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代诗人任洪渊的诗歌是中国学院派创作的一个典型。任洪渊的严格的学院派教育,稳定,执著的人生艺术态度都使之与其他的社会派诗人大相径庭;“语言的任洪渊运动”是他对于当代诗歌的重要贡献。当然,生命与文化的矛盾也是包括任洪渊在内的中国学院派诗人的主要难题。  相似文献   

2.
学者任洪渊是当代诗坛中较为独特的诗人之一,其文本的独特性在很大程度上源自其观念的与众不同。在确认任洪渊的诗歌及其理论可以为当代诗歌带来重要启示的前提下,重新思考新诗与传统,语言的个性,语言与生命的契合,正是任洪渊诗歌及其理论的重要特征与组成部分.上述几个方面不但包括任洪渊诗歌观念的历史构成,而且,还在具体描述中,揭示了诗人的地位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面对当代语境,诗人多多以自我生命体验为核心,其当代诗歌有着独有的当代特质。更重要的是,多多的诗学观念,昭示着中国当代诗歌的重要精神向度。在多多的诗歌观念之中,涌动着一种强烈的语言竞技特质。这种语言竞技特质是以建立自己、重塑自己的自我主奏为其诗学原初的境域,进而在创作、语言、意象三个维度上展开了诗歌的三重语言协奏,形成了紧张诗歌这样的专属诗歌品类。更为重要的是,在与世界的对抗和对话中,多多的语言三重协奏诗学不但维护了自我之志,掌控了世界,而且他的协奏诗学逼视出当代诗歌的精神向度。  相似文献   

4.
"轻逸"是当代诗人回应现实复杂性的一种方式,就外部世界而言,它使得诗人成为一个温和的道德主体,用持续不断的"看"和世界发生联系,在时不时的幽默中将观察对象置于被怀疑的位置;就诗作本身而言,它意味着更加注重语言本身的运用,实现语言内部的民主自由。  相似文献   

5.
本文针对当代诗歌的困境,探讨了诗歌的题材、创作、语言等方面的继承与变革,并论述了文化转型期对诗人的特殊要求,对新时期的诗体重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桑哲 《现代语文》2007,(11):4-5
中国是诗歌大国,诗意的生活方式曾经深深植根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我国传统文化中比较优秀的成分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古典诗歌作品中。过去由于受文学思潮和文学创作方法的制约,诗歌鉴赏常常陷入误区。当代诗歌曾经唤起了一代人政治上和艺术感觉上的觉醒。然而,市场经济对诗歌创作者的侵蚀以及网络环境下大众心态的浮躁和急功近利,使当代诗歌创作和诗歌教学陷入尴尬境地。许多诗人离开了诗坛,一些网络诗歌充斥着语言污染和精神颓废。当代诗歌在遭受质疑的同时也引起了人们更多的关注。我们应该如何客观公正地认识和评价文学史上李白、杜甫等优秀诗人及其经典诗歌作品?最近几年整个中国诗坛究竟处于什么状态?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诗歌教学怎样操作?对高考作文中用诗歌答卷是否应当作出限制?就此问题,笔者采访了部分教授、专家(以姓氏拼音为序编排)。  相似文献   

7.
韩东作为第三代诗人的代表人物之一,一直在当代诗坛上独树一帜,他的诗歌语言观也成为了贯穿其诗歌发展始终的一个理论观点。他提出了"诗到语言为止""诗从语言开始"和"中国当代诗歌到现实汉语为止"几个命题。这些看似观点各异的命题,其实亦有相通之处,而对这些命题的理解都不应离开具体的历史语境。简而概之,韩东对语言的重视从未发生过变化,这种重视一贯建立在对语言的信任上,不同的命题只是变换了表述方式而已。  相似文献   

8.
诗歌用语(Poetic diction)亦称诗歌词藻,是18世纪诗人根据当时欧洲出现的新古典主义(Neoclassicism)提出的一个概念,曾被当时一批主要英美诗人奉为判断诗歌是否得体的主要原则之一,并在他们的创作实践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随着社会和语言的进步,诗歌用词的统治地位以18世纪末叶为转折点开始下降,对诗歌用语的争议实际上是对词的不同特征的不同认识。本文试图以语言学的观点分析诗歌用语的发展与变化,探讨当代英美诗歌的语言特点。  相似文献   

9.
诗歌的形象包括意象、人物形象。诗歌的形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因此,只有真正了解了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语言主要是指诗歌的语言特色。表达技巧主要是诗歌的章法和技巧。  相似文献   

10.
余怒是中国当代诗歌界富有个性的诗人,他习惯以语言游戏的姿态,在创作中抹平语言的深度,拆毁原本的语义链条,颠覆传统价值的道场,从语言的皱褶中寻求写作和阅读的“纯粹的快感”。他独特的创作观念中始终贯彻着后现代主义的解构精神。  相似文献   

