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西方新闻报道故事化的写作倾向已得到国内媒体人的认同,广播电视新闻因其转瞬即逝等传播特点,更需要"讲故事"。本文从故事的选题、典型性等方面,阐释广播电视新闻应如何"讲故事"。  相似文献   

3.
由于被监督单位设置的种种障碍,被监督个人的无理取闹,常常使得一些舆论监督新闻胎死腹中,舆论监督功能无法正常发挥,尤其对于地方媒体来说,面对的制约因素更多,舆论监督常常会陷入尴尬的状态。所以,开展舆论监督并促成问题的实际解决,媒体的一己之力是相当薄弱的,必须动员各种可以聚合的资源以增强监督效力,简而言之,就是要借力而行。  相似文献   

4.
吴立群 《新闻记者》2008,(10):91-92
2008年5月4日,沪宁高速无锡段发生6车连环相撞事故,事故造成该高速公路半幅路面绵延3公里被堵得严严实实,无锡日报记者获悉后迅速前往采访.途中,记者遇到了另一个情况:许多车辆违规占用应急车道,导致警车和120急救车被卡在路中间动弹不得.记者意识到这是一个新闻点,便在<"沪宁高速"堵车一小时>报道中提及.  相似文献   

5.
基层通讯员和媒体记者相比,活动范围狭窄,视野不宽,新闻信息不够灵通,不能及时、全面、准确地了解上面的新精神、新政策、新部署和新闻媒体的报道思想和要点,可供参阅的文件、资料少,与高层领导、知名人士等大人物接触的机会少之又少。而且,大多数基层通讯员都不是科班出身,没有受  相似文献   

6.
“套近乎”一词不乏有些贬义,但在采访中,它还挺管用。初学采访时,我不善于“套近乎”一找到采访对象,掏出本子就提问。结果是欲速则不达。 1980年,我参加地方新闻集训班。在上采访课时,老师给我们讲斯诺夫人海伦·福士德·斯诺的采访经验,使我深受启示:1937年4月,她第一次到延安去找毛主席采访,一见面就从笔记本中取出一张照片,递给毛主席说:“我早就从这张照片中认识你了。这是斯诺给你照的。”这样一“套近乎”,使她和毛主席象老朋友似地交谈起来。1978年,她在西安采访王震,见面就说:“我记得我们俩是同年的。我在延安的时候是28岁,现在72岁了,你是不是72岁呢?”又是一个“套近乎”,不仅把她和王震自然地联系起来了,而且一下就缩短了他们之间的距离。  相似文献   

7.
新闻评述性节目是广播电视在新闻报道领域的“重型武器”,要使新闻评述性节目长盛不衰,我认为应该着力进行选题策划和主题的提炼。以使报道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较强的思辩性。选题的策划进行选题的策划,就是如何恰当地、科学地确定选题,这主要是解决写什么的问题。选题应做到:剖析时事,议论热点,具有较强的新闻性;角度独特,观点新鲜,具有很强的启发性;贴近现实,贴近群众,具有较强的可听可视性。当前,从大的方面来讲,总体要求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紧紧围绕经济建设,积极全面准确深入地宣传贯彻十五大和十五届三中全…  相似文献   

8.
在县人武部搞军事报道的基层通讯员,有许多不利因素,尤其是所在地既不是边防,又没有驻军,一年四季,能见到的军人还是县人武部的。自然和军事沾上边的新闻就不多。如何在不利的环境中有所作为,那就要开动脑筋,多想办法。我有一些甘苦自知的粗浅体会,说出来和大家共同探讨。去年春天,我刚到人武部没多久,看到《中国国防报》国防广角专版有一篇《千里送亲记》的文章,说的是新野县城关镇女青年程娅外出打工因病迷失,湖南道县两位热心青年,听说程娅是一名福建前线军人的妹妹时,放下手头工作,不远千里无偿将她安全送回家乡。读后我…  相似文献   

9.
正在地方党报的版面上,会议报道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会议报道的千篇一律、呆板空洞影响了地方党报的可读性,使会议新闻的传播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在地方党报必须在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的新形势下,积极探索和改进会议新闻的报道,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我们主动深入研究,善于从会议中"挖"新闻,以更好地发挥地方党报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对会议报道不应一概排斥,会议仍是新闻的资源"富矿",值得从中"挖"新闻  相似文献   

