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孟子官德论     
孟子主张"发政施仁"(以德治国),"不以仁政,不能治天下".实施"仁政"者,必须守"仁"有德,"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因此,官吏们必须做好三件事修德正身,施德泽民,育德安邦.这就是孟子的官德思想.  相似文献   

2.
孟子官德论     
孟子主张“发政施仁”(以德治国),“不以仁政,不能治天下”。实施“仁政”,必须守“仁”有德,“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因此,官吏们必须做好三件事:修德政身,施德泽民,育德安邦。这就是孟子的官德思想。  相似文献   

3.
《孟子》一书的论辩艺术前人多有论述 ,本文认为 ,孟子的“好辩”是为了推行自己的“仁政”主张 ,实现“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远大的抱负。孟子的论辩技巧十分高超 ,如引人入彀、层层进逼 ,以诡辩对诡辩的手法颇引人入胜。同时在论辩时善于使用形象、生动的比喻修辞手法  相似文献   

4.
孟子"好辩"散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子》一书的论辨艺术前人多有论述,本认为,孟子的“好辩”是为了推行自己的“仁政”主张,实现“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远大抱负,孟子的论辨技巧十分高超,如引人入毅,层层进逼,以诡辩对谵辩的手法颇引人入胜。同时在论辩时善于使用形象、生动的比喻修辞手法。  相似文献   

5.
柏拉图与孟子的政治思想是中西传统政治文化中的杰出代表,文章通过二者政治思想深入系统的比较分析,以呈现出他们政治思想的主要特点,揭示出他们思想的相通性和差异性。通过研究发现:二者都是从伦理、道德出发研究政治问题,但在思想基础、人性观、政治制度观和核心价值取向上都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6.
孟子为亚圣,儒家二号人物。而仁学为儒学第一道德规范与哲学宗旨。孟子势必会对仁学有继承和发扬。在笔者看来,孟子仁学有两个层次,一为仁道之论,一为仁政之论,前者为后者的道德基础、哲学基础,后者为前者的终极归宿。总结并研究孟子的仁学思想,对传统文化与现实社会都有不言而喻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孟子是我国古代一位重要的思想家,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学说,被后世誉为"亚圣"。孟子虽以追随孔子之学为荣,但其主张却在孔子思想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升华。特别是在君权思想浓厚的古代社会,孟子破除时代枷锁,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并希望统治者能施行仁政,重视民生,关注民意。这种以"百姓为贵"的思想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是弥足珍贵的,对后世乃至今日仍然具有重要的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8.
"亚圣"孟子是战国时期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孟子》一书中,他提倡的爱民保民的"仁政"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直至今天,仁政爱民思想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盂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为攻以德”思想,提出了一个新的理论“仁政”学说.本文从“仁政”的含义、盂子实行“仁政”的具体主张、“仁政”学说的理论意义三个方面对孟子的“仁政”学说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以美学史家的眼光审视孟子学说,可以将其视为美学学说。孟子美学思想的核心是人格自由论,而其人格自由的最高境界是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1.
论官德修养     
官德是属于职业道德的范畴。本文论述了官德状况引起社会关注和百姓瞩目的原因 ,并阐明为官者法制观念与道德修养的内在联系。提出“内省”、“慎独” ,批评与自我批评、接受监督是官德修养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2.
和谐社会的构建一直以来都是历代开明政治家和圣贤们所追求的目标,早在先秦时期,孟子就在性善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仁政"的思想,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教育和社会关系等各个方面,实际上是形成了完整"仁政"型社会和谐理论。其仁政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占据重要地位,成为统治者安邦定国的正统思想。我们批判继承这种仁政思想对于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分析孟子的民本思想和“仁政”学说出发,认为孟子是战国时一个真正认识到人民在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家,他从人民的利益出发挥绘理想社会的蓝图,建构他的政治体系,呼呈统治者减轻对人民的剥削与压迫,并对现实社会展开揭露与批判,痛斥统治者残民以逞的罪行,这些便构成为“孟子”杂文以为民请命为中民的思想内容,此外,《孟子》中的一些有论点,论据,论证的话录,虽不即事名篇,但都是随感而发,实开后世随感录式杂文的先河。  相似文献   

14.
“仁政”论是孟子最重要的思想学说之一,在本质上说,它是具有丰富的民本主义内涵的,是对晚周以来蓬勃发展的民本主义政治纲领的推进和建构。从“仁政”论的哲学基础出发,从政治、经济、教化、社会等方面对“仁政”论所建构的一个完整的民本主义政治纲领进行全面的阐释,从而对孟子的“仁政”论及其所建构的民本主义政治纲领有更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何顺 《考试周刊》2012,(52):38-39
"仁政"思想是孟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孟子仁政思想是对孔子"德治""重民"思想的发展,其以"性善论"为前提,主张"人性本善""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而教育是实行"仁政"的重要手段,"仁政"的目的是为民。  相似文献   

16.
孟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仁”学,第一次提出“仁政”,并发展成一个完整的封建政治哲学思想体系。孟子的”仁政”思想内涵丰富、影响深远,今天我们批判地吸收和继承这一思想的合理内核,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党的建设等各方面仍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对"仁"的理解,孟子不同于孔子。从天人关系的角度看,"仁"乃人心,由"心"推出"性",由"性"乃事天,这是孟子的天人关系。孟子又以人性为出发点,谈"仁政",实乃"心政"。由于孟子对于天人关系次序理解失当,加之所主张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与当时的现实相距太远,孟子的"仁政"也只能是其心中的乌托邦。  相似文献   

18.
在宋代孟子的升格运动中,对《孟子》的非议也延绵不绝,而苏轼则与众不同,他既有“疑孟”、“非孟”的思想,又有“尊孟”的言论。苏轼正是以其“扬弃”的精神对待孟子其人其书,用以建构自己的思想大厦。  相似文献   

19.
孟子认为水之就下,势不可当。国家治理好坏关键在于国君,国君犹水,“一正君而国定矣”。因此在如何治理国家问题上,对国君的职分孟子提出了独特的设想,这就是他的君职论。在君职论中,他将国君的职分分为对内、对外两种,并作了详细的规定。这种理论的形成与社会分工和师承孔子极其相关,由于过分强调国君施行仁政,在急功近利的时代难有立竿见影之效,终究只落得悲剧性的命运。  相似文献   

20.
宁霞 《文教资料》2012,(2):92-94
孟子作为儒家的一位极其重要的代表人物,其思想尤其是仁政说对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本文先从性善论进行阐发,说明了性善论是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论基础。然后分别从经济、政治、教育方面来解析孟子的仁政思想,从而透视出其思想对于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