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裁判亮分     
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基本上是围绕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来进行的。但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在听、读、写三个方面的教学做的比较到位,而在对学生“说”的能力培养上所做的还有所欠缺。课堂上有时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学生交流发言时,有的同学声音很小,让人听不清楚;有的同学语句不流畅,甚至表意也不明确;有的就不愿在课堂上表达和交流,觉得自己的表达水平不好,怕出丑。《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表达与交流能力。”针对这种情况,在语文教学中,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人手进行培养: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学重点就是培养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这是培养适应新社会人才的必要能力。所以我从这四个方面着手,课堂上不是让学生被动的读、写、听、说,而是让学生在课前、课上、课后主动去读、写、听、说。如何训练他们主动读、写、听、说的兴趣呢?  相似文献   

3.
新型语文课堂要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们往往特别注重对学生读、写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听、说能力的训练。近年来,笔者也时时感觉到学生们“说”的能力欠缺。比如课堂提问,很少有同学主动发言;即使发言,不是不敢大声讲出来,就是表达得不准确。于是,笔者采用“课前五分钟演讲”作为教学辅助手段,有意训练学生“说”的能力,为学生的听、读、写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4.
课堂数学交流就是在课堂上展开对数学知识的讨论、理解、整理和表达,实施开展课堂数学交流的策略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创设适宜的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旨在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主动性,增进数学理解,提高数学交流能力.  相似文献   

5.
于漪老师说:"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读、写、听、说的真本领。"从语文学科性质来看,读的能力是培养其他能力的基础。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语文素养。因此,笔者认为可以每周专辟一节课作为"课外阅读课",来指导学生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把课堂中文本阅读的经验应用到课外阅读上来,从而培养阅读能力。现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课程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对高中生  相似文献   

6.
<正>初中英语教学以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培养为基础,以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为核心。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要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得到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而要让学生在课堂中获得英语综合能力的培养,课堂中就需有机整合各种活动,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得从基础的词汇教学抓起,然后过渡到口语表达、阅读训练和语法操练,这样才能让  相似文献   

7.
英语是除了母语以外应用最广泛的一门语言,英语的学习主要体现在听、说、读、写几个方面,对与高中英语教学而言,强化学生的说,锻炼学生用英语交流是关键,英语交流可以增强学生的词汇量,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听、读和写的能力。互动交流模式在高中英语课堂上也是广泛应用,它具有活跃课堂气氛和促进师生交流等优点,为师生创造出一个良好的语言交流环境。好的教学环境可以让学生更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使学生有效的掌握课堂的学习内容,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8.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提出:“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在现代生活中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听、说、读、写在语文教学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可分割。深入一步看,听、读是吸收,说、写是输出;从能力上来说,听、读是理解,说、写则属于表达。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对每一个学生来说,在语文学习上不可能只有吸收,没有输出;只需理解,不需表达。初中语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现代语文的能力,于是吸收与输出、理解与表达都有它一定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正语文课堂的成就感更具形象性,它的成就展示更具体化、鲜明化、语言化。可以说语文课堂更容易让学生获得成就感,语文课堂是成就的课堂,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课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从三个方面去培养学生的成就感。一、让学生学以致用,产生成就感语文的能力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听、说、读、写。教师必须调动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运用  相似文献   

10.
小说教学对学生的读、说、听、写能力的提高能够起到促进作用。《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要培养学生读、说、听、写的能力。训练学生读、说、听、写能力的途径多种多样,小说教学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在小说教学过程中,除了让学生听,还可以让他们通过读去感知、去联想、去认识,吸取文章的营养,既获得知识、开发智力,又能培养能力。在小说教学中还可以训练学生说的能力。写与说  相似文献   

11.
小说教学对学生的读、说、听、写能力的提高能够起到促进作用。《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要培养学生读、说、听、写的能力。训练学生读、说、听、写能力的途径多种多样,小说教学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在小说教学过程中,除让学生听外,还可以让他们通过读去感知、去联想、去认识、吸取文章的营养,既获得知识、开发智  相似文献   

