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小说散化是对写实小说、情节小说的突破和超超,它体现了现代散对现代小说的影响和渗透。沈从散化小说的审美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一方面是没有“中心事件”和“中心人物”的散”,体现出散成的疏散、自如和结构上的跳跃多变;另一方面是人物和事件的“不散”,体现出浓郁的抒情性和人物塑造的写意传神。  相似文献   

2.
“非表现”的表现──“五四”浪漫小说抒情风格论张忆中国现代小说,有相当部分作品由于淡化情节而呈现出“散文化”倾向。“散文化”的本质是小说由叙事向抒情倾斜。在这类小说中。一情节的中心地位程度不同地削弱、作品的结构核心与叙事线索,常常不是情节,而是叙事主...  相似文献   

3.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到现代,意境则和典型一起构成了现代小说"两个重要的审美范畴".在现代散文化小说中,意境主要是借助情节的淡化、人物的虚化和自然的强化交织出来.散文化小说意境的创造,在某种意义上是对传统小说观念的叛离.它对当代小说创作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怎样的小说才能算是本质意义的小说,这似乎是没有一定之规的,其几个核心要素的显现却是非常肯定并被小说界一致认同的,即小说必须有故事元素、情节推进、中心人物或主要人物等,如果失去了这些核心要素,小说的美学属性就存在着很大的可疑性。小说的散文化既是一种写法上的变异,又是一种富有着现代意味的艺术探究。本文以岳定海的小说创作为例证,具体分析其小说的散文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作者隐退是现代小说家的一种叙事策略和手段,它是小说家在创作过程中通过减少叙述者干预来隐藏自己的作家身份。叙述者干预又被称作“小说中的作者声音”,是叙述者对人物、事件,甚至文本本身进行评论的方式。亨利·詹姆斯的小说叙述总是努力消弭“作者声音”,尤其是不把自己的思想和意志强加给人物和读者。这种叙述始终以人物为书写对象,以读者共建叙事为归旨,体现出浓厚的利他性人文关怀,具有很强的伦理修辞性。  相似文献   

6.
中国第一部世情小说《金瓶梅》有关死亡事件的叙述比比皆是.《金瓶梅》中的人物死亡原因复杂多样,但以非正常死亡居多.死亡事件在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和体现作者创作主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并且体现出了以“丑”为“美”的独特审美意蕴,对小说美学意识的转变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小说的散文化与散文的小说化,都是存在主义哲学的诗意化投影之一种,是场景化的时间哲学。文章提出,小说的散文化的本质为“时间的限制与自由”,散文的小说化的本质为“思想事件的场景化建构”,两者均为小说家与散文家们彻底返回“是”自身,进行深入的描述、分析、判断的结果,从而以新的时间哲学形成新的美学结构。  相似文献   

8.
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汪曾祺小说文体的独创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曾祺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创作程式,在艺术上进行大胆的尝试和探索,创作出“系列”的散文化的小说,形成他独特的文体特色。汪曾祺小说的散文化表现为:人物描写的散文化;叙述的写意性、主观性;结构的随意性。  相似文献   

9.
刘震云早期的小说是一个复杂的文学现象,列入“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寻根文学”“新写实文学”皆可。作品体现出一种“消解英雄”的英雄情结。作品中的人物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往往以柔性和韧性突围。作者擅长运用古今交融的手法演绎现代生活,体现根植人心的官本位文化。刘震云早期的小说创作受到其审美心理定势的制约,体现出作品内涵和风格上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0.
论萧红小说的悲剧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迄今为止,在萧红小说的研究中,人们不约而同地把“散文化”作为萧红小说的基本美学特征。诚然,在中国现代作家中,萧红在小说“散文化”方面的探索是十分引人注目的。但仔细地品味她的小说就会发现,“散文化”特征并非其小说最本质的审美属性,因为单是这一点,不足以使萧红区别于废名、沈从文等具有散文化创作倾向的作家,真正使萧红区别于上述作家的,是渗透在她作品中的悲剧力量。失去了这种力量,萧红小说的魅力就会减少许多。从悲剧这一美学范畴入手,我们才可以更好地理解萧红,理解她的作品。重新认识其小说创作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1.
小说诗化,是现当代小说一个重要特色。诗化小说的抒情艺术,主要表现在对生活素材处理的以小及大、侧面切入,着意于对“美”和“情”的发掘上;对人物刻划,着力于人情美;常常通过景物描写和氛围的创造着意构造诗的意境;结构散文化;语言既诗意盎然又朴素自然。  相似文献   

