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报纸上看到这么一件事,某小学的课堂上,老师出了一道填空题:   “雪化了变成(#).“大多数孩子都填的是“水“,只有一个孩子给出的答案是“春天“.两种答案一出,高下立判.一个是“一种很简单的物理现象(套用电影&;lt;阳光灿烂的日子&;gt;里冯小刚演的那个中学历史老师的话)“,一个却从平淡无奇的现实生活中提取出了诗意.可这位出题的老师只是肯定了大多数人的答案,对于“雪化了变成春天“这个答案却批驳了一番,她认为“雪化了之后自然会变成水,怎么会变成春天?“……  相似文献   

2.
已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我听过一堂小学低年级算术课,教者对课堂上一个偶发事件的处理,使我至今难忘。……一个女孩上黑板演算“3×7=?”孩子写出的答案是“14”。老师启发了一阵,她仍没有找到正确答案,老师订正后给她评了个劣,并且在黑板上写下“2”(按五级记分制)。谁知这孩子立即在座位上爆发性地大哭起来,弄得全班小朋友都望着她,课堂一时乱了套。老师想了想,先用眼光扫视了一下全班学生,让大家安静下来,然后缓缓地富有表情地说:“小朋友们知道她为什么哭吗?”“她算错了,心里很难过。这个‘2’字长  相似文献   

3.
老师的谜语     
上英语课的时候气氛不太活跃,年轻的女老师就出了个谜语给大家猜:“一片青草地——打一种花。”有人开始交头接耳,讨论的结果是老师自己公布了答案:“梅(没)花。”一片恍然大悟——“噢”。老师接着出谜:“又是一片青草地。打另外一种花。”有聪明人反应过来:“野梅花(也没花)!  相似文献   

4.
前段时间,我在一家文摘报上读到这样一篇文章:一位小学一年级的儿童,期中语文考试成绩不理想,小家伙垂头丧气。他父亲看到试卷上有两道看图写话题:一道是画面上的男孩正在给小树苗浇水,孩子的答案是“哥哥在种树”,结果被老师判错,订正为“哥哥在浇水”。另一道是画面上有大片成熟的麦子和两个正在捉蝴蝶的儿童,孩子的答案是“庄稼丰收了”,结果也被老师判错,并在题上订正为“小朋友捉蝴蝶”。原则上讲,根据画面显示的内容,对于刚入学的孩子来说答案都不应算错。于是父亲问孩子:“答案正确,为什么没得分呢?”孩子吞吞吐吐地说:“老师说,她…  相似文献   

5.
西渡 《语文学习》2010,(2):12-14
孩子上初二,拿回语文卷子来要我签字。有一道题是考欧阳修《醉翁亭记圹泉香而酒洌”的释义。孩子答的是:“泉水透着芳香而酒色清澈。”老师在“芳香”和“清澈”上各打了一个叉。我不解,孩子告诉说:正确答案是“泉水清澈而酒味芬芳”,并转述老师的解释,说这是文言中常用的词序颠倒法。  相似文献   

6.
明天     
老师:航航,你脑门上的包是怎么弄的?航航:是蚊子咬的。老师:什么时候咬的?航航:明天。(天津市华夏未来幼教集团供稿)专家揭秘:一般情况下,4~5岁的孩子回答“明天”的答案,可能有三种心智水平的情况。第一种可能是故意的幽默,把应回答的“昨天”或“前天”说成“明天”,含有不想回答此问题的抗逆倾向。这种“调皮”表现出孩子心智水平较高。第二种可能是时间概念发展稍有滞后。从时间概念发展看,中班孩子一般能正确辨别“昨天”、“今天”、“明天”,如果孩子不能正确回答“昨天”的话,那么他对于“昨天”和“明天”这两个概念还不清楚,因此…  相似文献   

7.
数学课上,一个学生高高地举起手,“老师,我还有一种算法,可以用‘58×3=174(元),174≈180(元)’的方法。”为了鼓励孩子的积极性,我当即对这个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这个方法虽然走了点弯路,但也求出了答案,也算一种方法吧。”这是在三年级“求近似数和四舍五入法”的课堂上,当  相似文献   

8.
怎样的孩子才是一个出色的小学生?关于这个问题,好像我以前从没认真想过,又好像这是一个人尽皆知的答案。记得那是女儿在国内一年级期末考试结束后的一次家长会,当时每个家长都像小学生那样坐在自己孩子的座位上,注视着孩子们的班主任老师。老师的手里拿着两叠成绩单,一叠是那些语文、算术期末考试都是100分的“双百分”孩子,一叠是没有获得“双百分”的孩子。老师向每一个获得“双百分”孩子的父母表示祝贺,她逐一念着孩子们的姓名,我眼巴巴地期待着,希  相似文献   

