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阿城:对道学精神的完整体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城的小说以道家风范为特色而受到批评家的重视。但大家所注意到的却仅是阿城作品及道学精神的一个方面,即不管是肯定或否定,都只是围绕着“恬淡超脱”的精神内涵进行论评。其实,道学精神还有着更为深层的另一面,即“沉迷执着”。道学精神极力要超脱的功利欲望,所执着的则是精神性“意念”。而阿城的寻根小说所反映的精神内涵恰好就是“恬淡超脱”与“沉迷执着”的结合,他笔下的“三王”对个人的名利之类极为恬淡超脱,对自己所认定的“意念”则极为沉迷执着,这二的结合,正是阿城对道学精神的完整体认,同时也是阿城学寻根的独特发现和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2.
短信文学的实绩表明其文学价值是多样的,一方面,它继承了传统文学的部分特质,又通过淡化道统,有意地满足人性本质中娱乐审美的需求,打破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界限;另一方面,短信文学纯娱乐化的表述倾向导致对作品诗性精神的放逐,互文性和拼贴化的随机性创作模式又使得文学的独创精神和个性色彩严重削减,作品承载的意义因此更加弱化。  相似文献   

3.
对中华民族精神的阐发,是各个文化流派共同关注的课题,现代新儒家对此也非常关心。活跃在港台的当代新儒家,以传统儒学的“内圣外王”为架构,把民主、科学精神纳入其中以求“返本开新”。牟宗三对此有独特的体认,他对重德精神与民主科学精神进行了诠释和阐发。  相似文献   

4.
乔忠延以敏锐的散文家的目光,运用自我的文学话语发掘朴质、厚重的尧文化下的梦中家园——尧都临汾。其散文创作对尧都文化资料进行重新认识与阐释,发掘其积极向上的文化内核;作家以现代人感受世界的方式去领略古代文化遗风,其散文创作体现出对晋南文化独特的审美感悟和精神体认。  相似文献   

5.
楚艺术以其奇丽无比的想像和极富个性的创造构成了一个惊采绝艳的艺术世界,它折射出了楚人在上古时期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的状况.那些具有象征感和形式美的艺术图案,无处不反映出它对人文精神的体认,无处不反映出楚人对生活、生命、人生、心灵等方面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古代文人一方面受儒家思想的熏染怀有强烈的入世精神,另一方面却又在儒家思想维护的封建君主专制社会中屡受打击,从而陷入进退两难的精神困境。恪守儒家思想的苏轼入仕之后同样面临此等境地,然而他却能积极援引佛老,融通儒释道三家思想,达到超功利超世俗的精神境界,身处逆境却能保持心境的安适,从而超越了儒家思想的精神困境。  相似文献   

7.
北宋令词独好。原因何在 ?本文认为道学思潮给予了有力的影响。方兴的道学在北宋成为官学 ,它无孔不入地影响着当时读书人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做人准则 ,自然也影响着时代的审美情趣 ,因而也就影响着北宋令词的创作。具体来说 ,一注重人格和精神的张扬 ;二重视情与理的结合 ;三追求豪华落尽的艺术趣味。这三点不仅使词的内质发生了变化 ,而且使词的功能在娱乐同时 ,又产生了教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杜威生平最大的贡献就在于对哲学上形形色色的二元论进行了批判.并提出了民主主义教育的构想。在论述教育与职业这一问题时.杜威首先指出职业教育与文化教育的对立是教育中种种对立的终极表现形式。因而,探寻教育与职业的关系也就成为进一步体认杜威民主主义教育思想的一个切入点。  相似文献   

9.
越来越多的林徽因研究者将关注的目光投向属于她的"太太客厅"。随着林徽因曾经佚失的作品逐渐问世,她的一些反映"窗外"生活的诗歌正逐渐还原一个完整而真实的林徽因。  相似文献   

10.
维克多·E·弗兰克尔认为,现代社会由于道德的堕落、价值的崩溃导致一部分人丧失了自我,找不到生命的意义,产生了“存在的虚空”现象,引发了存在性神经症。要治疗这种心理疾病,心理治疗师必须要引导来访者构建以精神为核心的完整自我,发现生命的意义,实现自我的超越。  相似文献   