12.
如小说书名所示,《失落的继承》关乎“失落”。为探求“失落”的内涵,该文着眼于中心人物Je—mubhai隐喻意义上的“死亡”,以及他妻子Nimi的死亡事件,论证中心人物Jemubhai的内心死亡乃引发他生命中种种“失落”的源头。实际上,死亡的阴影不光笼罩在中心人物Jemubhai的故事中,还通过“死亡”(death)一词及其一系列同源词的反复出现而渗透到整部小说中的脉络中,由此该文推导出“死亡”乃小说的主线之一,换句话说,也就是“失落”的内涵之一。  相似文献   

13.
张方 《学语文》2012,(1):49-50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借鉴《红楼梦》的艺术方式写成的一部反映中国现代社会的小说.它的成功奠定了林语堂作为小说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这部小说塑造的一系列形象鲜明的人物以及传达出的庄周哲学思想,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小说以人物的悲欢离合为经。以时代变迁为纬,详述了北平姚、曾、牛三大家庭从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30多年间的悲欢离合和恩怨情仇,从侧面反映出现代中国的社会历史。其中穿插了袁世凯篡国,张勋复辟。直奉大战,军阀割据,五四运动,‘三一八惨案’,“语丝派”与现代评论派笔战。青年“左倾”,二战爆发等历史事件,或褒或贬地描写了新派革新人物和民国特色人物。可以说是对中国现代社会的全景描写。总体而言小说在以下三个方面有突出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现代小说中抒情性倾向,是与传统小说区别的重要特征。这一特征主要体现为小说的散文化或者诗化。通过对这一现象进行梳理,找出共同倾向的原因及影响。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萧红的小说《呼兰河传》是一个颇显特别的文本,体现出一种特别的个体性,尤其是小说中那别类的散文化叙事风格,萧红确实用带有一种含泪的微笑回忆寂寞的小城,小说仍吴有一种夺人心魄的美。  相似文献   

16.
康拉德小说《黑暗的心》的论者多就马洛、库尔兹等“中心人物”视角进行小说批评,而忽略边缘人物——俄国人在小说中的声音。文章运用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从俄国人出现的环境,小丑加傻瓜的人物设定挖掘其身上的狂欢化特征,并从俄国人身上体现出的讽刺性模拟色彩、对小说复调体系构建的参与和对库尔兹的加冕与脱冕三个方面说明这一形象在小说叙事学上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小说的散文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一场革命。从鲁迅、郁达夫、庐隐到沈从文、废名、萧红,他们对中国小说发展的一个重要贡献在于,他们通过自己的创作,丰富了小说的样式。在他们的小说中,小说的本质已不仅仅是讲故事,它还可以抒发一种情怀和感受,与中国传统小说相比,故事情节明显弱化。本文试通过鲁迅等有代表性的作家来分析现代小说的散文化倾向以及这种小说散文化倾向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自"五四"以来,中国现代小说就普遍存在着一种"散文化"现象,"散文化小说"便是其中之一.它意味着小说创作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它呈现出与中国传统小说几乎完全不同的审美形态和思维模式,显示出"散文化"的思维特征.而这种思维模式的转变对当代小说的写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京派同人拥有共同的文学理念,将汉语言母语文学的诗性本色视为己任,对母语文学进行了现代性创化或“新传统化”。散文是母语文学的正宗,也是现代文体中发展得最为从容和完备的一种。京派文学对母语文学现代性创化的重要表征是创作的“散文化”。京派文学“散文化”症候之一是小说,作家运用并发展了母语文学叙述语言的精练、含蓄和抒情功能。其中对情绪和炼句的考究、结构的片段性与叙述的空白化,都展示出其小说创作散文化的文本基色。症候之二是在理论性或批评性话语层面也呈现出散文化思维态势。京派批评家追求“寻美的批评”,以及文学批评本身就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创造,在传承和开发母语文学资源的基础上,创造了一种近似“美文”的、由感悟化思维所凝聚成的批评(理论)文体风范。  相似文献   

20.
汪曾祺的小说在当代文坛独树一帜,新颖而别致。作者以淡泊恬静的心境,用独特的语言构筑了一个清新隽永的艺术世界。小说的语言既追求鲜活的“俗味”,又追求精妙的“雅味”,繁简得当,充满诗情画意。小说的文体追求散文化特征,淡化传统的人物、情节、布局等小说观念,显得轻松自如,而又蕴藉深厚。汪曾祺作为一个深受传统文化熏陶的作家,其文化精神是源于道、儒、墨家精神的三重组合,其中又以道家精神作为底蕴。当作品在表现小知识分子类型的人物时,主要呈现道儒互补的精神结构;而在表现小劳动者类型的人物时,则呈现为道墨相合的精神结构。小说从语言、文体到文化精神都体现着“和谐”的美学品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