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学习之友》2006,(12):14-15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之后,中共中央举行常委扩大会议讨论处理西安事变的方针。会上,争论最为激烈的是如何处置蒋介石。毛泽东在报告中明确地提出“审蒋”、“罢蒋”、“除蒋”。他说:“我们的观点,把蒋除掉,无论在哪方面,都有好处。”  相似文献   

2.
1936年,中国共产党对蒋政策由“反蒋抗日”转变成“逼蒋抗日”,这一转变有着深刻的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主要是: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因受到英美等国逼迫对日态度有所变化;蒋介石因自身利益受日本侵犯而改变对日政策;国民党内部和地方实力派转向抗日。  相似文献   

3.
针对在西安事变扣蒋战斗打响及捉蒋时间上的不同观点,特别是张魁堂先生的“文寅”扣蒋说,从张、杨部署的统一行动时间、事变发动的整个过程、西安城内扣押蒋系军政大员的时间、捉住蒋介石的时间、中共对事变的反应等五个方面,用详实的史料,再次论证了扣蒋发生在12月12日早晨6点钟左右,捉住蒋介石在8点钟左右。  相似文献   

4.
作者认为日本诱降蒋介石当在侵华之初,而非相持阶段,诱降原因为日本“速决战”的战略需要、蒋的两面性、日“不宣而战”等等,日本诱降失败原因有日本和平条件过于苛刻,有损蒋集团的利益、举国一致拥护抗战、蒋个人较强的民族思想、英美对蒋集团的支持,增强了蒋抗战的信心。  相似文献   

5.
针对在西安事变和蒋战斗打响及捉蒋时间上的不同观点,特别是张魁堂先生的“寅”扣蒋说,从张、杨部署的统一行动时间,事变发动的整个过程,西安城内和扣押蒋系军政大员的时间,捉住蒋介石的时间,中共对事变的反应等五个方面,用详实的史料,再次论证了扣蒋发生在12月12日早晨6点钟左右,捉住蒋介石在8点钟左右。  相似文献   

6.
1940年日蒋在香港、澳门的秘密“和谈”,日方代号称之为“桐工作”,又称“宋子良路线”。这次“和谈”在绝对秘密的情况下,持续了近一年之久,是抗战时期日蒋“和谈”中的一次突出事件。本文拟就这一问题作一粗浅论述。抗战时期,日本为灭亡中国,在实施武力征服的同时,对蒋介石政府的政治诱降活动,始终没有间断过。1940年,因其推行“桐工作计划”而使诱降活动达到了高峰。日本之所以主动地开展诱降蒋介石的“桐工作”,同当时日本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是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7.
根据杨天石先生对蒋介石日记的研究,早在北伐战争时期,蒋就有“三日亡国”论,他认为中日力量悬殊,一旦开战,沿海地区就会陷入日军之手。因此北伐军要刻意避开日军。日军在1928年制造“济南惨案”,蒋对此提出“不抵抗主义”。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蒋介石的民族主义情绪变得十分强烈,特别是“七七事变”后,他的对日主张发生了重大变化,“中日必有一战”成为其主要观点。  相似文献   

8.
从“四·一二事件”到“七·七事变”十余年间,蒋介石的对日政策经历了试探拉拢、妥协退让以及联共抗日等几个阶段。“不抵抗主义”是蒋介石对日关系的基调,而其形成则始于1928年的“济南惨案”.本文试就“济南五·三惨案”前后蒋日关系的变化及影响作一些浅析。  相似文献   

9.
蒋介石统治时期的中央政府与地方实力派的关系,是民国史中值得研究的一个课题。蒋介石以锄诛异己、专制独裁为基本政策,迫使龙云由“拥蒋反共”转变为“联共反蒋”。蒋介石与地方实力派的合分和国民党统治的兴衰紧相关联。笔者试对此问题作一探讨。如有不妥,望读者指正。  相似文献   

10.
1936年12月12日,爱国将领张学良和杨虎城,为抗日救国,在西安兵谏蒋介石,发动了西安事变。12月25日,张学良又亲自陪送蒋介石回南京,从此终身成为蒋介石的阶下囚。张学良为何有如此一举,史学界众说纷纭。笔者也想就此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就教于史学界同仁。一、张学良发动事变的目的是逼蒋联共抗日,并没有加害于蒋的意图“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忠实地执行了蒋介石的不抵抗命令,致使东北大好河山落于日人之手。张学良也夫去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军阀地盘。对于家国沦丧,流落异乡的奇耻大辱,张学良是不能忘怀的。为了有朝一日能打回东北去,他把希望寄托在蒋介石身上。在他  相似文献   

11.
针对《蒋界石日记揭秘“九一八”事变》一文作者关于“蒋介石不大可能下令张学良“不抵抗”的观点,提出几点质疑,指出,仅以蒋介石9月18日没在南京以及他那几天的日记为依据,否定他下令不抵抗的史实,是没有说服力的;进而指出.没有真凭实据,历史结论是不能随意更改的。  相似文献   