11.
老子曾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往往会成为整个事件成功的关键。在教育领域中也流行这样一句话:“教育无小事,事事是教育;教育无小节,节节是楷模。”因为教育的对象是正在成长的未成年人,教师出于良好的教育愿望,生怕一件小事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2.
悲剧精神,即意识到人生苦痛而又不断抗争的精神。《老人与海》通过老人在海上的艰难历程,向我们展现了作为人——生存的种种困惑;同时也向我们昭示了面对生存的困惑,我们应该运用悲剧精神重新启动整个世界,从而找到人生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3.
古代文人一方面受儒家思想的熏染怀有强烈的入世精神,另一方面却又在儒家思想维护的封建君主专制社会中屡受打击,从而陷入进退两难的精神困境。恪守儒家思想的苏轼入仕之后同样面临此等境地,然而他却能积极援引佛老,融通儒释道三家思想,达到超功利超世俗的精神境界,身处逆境却能保持心境的安适,从而超越了儒家思想的精神困境。  相似文献   

14.
学科生活是指学生在课堂教学和学科综合活动中进行的各种活动。构建完整学科生活的实践路径有两个维度,一是日常课堂教学的重建,二是"辐合"学科综合活动。日常课堂教学的重建策略主要有整体化策略、深度策略和留白策略。学科综合活动采用基于项目式学习策略,这样的学科综合活动能够引导学生体悟完整的世界,最终成全丰富完整的人。  相似文献   

15.
中华诗词在数千年中华文明长河中哺育着华夏子孙的灵魂,承载着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精神情感。自古以来,中国就有诗教的优良传统,早在2500年前,孔子就提出了“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可事父,远可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及“不学诗,  相似文献   

16.
陈稀栋 《现代教学》2014,(10):15-15
让我们从一次调查开始。谁是你心目中的英雄?我们在每一个不同的年龄段中选择两三个对象,其中有家人,有亲戚,有好友,也有路人。经过统计,我们发现,祖辈心中的英雄常是古代先知、革命党人;父辈偏爱的是战争将领、影视英雄;“80”“90”一代喜欢个性鲜明的青年代表、社会人物,而青少年则更倾向于体育明星或艺界红人。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初的西方社会,战争频仍、秩序混乱,青年一代无所适从,消极情绪迅速蔓延。当尼采大声宣布“上帝死了”的时候,整个西方文明的基石倒塌了。一方面这使得人类精神获得了自由,另一方面人类也丧失了信仰和精神支柱,伴随而来的是对生死无常的恐惧疑惑。  相似文献   

18.
在李白身上,充满着强烈的事功精神,一生渴望建立不世之功业。李白常以那些因特殊机缘得以施展才干、建树奇勋的历史人物自比,欲重寻他们成功的途径,设想由布衣直致卿相。然而,综观李白的从政历程,他却屡遭挫折,政治上一无所成。但是,李白对自己理想的追求则表现出一种顽强而执着的精神。  相似文献   

19.
贬谪之后的刘禹锡,在心理上需要面对各种复杂的情绪反应,反思之前锐意罔顾的处世方式,调整处世策略。他诠释了《庄子》“愚”的处世之道,以之守身全生,正确处理守“愚”与去“智”之间的关系,并认识到以“愚”处世的终极指向是“道”。刘禹锡体认《庄子》之“愚”,在实践意义上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并将以“愚”处世主动升华到生存的美学维度,但建立在相对意义上的策略调整使他有时陷入自我矛盾的怪圈。  相似文献   

20.
关于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精髓和灵魂,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高层次,它是形成学校办学特色和优质品牌的关键所在。为此,在学校精神文化建设中,我们要深入把握理论,认真实践探索,通过系统设计文本化层面,精心建构物化层面,尤其是着力推进人化层面,藉以建立和完善学校的精神文化系统。唯有如此,我们才能达至学校管理的至高境界,实现文化立校的办学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