案,即被劳庆元同志否定的那种“说法”为妥。理由有三:  相似文献   

4.
读罢李弱人《‘郴州’小考》(《语文教学与研究》1991年第2期),我有不同的看法。“弱人”先生在兹篇旁证博引论述“郴州”实为“柳州”,言“柳氏绝无郴州之行”,便断然判定“《童区寄传》中的‘荛牧儿’,当与‘郴州’无  相似文献   

5.
孟凡人同志在其所撰《论李岩》①一文中,对李岩作了全面否定。认为李岩参加农民起义是为了实现个人政治野心,为将来投降明王朝作准备;参加起义队伍后提出的一系列主张,都是挂羊头卖狗肉,都是顽固地站在官僚地主阶级立场上,为维护旧秩序,为实现个人政治野心而干扰、破坏、篡改起义军革命路线;他的被杀,是与李自成在立场、思想和路线上存在深刻分歧的必然结果,是罪有应得。因此,“李岩绝不应该被同情或歌颂,而应予以  相似文献   

6.
本刊1981年第3期《这样的解法自相矛盾吗?》一文,对于初巾《数学》第二册第136页例6: 文章作者认为,此解法比课本上的解法“简捷得多”,并且对于“有些教师对此解法有怀疑”作出解疑.细读之后,感到不但无法释疑,反而增加了疑点,尤其是感到有些概念被混淆了,需要作出澄清.  相似文献   

7.
<正> 对某一作品看法有所不同,甚至截然相反,本是极正常的现象,一般不足争执。不过,看了燕子同志的评论《什么思想倾向》(载《作品与争鸣》1992年第六期),觉得很有谈谈看法的必要。燕子同志认为,《内当家之死》把“批判的矛头”“指向改革开放,指向十一届三中会会以来的党的路线、方针和政  相似文献   

8.
正学生读完了课文《不用搀扶》。我觉得,我必须让他们听我说几句:刚才我们读了一遍课文——如果不是读课文,而是和作者一样坐在人民大会堂亲自感受到现场,也许,我们会感动得当场落泪。帕尔曼——这个世界杰出的小提琴家竟然拄着双拐?这样的形象已让人震撼,而他在一曲终了之后想站起来致谢一下,站起来又跌坐下去,站起来又跌坐下去,一连四次才自己站了起来,这样的场面更让人心动。可惜,这篇文章并没能带给我们这样的体验  相似文献   

9.
读聂国彦、陈钟梁同志的《猜读法在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一文(见本刊去年第五期),颇受教益。“猜读法”强调培养统摄全篇,上下推断,善于质疑,敏于解疑的能力,引导学生自觉地运用“已知”部分去推测“未知”部分,从而理解篇义的学习方法,注意发展学生的智能。这些原则精神,给我以很大启示。但细读“猜读法”举例,联  相似文献   

10.
发表在《江苏教育》(中学版)去年第二期上的周锡贤同志的《谈〈雪〉中的“雨”》一文,认为《雪》中的“雨”是“春风化雨”的意思,是革命大好形势的象征。这是作者感情的寄托,也是全文主题之所在。他认为《雪》中的“暖国”指的是“以广州为中心的粤闽地区”,而“当时的广州是全国革命的中心”,所以《雪》的开头两句“表达了作者对‘喛国’形势的赞美、向往之情”。据此,作者认为《雪》“表达了作者为争取革命胜利的前途而坚持战斗的信心和决心”。首先,我认为,这种理解不符合鲁迅先生当时的思想实际。包括《雪》在内的《野草》  相似文献   

11.
学生的生活语言与古诗有一定距离,教师应在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和联系生活体验的基础上,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了解诗的内容,体会古诗蕴含的感情,感受诗歌的意境,这样学习古诗,学生才能触摸到古诗的真谛。  相似文献   

