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译小说许多堪称名著名译。文章主要以《块肉余生述》解析林纾翻译中潜藏的文化策略,认为林纾的《块肉余生述》对西洋文学的中国传统文化解读与诠释契合时代环境和读者期待视野,获得了巨大成功,甚至被认为超越了原作。  相似文献   

2.
王芳 《海外英语》2011,(15):156-157
翻译是一种语言活动,亦是一种社会文化活动,必然会受到社会文化规范的束缚,林纾的翻译也不例外。该文以林译《块肉余生述》第十章为例,探讨了译者所采用的变译方法,并探究了运用这些方法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3.
张景景 《海外英语》2012,(2):212+223
随着巴斯内特(Susan Bassnet)和勒弗菲尔(Andre Lefevere)将意识形态纳入到翻译研究的视野,意识形态与翻译的相互关系成为研究的一个热点。该文以著名翻译家林纾翻译的《块肉余生述》为例,论证了当时中国社会意识形态和诗学对林纾翻译的影响,从而证实了勒菲弗尔操控理论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4.
在20世纪上半叶,每一个喜欢狄更斯作品的中国读者首先要感谢林纾,因为就是他最早把狄更斯领到了中国。作为中国近代著名文学家和翻译家,大规模介绍酉方文学到中国的第一人,林纤之真正认识西方文学的妙处,也是在接触狄更斯之后,因而在其所有译作中,最重视的也正是狄更斯的小说。林好从19(')到19M年间共翻译了狄更斯的五部小说:《滑稽外史》、《孝女耐儿传》、《块肉余生述》、《贼gi)、《冰雪因缘》。②这几部译作大多数被公认为林纤所有翻译作品中译得比较理想的小说。中国读者止是通过他的译品,才最界认识了这位英国久负盛名…  相似文献   

5.
林纾的翻译观,即林纾翻译所遵循之宗旨。译者总是带有特殊的翻译目的和文化意识开始自己的翻译实践。透过《黑奴吁天录》的原著选择,及译者对文本删减、改写和增补,可以发现:林纾在政治上力图翻译救国,而文化上追求的是在翻译中不忘遵循中国传统纲常伦理规范。"翻译救国"和"以中化西"构成了林纾的翻译思想的核心,也造就了风格独特的"林译小说"。  相似文献   

6.
潘悦 《文教资料》2010,(32):32-33
本文以林纾翻译《黑奴吁天录》为个案,研究译者的翻译目的。译者的翻译目的在翻译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即影响着译者选择什么样的文本翻译以及采取怎样的翻译方法和策略。本文详细分析了林纾在翻译活动中的目的性。在选材过程中,林纾对原文的选择是有目的的。他选择翻译那些能表达他政治理想的作品;在翻译过程中,他也有着自己的翻译目的,并为之采取了特定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林纾和周瘦鹃作为清末与民初的两代译者,在文学的横向跨越过程中以翻译的方式参与了文学的"现代"化过程。从翻译选择和翻译过程两方面看,译本《洪罕女郎传》及《缠绵》在本土文学语境中存在纵向联系,即是对"现代性"的接驳。借由二位不同时代各自的译本可以看出清末民初的译者以怎样的方式创造或者满足本土文学系统"现代"化的需求。  相似文献   

8.
吕小莉 《文教资料》2012,(5):9-10,19
本文对林纾的译著《黑奴吁天录》从文言的使用、文化的碰撞两方面进行分析,指出林纾的翻译受到主流意识形态和诗学的影响,同时林纾的翻译也对中国文学和文学翻译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林纾是迄今为止最受争议的翻译大家之一,与此同时也是近代历史上最受欢迎的翻译家之一,造就这一局面的有当时的时代原因,也有林纾个人翻译风格的因素,而对于他的中西文学态度虽解说者众多,如张俊才就曾分析林纾对于西方文学了解比较肤浅,无法真正弄清楚中西文学的根本区别,他也没有真正的西学视野,但是在张俊才先生看来,这主要还是源于林纾已步入老年,是其难以摆脱的宿命;赵炎秋先生在《林纾叙事思想试探》中从林纾先生通过翻译小说提高了小说在中国的地位,阐述了林纾先生对于中西文学的一些看法,主要强调林纾先生虽未贬低中国古典小说,高度地评价了《红楼梦》,但也指出《红楼梦》描写的主要还是上层社会里的富庶生活,对于下层生活及社会描述甚少,这一点远不如欧美作家如狄更斯。在林纾看来,描写下层社会的家常之事较之富贵、冒险、侠盗题材而言更为艰难,因为其缺乏这些题材所具备的眩目、喜剧等吸引力;以上都是在论文中对林纾关于中西文学态度有所涉猎,但是并未进行专门分析,然对于林纾对中西文学态度之深入分析有助于深入了解林纾采用某些翻译策略的原因亦能更深入的了解林纾的文学思想。  相似文献   

