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后,发展重心势必转移到高质量发展主题上。高质量发展需要合适的实现载体,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创新创业教育就成为一个必然选择。创新创业教育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中心,适应了创新驱动发展时代对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要求,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的根本出路,也是带动大学教学方式转变、促进大学发展转型的动力源,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大学创新活力不足的问题。但要扎扎实实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就需要广大教师确立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排除功利主义干扰,倾力投身教育教学改革,同时也要求大学治理能够为创新创业教育顺利开展扫平障碍,特别是从评价机制上松绑,扭转目前大学重科研、轻教学的态势,保护教师投身教学改革探索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2.
科技的发展,知识的创新,越来越决定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因此,知识信息、创新意识对我国在二十一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要发展就得靠高素质的人才,要人才就得靠教育,本文就知识经济时代我国教育的发展淡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3.
美国13所大学理工创业教育的共性经验表明,实施理工创业教育是大学培养基于知识的创新创业人才的有效模式.结合我国国情,发挥具有理工科优势的研究型大学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优势,探索我国具有理工科优势的研究型大学的创业教育模式,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在当今时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创业是创新的过程和载体,创新则是创业的本质和手段。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归根到底还是创新的问题,尤其是大学创新的问题。因为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只有当高等教育能够持续、成规模地为社会输送创新型人才的时候,才能使创新创业真正成为解决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道路上一系列问题的有效手段。以拿来主义的方式借鉴西方大学的创新精神固然是一个方面,但更重要的是发掘和捍卫中国大学和教育发展历程中并不少见的创新元素和传统,重新树立中国大学创新的宗旨和精神。也只有根植于本土和自身文化中的创新精神,才最容易成为全社会和整个民族的共同理念。  相似文献   

5.
随着时代的发展,"创新创业"成为了时代的主题,社会的进步与时代的发展都离不开创新创业,因此,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校也将创新创业理念融入高校教育中。目前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创新创业基础课程,但是高校提供给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有限,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创新创业思维的发展与实践。为了拓宽学生创新创业的领域,可以将"创新创业"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中。本文对大学英语"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进行了研究,先分析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重要性,而后提出了创新创业理念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必要性,继而提出了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大学英语教育改革思路。希望对大学英语"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6.
高校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问题不仅是高等教育学界的一个实践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理论问题。虽然人们承认高校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只有融合发展才能切实有效推动我国创新创业人才的高质量发展,但未能回答并确定何为二者融合的基础。通过对高校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本质特点的分析发现,二者既相互区别又彼此联系,但其本质都共同指向“创新”。高校专业教育中的“创新”与创业教育中的“创新”作为大学知识属性的两种不同表现形式,前者强调知识的科学属性,而后者则更加注重知识的应用属性。但无论怎样,科学研究最终还是要落实到解决现实问题的层面,即便是最基础的研究,也蕴含着在未来向应用转化的可能。因此,高校创业教育中的“创新”从根本上说需要更多地来源于专业教育,这一判断为进一步推进高校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在实践层面的融合提供了可能的方向与选择。  相似文献   

7.
不同时代的大学基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需要,有着不同的发展范式。现代大学以教学和科研为中心,创新创业只是高等教育的一个子目标。伴随以要素和投资规模为驱动的经济-技术范式向以创新为驱动的经济-技术范式的转移,高等教育将面临创新创业失灵的挑战,大学的发展范式也不可避免地要经历变迁。在信息技术革命加速推进的背景下,通过理论引领变革大学发展范式以应对创新创业挑战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在基于知识的社会里,大学是创新的引擎和创业的孵化器,唯有以创新创业为发展范式的大学,才能保障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和繁荣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8.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创新。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不去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发展起来,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所以,要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创新,而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又靠教育。因此,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创造型人才就成了国运兴衰的关键。[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时代发展呼唤创新型人才,社会进步需要培养众多的创新型人才。教育必须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转变教育观念,加速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创新教育体系,培养具有强烈创新意识和较高创新能力的现代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10.
二十一世纪是高科技疾速发展的时代,是综合国力激烈竞争的时代,归根结底是创造型人才竞争的时代。教育面向新世纪,必须转变教育观念,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作为各科教学的根本出发点,把培养创造型人才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任务。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只有具备创新精神的民族才能立足于二十一世纪。”  相似文献   

11.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具有自主创业意识和开拓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时代赋予现代大学的新任务。要培养创新创业人才,需要在了解创新创业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的基础上,设计适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正>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创新,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不去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发展起来。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所以要迎接知识的挑战,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创新,而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又靠教育,因此,深化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就成了国运兴衰的关键,作为  相似文献   

13.
创新,是人类一个永恒的主题,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而教育创新是教育界一个常新的话题。当今时代,知识与创新主导社会的发展进步。我们要适应多元化的社会,培育出21世纪所需要的创造型的人才。就要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当前,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教育发展的趋势。社会要进步,科技要发展,根本之计在于教育。  相似文献   

14.
21世纪是创新教育的世纪,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而德育课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主阵地,因此,要把创新教育融于德育课教学中,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一定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时代所需要的人才。  相似文献   

15.
《农业教育研究》2003,(2):29-32
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正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技术创新的基础是知识创新,知识创新呼唤创新人才,创新人才需要创新教育。创新教育和培养创新人才已成为当今高等院校办学的主流理念,也是社会经济发展对大学教育的外在要求,是大学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内在需要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创新。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不去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发展起来,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所以,要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创新,而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又靠教育。因此,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创造型人才就成了国运兴衰的关键。作为中学教师,我认为,每门学科都应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品质,历史学科当然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是一个经济、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是知识竞争的时代。在培养人才的问题上,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的培养。江泽民同志早在1995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学校的教育不仅要把学生教育成有知识的人,还要把他们塑造成有理性的人,更重要的是把他们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和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的人。所以转变教学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启发式教学,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8.
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已上升至国家战略高度,也是我国提高综合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地学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已成为当今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以地学知识为基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为引导,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程和地学实践教学之中,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地学教育之深度融合,构建学科研究与应用相结合、教学与创新创业内容相衔接的新结构,培养具备较强创新精神和创业潜力的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19.
论创新型人才特征及培养关键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在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的根本职能由知识传授向知识创新转变,大学教育的重心也随之转向培养创新性人才上。创新性人才的基本特征就是善于学习、善于思考、具有健全人格、具有创新意识。为此,大学创新教育应该抓好培养大学生高尚情操、探索精神、创造性实践等三个关键环节来进行。  相似文献   

20.
创新人才培养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教育的核心.知识经济时代要求高校培养的人才基础扎实,善于知识整合和创新.分析我国现行大学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培养这种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必须确立全面发展的人才观及因材施教的教学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