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从语义三角原理得知语言学习牵涉到匹配这一认知过程,而一定数理的匹配可达到语义点状态。语义三角状态和语交状态是语言学习过程中反应状态的两个端点,它们中间存在不同反应状态,词频是产生不同反应的根源。根据Anderson认知理论,构建了外语自动化学习模式。  相似文献   

2.
人们通过语言反映着客观世界。同时,语言也是人们认知的反应。对同一客体的描述因话语者不同,其语义或语言形式也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完全相同的客观事实可以出现多种不同的概念表述,传递出不同的语义,这是人们主体意识性导致的动态的概念化结果。从语言的概念化与动态性角度出发,探寻日语语义的理解机制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认知视角下"语义三角"的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认知的角度探究了传统的Ogden和Richards的"语义三角"关系,即"思维"、"语言形式"和"事物"的关系,用Fauconnier的"认知空间域"(Mental Space)和"整合理论"(Blending Theory),拓展了传统"语义三角"的解释力,从而对"语义三角"的三方进行了更为合理的阐释,旨在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思维"、"语言形式"和"事物"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从认知的角度探究了传统的Ogden和Richards的“语义三角”关系,即“思维”、“语言形式”和“事物”的关系,用Fauconnier的“认知空间域”(Mental Space)和“整合理论”(Blending Theory),拓展了传统“语义三角”的解释力,从而对“语义三角”的三方进行了更为合理的阐释,旨在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思维”、“语言形式”和“事物”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Putnam从语言劳动分工的角度分析权威语义,并形成其社会语义观。Geeraerts认为Putnam的社会语义范围太窄,需要修正,并提出社会语义模式还应包括合作语义和冲突语义。虽然Geeraerts在其论述中提到了认知语言学的社会转向,但没有从社会语义学的角度明确提出认知语义及其在社会语义产生过程中的重要性。本文基于Geeraerts的社会语义模式提出认知社会语义模式,以对社会语义作出更全面、更合理、更深入的解释。  相似文献   

6.
语言模糊性产生的根源一直是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他们大多从客观世界、人类认知和语言符号中的部分角度考虑,而没充分认识到认知客体、主体、体现方式这三者在语言模糊性形成过程中的根本性作用。在语义三角理论框架下的分析客观世界、人类认知和语言符号对语言模糊性形成的根本性作用,将利于完整而深刻地揭示自然语言模糊性的根源和实质,利于更好地掌握有语言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7.
孔庆友 《现代语文》2009,(12):55-57
对禅宗语言的研究,可以从语义、语法、语用和语言哲学等方面着手。本文从语义角度并结合语义三角理论对禅宗语言观进行了简单的阐释。  相似文献   

8.
边缘化的他者困境致使职业教育发展受阻,建构优质的职业教育形象是消解发展困境的关键。形象内生于意义开显过程,解构职业教育的语义三角是探究意义生成的可行路径。职业教育以多种称谓、两种公众认知、一种教育实体,映射出符号、思想与所指三元语义角的内容载体。公众观念是勾连语言符号与职教实体的重要中介,但公众观念和职业教育的发展实际存在错位,积极的职业教育语义场域尚未形成。多维互动的语义三角要求职业教育以职业启蒙推动符号向公众思想的跨域演变,以人才产出促进思想与所指实况的共时更迭,以人民满意实现符号与所指对象的语义联结。三元语义角紧密联结,不断优化职业教育的意义呈现,塑造职业教育的优质形象,赋能职业教育强国建设。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汉语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中,语义弱化的现象比比皆是。这种语义弱化的现象在古代汉语的学习过程中也同样存在。因此,语义弱化不是一种特殊情况,而是语言发展过程中的的一种自然现象。现代汉语中语义弱化有一定的原因,简单而言就是个性张扬、外部影响和功能不同三个因素。  相似文献   

10.
生成语言学的领军人物乔姆斯基始终把语法看作是语言的基础,始终遵守句法是独立于语义的,句法研究不应以语义为基础,形式必须独立于意义之外进行描述。认知语言学以语义为中心,将语义等同于概念化,认为语言的意义是一个认知结构。认知语言学认为语义才具有生成性,认为词法、句法不是自主的,是受功能、语义和语用因素支配和制约的。  相似文献   