12.
古诗极富美感,对小学生来说学起来很有点难度。如何用简单的方法帮学生快速进入诗歌描绘的情境,与作者心灵交汇,相互融合,产生共鸣?作者尝试使用五读古诗法,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读贵刊1992年第1期顾众同志《巧用双曲线解题》一文,很受启发.只是两个例题的解答有待商榷.比如,例1解答应是:X一告(一+一,。。S“,,一音(::一,·‘n“·于是、XZ·inZ。一,2一。一音一‘nZ。。052“,s一李二,二,51。2夕. 乙整理得了Setg夕 x2,2,。L一二.丫OCt只口夕-丫亏王丽 y2(李丫亏王丽)2(0<“<晋,……距离普丫云瓦百夕即为,二,的最小值. 对例2,从“直线在x轴截距……”始,应改为“……直线在y轴截距为一ak,当一a<一ak<0或a<一ak<+。(a>0)即0相似文献   

14.
本刊1993年第2期周才凯《一个三个不等式的加强及其它》(以下简称原文)中有两处错误,现摘录如下: 在△ABC中,对不等式ctgA+ctgB+ctgC≥1/3 (3+12R/r)~(1/2). (7)(其中R、r分别是△ABC外接圆和内切圆半径),作角变换:A→π/2-A/2,B→π/2-B/2,C→π/2-C/2,则不等式(7)等价于:△ABC中,有  相似文献   

15.
读了魏国君同志写的《语文课程性质质疑》,深为他那种好学求真、独立思考,敢于挑战权威,绝不人云亦云的精神所钦佩。从文章的内容来看,他对语文教学中某些问题的研究,是比较深入而又有独到见解的。不过,他的一些基本观点仍有商榷的必要。一、“基本特点”和“本质属性”我们讨论问题,首先要有一个前提:从客观实际出发而不应仅仅从概念出发。如果只从概念出发,在概念上兜圈子,有些问题是永远也争论不清的。我们面对的客观实际是什么呢?是在教学目标上的左右摇摆,一提“工具性”,就否认语文的人文教育;而一强调“人文性”,就忘记了语文课程培…  相似文献   

16.
本刊今年第3期登载蒙海涛同志的短文《值得商榷的两个句子》以后,一些读者来信、来稿对蒙文提出异议.蒙同志的文章涉及的问题——表数量的定语在??定语中的位置,是一个值得深入了解一下的问题.为此,特摘要发表康仲德等四位同志的文章.——编者  相似文献   

17.
读了袁守芳同志《6407000应该怎样读?》一文(见《小学教学研究》一九八二年第六期),有一些想法,与袁守芳同志商榷。其一,袁守芳同志所说的“整十万、整百万、整千万中的零”不是一个数中间的零而是末尾的零.如300000、4000000、50000000等数的零是末尾的零,关于这一点,教材中说得很清楚:“……末尾所有的0都不读出来”。因此,袁守芳同志所说的理由是缺乏说服力的。  相似文献   

18.
<正> 仲瑶同志的意见大都是很好的,有些学校已经这样做了。唯有缩短学制一条值得商榷。就目前学生的实际水平看,是不应把学制再缩短了。其理由之一,我们职工中等专业学校的学生,在基础理论方面低于普通中等专业学校的学生。  相似文献   

19.
东晋末年孙恩、卢循领导的军事活动的性质,史学界存在着争论。杨伟立同志在《关于孙恩卢循起兵的性质》一文中认为:它是江东豪族地主反对北方士族地主的起兵。我认为这个论断还是需要  相似文献   

20.
吴培德同志写的《评〈诗经全译〉》(以下简称《评文》),载《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5期,后经《新华文摘》1987年3期转载。《诗经全译》(以下简称《全译》),是由袁愈荌同志译诗,笔者注释。吴培德同志另写有《〈诗经全译〉质疑》,载《贵州文史丛刊》1986年4期。吴培德同志两次撰文质疑和评论它存在的问题,是对这本书的热心关注。《全译》由袁愈荌同志《诗经新译》和笔者《诗经全译》两部译注稿合并而成,译诗以袁愈荌同志书稿为主,注释以笔者书稿为主。两稿所采各家之说未尽一致,出版社决定不求统一,注释中保留两说或诸说。(见《诗经全译·出版说明》)在综合编辑中,两稿裁并,各有取舍。虽旨在取二者之长,以臻完美,但在差异之处,注文与译诗照应不严和不调,以及校对上的文字错讹等,是存在的,也是需要向读者致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