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借玉笛"、"借东风"、"借折柳"、"借大家"表达了自己深沉的思乡之情.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时,应巧"借东风"的妙处,掀起学生"善借"之风.  相似文献   

2.
《春夜洛城闻笛》和《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是李白写的两首千古名篇。两首诗虽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各具特色,但也有很多共同之处,本文拟将两首闻笛诗的共同之处做浅显分析。  相似文献   

3.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读一首古诗,如果能够与许多文化背景方面的知识联系起来,那会比仅仅从它的字面去理解有趣得多。这里我们就以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诗为例。如题目所示,此诗产生的缘由,是某个春天的夜晚,李白在唐朝的东都洛阳听到吹笛声,心有所感。但这并不是孤零零的偶然事件,它与一系列文化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4.
李白是盛唐之音的代表,盛唐诗坛的代表作家,同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年轻时胸怀大志,为实现自己的理想,离开家乡,漫游全国各地,开始新的人生旅程。游经洛阳,春天的夜晚忽闻笛声,遂写下了这首七言绝句《春夜洛城闻笛》。  相似文献   

5.
于爱国 《考试》2004,(6):8-9
为了进一步考查学生的能力,2002年高考古诗第一次以主观笔答题的形式出现,2002年诗为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  相似文献   

6.
对故乡的思念和依恋是一种崇高而美好的情感。故乡的山水,故园的草木使人久久难以忘怀。特别是当身处异乡的游子受到某种特定氛围的触发之时,这种思恋的情怀表现得更为强烈。李白的这首《春夜洛城闻笛》,表达的正是这个主题。且谨录其诗,略加赏析:  相似文献   

7.
高中语文第五册新教材增加了李白的《峨眉山月歌》和《春夜洛城闻笛》两首绝句,从而使本单元所选诗歌体裁更加多样化,内容更加丰富。下面分别对新增的两首诗歌进行鉴赏和分析。  相似文献   

8.
目前有关语文教育人文性的呼声比较强烈。人文精神最主要的是要继承和发扬祖国的传统文化,这点在今年语文高考的诗歌鉴赏题中体现尤为突出。题目就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设问:  相似文献   

9.
高考古诗词题的考查重点是放在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和表达能力上。去年用作考查的诗是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根据这首诗的内容和表达技巧,命题从诗中的"折  相似文献   

10.
鉴赏古诗词,不能只就题做题,应该在审清题目、理解题意的前提下,从诗题入手,联系全诗内容及与诗词相关的内容来进行鉴赏。请先看一个古诗鉴赏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  相似文献   

11.
去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古代诗歌鉴赏题,使用的材料是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折柳”这一典故。因“柳”与“留”谐音,因此古人  相似文献   

12.
古典诗词常见意象集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年高考(全国卷)第17题,要求考生说明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折柳”的寓意及其作用。许多同学或不明其意,或张冠李戴。由此又影响到第二问题的思考,因此得分较低。究其原因,乃不知古典诗词中有  相似文献   

13.
唐诗中,笛声是一种常见的意象,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人东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诗中的笛声,悠扬婉转,随风飘散,勾起了游子无限的思乡之情。但对笛声情有独钟,描写得出神入化的,当推中唐诗人李益。  相似文献   

14.
课前吟诵古诗: 1.《凉州词》(唐·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扬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3.《村晚》(宋·雷震):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  相似文献   

15.
一、试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前人在评论在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言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相似文献   

16.
一、从题目切入古诗的题目很讲究,它往往能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是我们解读诗歌的重要切入点。从题目切入,可以帮助我们迅速准确地理解诗歌。如2002年全国卷的出题材料是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题目中的“闻笛”不可忽视。全篇四句,前三句全是用来写笛声的,这笛声把读者带到了一个美妙的音乐世界里,其中“暗飞声”、“满洛城”写出了笛声的韵味,“闻折柳”则写出了笛声的内涵,末句“故园情”写出了“闻笛”的感受。抓住题目中的“闻笛”,“折柳”的内涵也便迎刃而解了。再如2003年全国卷的出题材料是王维的《过香…  相似文献   

17.
积累运用(19分)1.请你按原文默写补全填空。(8分)(1)正是江南好风景,。(2),青山独归远。(3)黄梅时节家家雨,。(4)故园东望路漫漫,。(5)韦应物在《滁州西涧》中以飞转流动之势,衬托闲淡宁静之景,可谓诗中有画,景中寓情的句子是,。(6)诗人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的前两句诗是,。2  相似文献   

18.
历代不少诗人把乐曲融入诗歌,借以抒发各种情感。我们现在还能从很多古诗词中领略这些乐曲的魅力。1.《折杨柳》,也称《怨杨柳》《杨柳》,笛曲名,抒写离别之苦或思乡之情。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折路边杨柳相送,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春宵人静时,诗人听到了笛曲“折柳”,想到春天已至而  相似文献   

19.
今年高考的文学鉴赏题独辟蹊径,设计新颖,颇具特色。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相似文献   

20.
2002年高考全国卷一第17题诗歌鉴赏题是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题目是这样的“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当年很多学生对这道题答得并不好,甚至有的学生不知道“折柳”的寓意。其实折柳是古代的一种习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