10.
李鹏 《青年记者》2007,(12):12-13
和向青约了很久,但是她一直很忙,甚至不能抽出整块的时间与笔者交谈,终于在晚上9点多,在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后,还没顾上吃晚饭,向青与笔者就民生新闻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未来的走向等开始了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11.
人物档案:李仁臣,1941年生于山东烟台,196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1978年5月起进入人民日报社工作。1983年任人民日报评论部副主任,1986年3月任副总编辑。现为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我在现场》、《春天的气息》、《三连冠》等书,还出版《李仁臣摄影作品》、《李仁臣风光摄影作品》、《灵性南极》、《如诗如画》、《山水情怀》等多种摄影集。记者印象:他是一位“老总”——在人民日报副总编辑的岗位上一干就是十七年。他认为.  相似文献   

12.
尹彩安 《河北广播》2006,(5):111-112
农业和农村工作事关国计民生,新一届政府领导人对“三农”倍加重视,各级新闻媒体办好“三农”节目,适应时代要求,意义重大而深远。笔者所在的唐海县农业基础雄厚,以稻苇种植、水产养殖为主。为了更好地服务“三农”,适应节目改革的需要,我县电视台陆续推出了《科技之光》《农场天地》《专家话农事》等对农节目。那么如何把这类节目办好,使之真正成为党和政府联系农民群众的桥梁,成为农民所信赖的“良师益友”,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笔者通过多年的工作实践深刻体会到,办好农村节目,必须立足服务性,注重引导性,突出针对性,追求时效性。把握住了这四点,“三农”节目就会有广泛的受众群体,就有广阔的天地,就会充满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13.
据传,我国著名京剧演员盖叫天,当年在演《武松打虎》这场戏时,他扮演的武松演得非常精彩,场场都博得热烈掌声。一日,他在向人谈起这件事时,无意中流露出自满情绪,认为这场戏的演出成功,全在于他。这事被扮演老虎的那个配角知道了,心中很不服气。又一次演出《武松打虎》时,武松连打三次“老虎”,可“老虎”就是不“死”。至此扮演  相似文献   

14.
在汉语词典里,“找茬”是个贬义词,是故意挑毛病的意思。这里说的“找茬”,就是编辑要善于发现问题。作为一名新闻编辑,每天要接触很多稿件,这些稿件对于作者来说是成品,可对于编辑来说大多数只是半成品,而编辑需要将这些形形色色的稿件加工整理成成品甚至精品,最后呈现在受众面前。就好比一名厨师要将各类菜加工成美味佳肴,才能上桌。这就要求编辑要善于发现问题,只有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才能为观众奉上精彩的视觉大餐。那么怎样去发现问题呢?  相似文献   

15.
周思雨 《新闻窗》2012,(5):56-57
新闻采访中的现场报道是一种常态的报道行为,因此,现场报道能力已经成为每一位利用有声语言进行信息传达、完成新闻叙事行为的报道者的必备能力,其中“善于发现”的能力在越来越多的同题报道中显示出独特的重要性。笔者认为,提高这种能力是新闻从业者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6.
找到了好的新闻题材后,接下来就是考虑如何选取合适的切入点、选择典型的新闻事实去反映主题的表现方法问题,这在优稿创作中也十分重要。在新闻采编实践中,对于重大题材我们不难表现,但更多的是对那些看似平常的普通题材反倒觉得无从下手,其实,采用"以小见大"的方法有利于这类题材主题的深化和表现,也更为广大受众所喜闻乐见。  相似文献   

17.
18.
近年来新闻媒介众多的会议报道,不光读者读了倒胃口,采编人员也感到头痛。为此报纸、广播、电视为填“会海”做了不少“力戒”工作,从而扭转了表彰会、计划会、工作会会会登报,讲话稿、发言稿、总结稿稿稿报上亮相。 如何处理好会议与报道的关系呢?我的经验是:善于在“会海”中捞“珍”,因为无论什么会,都有总结经验,提出问题或制定规划、布置工作的内容,它本身就是现实的高度“浓缩”,是各种信息的储源。新闻记者或通讯员要吃透会  相似文献   

19.
通常,人们喜欢按照事物发展的正常顺序或规律说话,也就是顺向思维,按常理出牌。但有时候,一些人说话会一反常规.利用反向思维,以追求“出奇制胜”的效果,这种说话的方式,谓之“反弹琵琶”。[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正一幅新闻图片,不论拍摄的好与坏,都应该经过图片编辑进行裁剪加工。一幅好的新闻图片就像一件天然的艺术品,第一眼就能够吸引着图片编辑的眼球,这样的图片不需要精雕细琢,简单的处理一下就很完美。一些并不十分完美的新闻图片,就像是一件半成品,需要图片编辑精雕细琢,使其成为一幅完美的作品。图片编辑就像是报纸版面的美容师,能够使报纸做到锦上添花,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美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