12.
听说读写是小学语文中最基本的技能。其中听、读是积累词、句和各种知识的主要途径,说、写是对积累知识的运用和表达。小学生学习和提高说话能力的途径除了从社会交往中学习之外,最主要、最正规的学习途径应当是在课堂上。但是,在教学中仅仅通过让学生回答几个问题、讨论几个问题、交流交流学习意见等来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这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把说话训练的重点放在了说话课上,而且把说话课延伸到了每一堂课的每个教学点上。培养学生从小热爱说话、说规范话的能力,而且能够做到无拘无束地表达。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一、激发说话兴趣,…  相似文献   

13.
"听、说、读、写"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是需要日积月累。因此,在具体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对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教学方面做了进一步的实践和探索,下面谈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14.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课的目的是培养接受能力和发表能力.""在发表方面,说和写同样重要."因此,说话能力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通常一个健全的人可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读书、不写字,但是很难在较长的时间内不说话.说话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在家里,要与家人交谈;在课堂上,要回答老师的问题;在课间,要与同学交流……目前,小学生在听、说、读、写能力中,最欠缺的数说的能力.学生不善于与他人沟通思想、交流情感的现象普遍存在.口语交际就是对聆听、表达、合作、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等能力进行的综合训练.对小学生进行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是必要的,应该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5.
在英语学习中,有的同学认为听力不重要;有的觉得听力难练,无从下手;还有的同学听力差,就每天抱着录音机单存地练听力。其实,听、说、读、写四种技能的训练是相互紧密依赖的,发音准确、说的好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听的能力。同样,耳朵受到很好的训练,辨音的能力强也有助于阅读,阅读量大、知识丰富就有助于写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实践的观点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观点。小学语文教学就是引导学生参加听、说、读、写的实践,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七年前,叶圣陶先生指出:“语文教学,只谈读写,不顾听说,实为一病。不善于听未必善于读,不善于说未必善于写,故而应当一把抓。”还说:“现在教学生可不是让他们去应付考试,咱们是要让他们掌握生活和工作必要的本领。所以听、说、读、写四项应该同样看重,都要让学生受到最良好的训练。”(《语文学习》1980年第七期) 听、说、读、写四项能力的训练在中小学的语文教学中已得到教师们足够的重视,尤其对单项训练科  相似文献   

17.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英语听、说、读、写基本技能,能对学生掌握英语知识其促进作用。而在课堂中,我们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读、写的学习习惯将很好促进形成学生英语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  相似文献   

18.
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一法刘素小学生跨进初中的门槛时,虽已有了些知识基础,但仍稚气未脱,心里有话往往说不出来、说不准确或说不完整,加之语文学习内容的习惯安排上听、读、写能力训练所占份量较重、说话能力培养方面着力不多,以致课堂内让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很难取...  相似文献   

19.
大家知道,听读说写四种语基本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同等重要。叶圣陶先生说:“语学科不该只用心和眼来学习”,“要在口耳上下功夫”。听读是说写的基础,摄取信息量听又排在首位。但长期以来,一些人总以为听是生理机能正常的人与生俱来的本能,无需专门培养和训练。因此,重读写轻听说,在听和说方面,又把听置于次要位置。殊不知,听同一老师上课,学生所获会不尽相同,有的同学耳濡目染、耳熟能详,有的同学却一知半解,更有人不知所云,这与学生听力的差异关系极大。新的语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培养初中生“耐心专注地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由此可见,听力训练,不可忽略。在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学生听力的培养和训练,使学生真正想听、乐听、会听,从而全面提高学生语素养。那么,如何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听力呢?  相似文献   

20.
小学语文教学,要培养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诸方面的能力。过去由于不理解听、说、读、写四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从应付考试出发,片面强调了读(阅读)、写能力的训练,忽视了听、说能力的培养。学生的能力不全面,读、写能力的提高也受到影响。近一年来,我从培养和提高学生记忆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