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乐”是一个古老而内涵丰富的概念。《乐记》中之“乐”便有六种含义,从“乐器”到“欢乐”,从感官享乐之物到一种艺术形式,从诗歌舞三位一体的原始艺术到音乐以至德音的纯粹艺术,几乎包括了先秦人对整个“乐”的看法。本文拟从《乐记》之“乐”的内涵演变,探讨古代中国人审美意识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2.
“失踪人”的法律含义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失踪人”这个概念有两个具体的含义:一个是它的一般含义,亦即其语文含义;另一个是它的特殊含义,亦即其法律含义,对应地,也就有了一般的失踪人与法律上的失踪人之分,不少的人都未注意这个区别,以致“失踪人”及相关的几个概念在许多重要场所被错误地使用了。  相似文献   

3.
婚姻--契约的制度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婚姻以异性之人的结合的归属,而人所具有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决定婚姻的本质要与其相对应,从历史的层面分析,婚姻的演进体现为一种“从身份到契约,从契约到人权”的运动。本通过对婚姻的含义之解读,剖析了婚姻的外在表现及本质内涵,并进而指出,这种“人本位”向“社会本位”的退却,正是婚姻的属性使然。  相似文献   

4.
杨志渭 《今日教育》2013,(12):17-18
“百年树人”,源自《管子·权修》篇: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生之计,莫如树人。其含义是为百年树人,树百年发展之人。“树人”文化从历史深处走来,面向未来,是着力于学生成长之根的教育。  相似文献   

5.
“四海”一词词义经历四次变化,先后有环绕中国大陆东西南北之海,华夏族四邻小国,全中国,东海、南海再加贝加尔湖、青海湖,地球上四大洋或全世界五种含义。以此为镜,可窥中国人认识、思维和心态变化:从封闭到开放,从“中央之国”的盲目自大到平等交往各国的阔大胸襟,从乐土重迁的小农心理到走向世界的现代人情怀。  相似文献   

6.
(齐)景公使圉人养所爱马,暴病死,公怒,令人操刀,解养马者。是时晏子侍前,左右执刀而进,晏子止,而问于公曰:“尧舜支解人从何躯始?”公惧然曰:“从寡人始。”遂不支解。公曰:“以属狱。”晏子曰:“此不知其罪而死,臣为君数之,使知其罪,然后属之狱。”  相似文献   

7.
郜林涛 《天中学刊》2003,18(4):55-59
“大历之风尚浮”是大历诗风的基本特点,从艺术审美的角度看,“大历之风尚浮”有三层含义:境敛而实;气骨顿衰;浅易平熟。  相似文献   

8.
“人情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之真髓,“人教育”是人类的觉醒和期待,而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却存在着着马克思“人关爱”的空场与疏漏。要进行人教育必须完成两个转变:知识性到思想性的转变;物到人的转变。这样才能有“人精神”之弘扬,“真善美”之实现。  相似文献   

9.
“象”与“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古人那里,“形”与“象”这两个概念具有不同的含义:“形”,指事物实在的形体;而“象”指人对事物的意象感受,它带有强烈的主观性质。诗歌创作中,作为抒情之中介的景物,并非脱离人的主观感受的纯粹的客观外物,而是诗人对景物的生动意象。所以中国诗学中往往以“象”字来说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从创作的角度上说,诗中所写之“象”,是诗人看物时所形成的主观意象;从欣赏的角度上讲,赏诗所得之“象”,是读者看待后呈现于头脑中的无客观对应物的、虚幻的主现感受。因此,中国诗学又从佛学中借用了具有虚幻感受之含义的“境”字,来代替原来的“象”的概念。  相似文献   

10.
张佳佳 《中学教研》2010,(5):F0003-F0004
1道之内涵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曾说:“道,所行道也从是从道.一达谓之道”.从“行”从“首”,其含义也就由“行”与“首”二字综合而来.“行”,从彳从亍,从彳,左步.从亍,右步也.左右步俱举,而后为行者也;“首”可指代人,故“道”取象于“人行于途中”,其本义是指人行于其间并能到达目的地的中间距离,即道路.“道”的这一取象与本义表明,  相似文献   

11.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从在摇篮中露出甜美笑靥的婴儿到“钓胜于鱼”的老翁,从古代的“忘其锄”的农夫,到维纳斯塑像前的学生,都足以证明:欣赏美伴同每一个人,贯穿人类社会的始终。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对美的追求越来越强烈。美,像磁石般吸引着每一个人。因此,把美移人作文教学之中,并使之发挥效力,实为提高作文教学质量之良策。  相似文献   