11.
朦胧诗之后,新生代诗人倡导的语感写作引起了诗界的巨大分歧。导致分歧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对语感及语感写作本身的认知,而在于评价视角完全不同。梳理当代诗歌语言变化的历史脉络发现:在社会政治文化视角下,诗歌语感写作获得了高度评价;但在语言学视角下,语感写作乃业界"常识"。在常态社会下,语感写作的定位自然要回归语言学本体,偏离"常识"和夸大"常识"同样危害诗歌发展。好诗一般都有"超语义"的韵味空间和个性特色,同时也离不开语言的意义空间和深藏于语言背后的价值理念的支配。因此,诗歌回归语言本体之后,对语感及其语感写作应有明确的定位:语感是当代诗歌创作中不能缺少又不能过分夸大的重要业务能力,是体现诗歌个性风格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欧阳江河在诗歌批评中阐释了写作自省和语言自律的元诗歌观念,强调疏离现实而“站在虚构这边”,其诗歌创作渗透着诗人的写作立场,体现了独具一格的写作方式.欧阳江河的诗歌在语言修辞、排列、运用上无不表现出他的“元诗歌”倾向,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元诗歌所产生的对于现实的离心力.面对诗歌在当代的困境,欧阳江河选择“元诗歌”建构“最高虚构的真实”,其诗学体现了当代诗人对生存本身以及诗歌技巧的追问与焦虑.  相似文献   

13.
中国诗人顾城和法国诗人兰波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们都是神童诗人,拥有同样的传奇人生,同样的短暂生命。本拟对他们的诗学思想、诗歌语言和风格作一简单的比较,并认为:顾城和兰波都要做一个真正的诗人,他们以与众不同的方式追求诗歌的美,创造新的“宇宙语言”,因此他们都为自己祖国的诗歌革命做出了贡献,都是伟大的诗人。  相似文献   

14.
《香港当代作家作品合集选·诗歌卷》给我们画出了一条香港当代诗歌发展的基本轨迹.就创作方法来看,香港当代诗歌基本上呈现出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多元并存,并以现代主义为主的格局;就其诗歌队伍而言,又是本土诗人、南来诗人和外来诗人的大融合.同时,选集存在一些不足.  相似文献   

15.
在当下的台湾诗坛,新世代诗人是一个非常活跃的群体;受到西方后现代主义的影响,这批诗人进行了多样的艺术探索,推出了语言诗、图像诗、都市诗、生态诗、政治诗、方言诗、情色诗、女性诗等多种新的诗歌体式。然而,不论这些诗人的审美趣味有何种差异,他们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在语言的探索、翻新上表现了强烈的兴趣,也进行了多样的实验。新世代诗歌的语言实验主要有三个方面,即语言的游戏化、陌生化与杂语化。  相似文献   

16.
谢春兴 《广西教育》2012,(10):55-56
修辞手法是人们在运用语言传递信息、表情达意的过程中,追求最佳表达效果的语言实践。而比喻手法应该是占代诗人最常用的一种修辞,是我们后人最容易理解接受的,也是最能体现诗人创新构思的一种手法。  相似文献   

17.
中唐杰出诗人刘禹锡在诗歌体式、主题及语言等方面进行着创新,展现了诗歌的陌生化魅力。  相似文献   

18.
海男是当代诗坛中较为独特的诗人之一,其文本的独特性在很大程度上源自其语言的与众不同。在以"先锋性"命名的指向下,海男诗歌的语言特征既包括"词与物"的对应关系,同样也包括叙述中的流动和"想象的写作",此外,还包括语言先锋的独特指向。上述几个方面不但包括海男诗歌观念的历史构成,而且,还在具体描述中,揭示了海男诗歌的地位和意义。  相似文献   

19.
洛夫为当代华语诗坛杰出诗人,其诗歌创作生涯已跨越半个多世纪。50余年的洛夫诗歌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早期1950年代至1970年代,中期1980年代至20世纪末,近期新世纪以来;并在洛夫生平、诗学理论、创作阶段、整体风格、审美意象、张力系统、语言特征以及代表性诗歌文本的研究等诸多方面有深入的探讨并产出了一批丰饶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20.
苗强是诗坛的边缘人,也是具有特殊生命体验的特殊而边缘的诗人。他对当代的冷漠、疾病和乌托邦加以诅咒,由于自我生命中的灾难——因脑溢血而瘫痪并长期失语,他重新学会了个人语言和公共语言之间的个体转换,以自己的坚忍不拔的写作、逐字逐句的写作,对那种世俗语言流的渲泻提出个体抗争。他目光所及,看到的是世界和个人的不幸和灾难,疾病使他获得了双重的看世界的眼睛,一重对内一重对外。他的语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