11.
自然语义元语言理论是Anna Wierzbicka及其同事发展的一种语义学理论,要旨是确定存在于自然语言之下的语义原子,即基本语义。基本语义独立于任何语言和文化,在所有语言中都可找到对应形式。不同语言使用者都可理解基本语义,运用它们可进行有效交流。使用基本语义解释不同语言的词义,可避免文化差异导致的偏差。这一理论在语言学和认知科学界产生了较大反响。本文综述了这一理论的内容和近期发展,并指出这一理论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12.
认知语法认为,语言结构反映人们对客观世界的知觉,而语义结构受人的认知结构的影响。文章从认知语义和认知图式两方面说明进行体最本质的语法意义是过程性,它表示一种暗含始终而又不计始终的展现变化的动态过程或心理感受。  相似文献   

13.
陈锋 《海外英语》2011,(10):312-313,315
不论是一语学习者还是二语学习者大脑中都存在着心理词库。语言的输出的过程便是语言学习者将词汇从心理词库提取的过程。而提取二语词汇的前提是要建立并不断地丰富心理词库中语义网络,即词汇的语义化过程。该文拟从心理认知的角度探讨在二语词汇习得过程中词汇的语义化对语言输出的影响和意义,并尝试探索我国英语学习者在实际词汇学习中的遇到的困难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4.
谈文化意识对语义阐释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词是语义最基本的载体,它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符号,还具有更为复杂的多重文化意义。文化意识在语义产生、运用、演变过程中均对其产生影响,而且文化意识在跨文化交流、同民族不同文化环境等具体几类不同情景中都影响着语义。学习中逐步认识语言学习的深刻性、复杂性,尤其促使我们特别注意语言学习中文化的重要作用,同时注意发现个性,力求寻找共性,进一步理解共同点和不同点,就能架起互相理解、有利交流的桥梁。  相似文献   

15.
该文列举各种情形下语言认知的实验结果,证实在语言认知中语义关联的重要性。通过分析儿童早期双语教学中词汇习得的特征,认为语义生成于语境和与其关联的词汇中。利用联结主义的观点来理解母语与传统二语习得在模式上的差异,强调语境和语义在二语学习中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英语短语动词是动词与副词性或介词性小品词的组合,具有程度不同的语义整体性。因其在语言中的重要作用,传统语言学和近来的认知语言学都将其纳入各自的研究范围,短语动词的传统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它的句法特点的研究而没有深入探究语义。本文对短语动词的语义研究以认知语义学对语义的认识为基础,在对原有研究特别是对短语动词的隐喻研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对介词‘over’的多义分析成果,将概念隐喻方法和意象图式理论结合,尝试解释短语动词成语化语义形成的过程,从而提高英语学习者有效掌握短语动词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语义三角"理论在名实区分的基础上,将语言涉及到的几个因素作了很好的区分,即将事物、概念(或思想)与词语三分,并说明各个因素各在何处。这就为很好地阐明语言与我们所处的外部世界的关系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然而,要正确地分析语义、语义形式以及语义与外在事物的关系,语义三角理论给我们设定的三个维度是不够的,它忽略了语义三角中每一个维度的各自的多个层面。要从外部世界的实际语音、客观事物到人脑中(内部世界)、语音形象、事物印象等多个角度及其关系考察语义指涉问题,并认识语言在语义指涉中的作用和局限,才有可能对语义指涉这个困扰人类的问题作出明晰可信的说明和解释。  相似文献   

18.
英汉颜色词“红色”,虽然概念意义大体一致,但由于语言观、文化价值观、信仰、历史传统、生存环境、生活经历和风俗习惯的不同,引发了不同的联想意义,故而英汉民族对红色的语义认知存在差异性。文章首先阐述了词义分类与语义差异分类,其次通过实例从语义对比的三个方面:语义对应、语义不对应和语义空缺,对二者异同进行比较与探讨,最后指出不同语言交流中语义的趋同性。  相似文献   

19.
金科芳 《考试周刊》2007,(10):45-46
本文通过对汉语“心”和英语“heart”语义领域转移的比较,以期说明藏在语义转移现象背后的人类共同心理认知规律的存在。从“心”的个案分析来看,这种规律是存在的。人类的认知过程具有普遍性,在不同的语言里具有同一指称义的词其语义转移模式有共同的规律可循。当然,其中也会存在一些差异,这些差异往往是由不同文化心理造成的。  相似文献   

20.
语义韵是人类语言能力的一部分。不同的语言在概念同一客体的语言符号中往往蕴涵着不同的意义,在语义韵上的表现也往往不尽相同。以现代汉语“白”和现代英语“white”为例,通过语料库数据,比较二者语义韵异同的表象,并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深入探究造成其异同的根源,发现认知主体的主体性是造成语义韵异同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