12.
婚姻以异性之人的结合为归属,而人所具有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决定婚姻的本质要与其相对应。从历史的层面分析,婚姻的演进体现为一种“从身份到契约,从契约到人权”的运动。本文通过对婚姻的含义之解读,剖析了婚姻的外在表现及本质内涵,并进而指出,这种“人本位”向“社会本位”的退却,正是婚姻的属性使然。  相似文献   

13.
“三味书屋”因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名篇而广为人知,后人自然对“三味”的含义产生了浓厚兴趣,猜测探讨很是不少,但都没有真正找到“三味书屋”中“三味”之原始本义。那么,何为“三味”呢?  相似文献   

14.
《师说》是古文运动领袖韩愈的一篇著名散文,文章的核心概念如“师”、“道”、“师道”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解释:广义的“道”指的是一切规律、学问、知识、特长;而狭义的“道”则专指儒家思想;“师”有“儒家之师”和“技艺之师”的含义;“师道”有“为师之道”之解。  相似文献   

15.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但创新的本质意义是什么?从本质上说,创新的含义是指,在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一切领域、一切层面上,能先于他人,见人之所未见,思人之所未思,行人之所未行,从而获得人类文明的新发展、新突破。“见人之未见,思人之未思,行人之未行”,一句话,创新的思想源泉就是:求异思维。  相似文献   

16.
老子与庄子,都奉行自然主义的教育思想,认为正是儒教礼义忠信那一套让民争归于利乃至天下纷乱不止.而人生的幸福唯有回复到“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的状态方有可能。这么一种思想几乎是对教育的弃绝,如何才能实施呢?遂有“不言之教”的说法。内中含义还是较为复杂的,大抵是讲:一,任其自然,无须教育:  相似文献   

17.
“性即理”是程朱理学的重要命题,也是其哲学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程朱通过对“性即理”的深刻论述,说明了至高天理降而为人纯善之性,从宇宙论的“所以然”之理,过渡到人性论的“所当然”之理,用自然法则说明道德法则,从宇宙本体说明人的存在,把人提升到宇宙本体的高度,从而在更高的层次上确立了人的本质,地位和价值。  相似文献   

18.
姚金要 《现代语文》2006,(5):99-100
江淹《别赋》中写到:“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干百年来,亲人在歧路之情,挚友临离别之感,拨动了多少人的心弦,并且这种离别又是人生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因此“离别”也就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从先秦《诗经》到两汉的乐府,从唐代诗歌到宋元词曲以至明清的诗文,离别之情唱之不尽,歌之不绝。  相似文献   

19.
“东道国”是由“东道主”一词演变而来的。据《左传·僖公三十年》记载。春秋时期,秦晋两国攻打郑国,郑国派烛之武劝秦退军。烛之武缒城而出,进见秦穆公说:“(秦)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意思是,秦如果不灭掉郑国,而叫它成为东方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来来往往。缺少的资材食用由郑来供应,这对秦也没有什么害处。秦穆公从其言撤军。郑在秦的东方,故称东方道上的主人。后来。“东道主”便成了一个固定的名词泛指待客的主人,其方位的含义已不复存在了。如:李白《望九华赠青阳韦仲堪》一诗中写道:“君为东道主,于此卧云松。”  相似文献   

20.
所谓“对话”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对话”被理解为与单个的独白相对应的一种语言形态.属于纯粹的语言学现象。广义的“对话”事实上已经完全超越了以口头语言交流为特征的语言学意义,在现实生活中具有社会和文化的意义。从国际事务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政治领域到学术领域,从科学世界到生活世界.对话已经成为人们普遍追求的一种生存状态。具体来说,对话作为一种原则,往往与民主、平等、包容、坦诚联系在一起;对话作为一种策略,往往与共同合作、主动参与相联系。当人类文明进程的车轮开到了二十一世纪。“对话”作为一种时代精神渗透到学校教育领域。从而在师生关系、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等许多方面发生质变.并逐步生成一种新的教学形态,我们称之为“对话教学”。克林伯格认为:“在所有的教学中都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志。”对话教学包含两层含义:其一,以“对话”为手段的教学;其二,以“对话”为原则的教学。第一层含义显而易见,第二层含义是指明对话教学的实质:对话教学是民主的、平等的教学:对话教学是沟通的、合作的教学:对话教学是互动的、交往的教学;对话教学是创造的、生成的教学:对话教学是以人为本的的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