10.
重点从林纾的翻译意念、翻译理论、翻译功绩、翻译评价等方面探讨林纾的翻译,认为林纾的翻译是依据翻译目的、译者修养和译者所处的时代特征,尽管译作中对原作作了大量删改,但符合当时浸染于古典文学中的中国人的审美习惯,促进了外国文学顺利地融入中国文学的传统形式,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审美经验,依然不失为优秀译作。  相似文献   

11.
高巍  白静 《海外英语》2012,(5X):1-2
生态翻译学为解读《黑奴吁天录》提供了新的视角,文章拟从生态翻译学理论中"译有所为"的角度,宏观地从主观动因和客观影响两国方面对《黑奴吁天录》进行分析和解读。说明《黑奴吁天录》的翻译,是译者林纾在生态翻译环境主客观因素下,作出的符合生态翻译学研究视角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高巍  白静 《海外英语》2012,(5):1-2,4
生态翻译学为解读《黑奴吁天录》提供了新的视角,文章拟从生态翻译学理论中"译有所为"的角度,宏观地从主观动因和客观影响两国方面对《黑奴吁天录》进行分析和解读。说明《黑奴吁天录》的翻译,是译者林纾在生态翻译环境主客观因素下,作出的符合生态翻译学研究视角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本文运用《翻译适应选择论》,以译者的适应/选择为视角,就林纾与魏易对Uncle Tom's Cabin翻译的全过程展开描述与分析,旨在说明二位译者对原语文本及翻译策略、方法的选择是其对"需要"、"能力"及"翻译生态环境"适应与选择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张锦 《培训与研究》2009,26(11):123-125
本文运用《翻译适应选择论》,以译者的适应/选择为视角,就林纾与魏易对Uncle Tom's Cabin翻译的全过程展开描述与分析,旨在说明二位译者对原语文本及翻译策略、方法的选择是其对"需要"、"能力"及"翻译生态环境"适应与选择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周志光 《培训与研究》2011,28(1):120-122
本文从译者的民族文化意识方面着手,对林纾翻译的《黑奴吁天录》进行了文本分析,从文本中发现译者在翻译的多个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强烈的民族文化意识,指出翻译过程是译者进行选择的过程,译文文本中体现了译者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现代性批判角度反思林纾的英国文学翻译在中国文学现代性发轫之处发挥的独特的跨文化选择作用。这首先表征为林纾以小说文类为参照的英国文学翻译与中国现代民族文化身份建构之间的契合;其次是跨文化选择过程中围绕林纾而形成的跨文化知识提供群体对英国乃至西方文学知识的意图性选择;第三是林纾的英国文学翻译对中国现代知识群体的影响。林纾的英国文学翻译标示了一种独特的与"五四"模式背离的中国文学现代性设计——以中国文化中大众期待的文学类型为参照,以现代大学为体制性依托,建构中西语言文化系统之间创造性转化的跨文化选择机制,促成中国古典语言文化系统的重生。  相似文献   

17.
根据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意义对等是译者首要实现的目标,能够使目地语读者获得与原语读者相似的理解和反应才是成功的翻译。文章以林纾的译本《黑奴吁天录》为例,运用奈达的"功能对等"对其进行分析,以阐述林纾《黑奴吁天录》的翻译是合理的并且是成功的,从而激发对"功能对等"理论新的思考和认识。  相似文献   

18.
正狄更斯(1812年—1870年)是中国读者熟悉的一位英国作家。早在清末民初,著名翻译家林纾(林琴南)就以文言译出了他的《大卫·考坡菲》,书名改为《块肉余生述》。今天,中国已经出版了狄更斯的全部作品的中文译本。《我们共同的朋友》是狄更斯晚年写的一部长篇小说。主人公哈蒙的父亲老哈蒙是一个垃圾回收商,在经营中积累了巨大的财富。他离世后,独子哈蒙回英国继承遗产却遭遇横祸。  相似文献   

19.
林纾翻译的儿童文学作品对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萌芽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其中增译、误译或删节的地方也备受争议。以林译《伊索寓言》为例,从目的论角度探析林纾翻译儿童文学的背景与目的,解读林纾在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支配下对《伊索寓言》的添加、阐发与改写及所造成的影响。目的论观照下的林纾的翻译方法是科学有效的,最终促成该译著在目的语文化的成功。  相似文献   

20.
翻译是在特定的历史文化环境中进行的动态的语言转换过程。影响翻译的因素很多,林纾译本《现身说法》从译者生活背景、译者主体性和读者期待等三方面探讨了林纾译文“不忠”的原因,进而指出“忠实”不应该是评价译作价值的惟一标准,能否符合当时社会的发展潮流、能否推动译语文化的发展才是我们评价译作的首要考虑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