12.
<正> “中山舰事件”是中国现代史上一次重大历史事件。国民党书刊历来污蔑说:这次事件“是中国共产党发动的一次倒蒋阴谋”;我党也一直宣称:“这是蒋介石一手制造的反革命活动”。事实真相究竟怎样?弄清它,有助于我们总结历史经验。一、事件前中共与蒋介石的关系。中山舰事件发生在1926年3月18日至20日,故又称“三·二○事件”。总的来看,中共与蒋介石的关系在事件前还是比较密切的,蒋介石也确实以左派面目出现。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前后,蒋介石领导国民革命军镇压了商团暴动,进行了两次东征,平定  相似文献   

13.
一九二七年四月十二日,蒋介石在上海公开背叛了国民革命,李维汉、夏曦、郭亮等领导人立即发动群众,声讨反击蒋介石和湖南反动派。四月十四日,湖南农工商学各界六百多个团体,举行了十万余人的反蒋示威和第二次铲除反革命分子大会,明确提出“打倒蒋介石”、“铲除压迫农民运动的军阀势力”;夏曦在示威大会上,发表了题为《肃清反动派与团结革命势力》的演说。他说:我们在湖南所以“要肃清反动派,就是  相似文献   

14.
将双音节动词或形容词拆开,嵌入“而不”,构成“A而不B”格式,表示否定,言简意赅,怡人耳目。1949年1月,蒋介石被迫引退,李宗仁代理总统,时人讥为“李先生代而不理,蒋总统引而不退”(《东行漫记》281页),这里的“引退”、“代理”分别嵌入“而不”是对蒋、李两位的嘲讽,风趣幽默。“A而不B”的格式,常见的有:工作抓而不紧;学习促而不进;经  相似文献   

15.
1949年1月20日,艾奇逊出任美国国务卿,次日,蒋介石“引退”,美国对华政策作何选择一时更为引人瞩目。其时人民解放战争胜负已成定局,蒋政权全面崩溃和中共夺取全国胜利指日可待。上任伊始,艾奇逊必须回答这些问题:1.如何对待蒋政权,是继续支持它还是抛弃它,2.如何对待呼之欲出的新政权,是承认它还是公开敌视它?3.实行什么样的对台政策?是把它归还给新中国还是割裂它?  相似文献   

16.
193 6年 1 2月 1 2日清晨 ,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为了改变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误国方针 ,为了实现联共抗日的目标 ,在多次劝说无效的情况下 ,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在“扣蒋”、南京的军事威胁面前以及和评谈判中 ,两人始终步调一致 ,密切合作。然而 ,在放蒋这一问题上 ,却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甚至决裂。本文拟就这个问题阐述一下自己的认识。一、张之主张 :有条件还是无条件现在 ,几乎所有的论著和回忆材料都声称 :事变期间 ,张一再对部下表示 :只要蒋介石答应我们抗日的要求 ,我们便放他 ,还拥护他做领袖。并据此得出 :张之放蒋…  相似文献   

17.
1936年“西安事变”发生后,南京政府群龙无首,陷入一片混乱之中,在如何解救蒋介石的问题上,内部分裂为主和派和主战派。史学界一直认为,主战派何应钦出兵西安是置蒋介石生死于不顾,企图杀蒋后取而代之,真实意图是杀蒋而非救蒋。本文认为:正如以宋氏家族为代表的主和派并非诚心拥护中共和平解决方案一样,何应钦力主出兵西安也非杀蒋自为,前者是政治上的妥协,后者是军事上的声援,目的都是为了尽快救蒋出陕,只是形式和方法的不同罢了。事变当日,南京就收到蒋介石被扣的消息,12日下午至13日凌晨3时,政府要员迅速召开国…  相似文献   

18.
由于国民党的惨败,美国政府于1948年底就决心从中国“脱身”。但当时美国上层及公众对政府的对华政策议论纷纷。有的主张加强援蒋,有的主张停止卷入。杜鲁门总统认为就对华政策进行公开辩论势所难免,故决定把“事实”公之于众,但国务卿马歇尔等却不同意公布政府历史文件。1949年1月21日,艾奇逊继马歇尔出任国务卿,恰好蒋介石于这天宣布“引退”。艾奇逊不胜感慨:“我刚好就职时,他就垮在我的头上”。2月7日,美  相似文献   

19.
在“西安事变”中,何应钦扮演了什么角色,学术界认识不一。多数人认为何应钦此举名为“救蒋”,实则“杀蒋自为”。然而,细考历史,并非如此。实际上,武力讨伐政策不仅有出于营救蒋介石出险的主要意图,也有借机剪除异己、消灭中共的现实考虑。  相似文献   

20.
1931年"九·一八"事变和1932年淞沪停战协定以后,蒋、汪合流进一步推行对日屈服投降政策,在这民族危机的严重时刻,不仅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坚决要求抗日,民族资产阶级中的一些人也开始有了抗日反蒋的要求,国民党反动统治集团内部发生分化,有些地方实力派也不满蒋介石的投降政策.中国共产党为了团结抗日力量,并揭穿蒋介石集团屈服投降的阴谋,根据当时的政治形势和国内各阶级政治态度的变化,于1933年1月17日,由中央工农民主政府和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