9.
第一步:出示案例这是发生在初一新生的一节数学课上的事。快下课时,老师出了一道题:“若a为自然数,说出a以后的7个连续自然数。”一个女孩举手抢答:“b,c,d,e,f,g,h。”话音刚落,便引起哄堂大笑,老师也愕然了。女孩觉察到,自己的答案出了笑话,落个满脸通红。接着,一个男孩起来补正:“a+1,a+2,a+3,a+4,a+5,a+6,a+7。”尔后,下课铃响了。事情平平常常。一个女孩答错了题,一个男孩纠正过来,全班同学都明白了正确答案。下课,大家就都散了。那么大家试着讨论:(1)这位老师在这件事上是否到此就应了结了呢?(2)女孩的答案真的错了吗?男孩的答案是惟…  相似文献   

10.
幼儿对周围的自然环境,经常会提出各种各样的疑问。对于来自孩子的各种问题,老师通常的做法是马上给予答复。这样,虽然满足了孩子一时的好奇心,使他能获得一些粗浅的知识,但由于他问你答,孩子是“得来全不费功夫”。这样的答案,孩子往往是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转瞬就忘了。因此,这种“瞬答法”不利于孩子的智力发展。我们认为,对孩子提出的问题,不妨采用“静一静、看一看、想一想”的方法,就是先不要急于告诉他答案,而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孩子静下来自己去看、去想、去得  相似文献   

11.
一堂小学语文公开课,老师问学生:“花为什么会开?”A孩子说:“她睡醒了,想看看太阳。”B孩子说:“她一伸懒腰,就把花骨朵顶开了!”C孩子说:“她想和小朋友比比,看谁穿得漂亮!”D孩子说:“她想看看,小朋友会不会把它摘走?”突然,E孩子问了一句:“老师,您说呢?”老师想了想,说:“花特别懂事,她知道小朋友都喜欢她,就仰起脸笑了!”老师的回答,让人感慨万千。要知道老师原来准备的答案是:“花开了是因为春天来了。”可听到孩子们充满灵气的回答后,老师急中生智,把答案给改了。这位老师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不惜放弃…  相似文献   

12.
生命的亮点     
有一个孩子,在学校,学习极不认真,学习成绩极差,老师认为是一个“不可教化”的孩子;在家里,经常惹父母生气,经常打架闹事,并经常在墙壁上乱涂乱画,家长认为是一个“不可救药”的孩子。就这样一个孩子,也许在人们的眼中,永远不会有什么希望。然而,有一天,学校调来了一位新的美术老师。当那个孩子又在黑板上乱涂乱画的时候,这位美术老师走进了教室,他仔细地看着孩子留在黑板上的“杰作”,意想不到的是,老师并没有批评他,而是肯定他称赞他,说:“这画画得不错,好好画,将来一定大有出息。”那孩子听了老师的话后,一种…  相似文献   

13.
近日,听了一年级的一节公开课《小猴子下山》。其中有这样一个环节,老师启发后问:“小猴子为什么要把到手的东西扔掉啊 ?”很多学生都回答不喜欢,而其中一个学生答道:“他的手 (里 )盛不了。”可能这个答案完全出乎老师的意料,老师只是善意地笑了笑,未置可否。   课听完了,但那稚嫩的“手盛不了”的童音仍在我耳边回荡。孩子的世界不同于成人的世界,在他们看来是正确的理由,我们却不能认同。老师善意的未置可否,熄灭了孩子创造性的思维火花。现在人人都在谈创新教育,创新教育离不开创造性思维。那种一个号令,一个步调,一个…  相似文献   

14.
老师出了一道题:“10除以5,得多少?”学生答:“10除以5得2。”老师还是扣了分。规定答案是:“得2。”记得我上初中时,一次因划句子成分与语文老师争执不让。最后,老师大声说:“我这是参考书上的标准答案!”是啊,从小到大,我们太习惯于寻找一个标准答案...  相似文献   

15.
有一则众所周知的问答题:“雪化后变成什么?”一个孩子写下了这样的答案:“雪化后变成春天!”就在写出这个答案的一瞬间,这个孩子在潜意识里一定是看到了缤纷的花儿、翩翩的蝶儿;一定是听到了婉转的鸟鸣、叮咚的流泉。可就是这样一个新奇美妙的答案,却被我们的老师重重地打上了一个“×”号!这个故事近年来常被人拿来作为批判语文老师扼杀学生个性、毁灭学生创造的例证,语文老师也因此背负了很多骂名,心头被封上了一层厚厚的“冰雪”。那么,面对21世纪,语文教学的春天在哪里?语文教师的路在何方?我的思考和实践是: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16.
王慧 《师道》2011,(10):33-34
美国电影《师生情》中有这样一个片段:一位白人教师到黑人社区任教小学一年级。在第一节数学课上,老师伸出五个手指问其中一名黑人孩子:“是几个手指?”小孩憋了半天才答道:“三个。”老师没有指责他说错了,而是高兴地大声赞道:“你真厉害,还差两个你就数对了。”接着,孩子终于说出了正确的答案。这个片段中白人教师的话。让我油然而生一番敬意,  相似文献   

17.
美国电影《师生情》中有这样一个片段:一位白人教师到黑人社区任教小学一年级,在第一节数学课中,老师伸出五个手指问其中一名黑人孩子:“是几个手指?”黑人孩子憋了半天才答道:“三个。”老师没有指责他说错了,而是高兴地大声赞道:“你真利害,还差两个你就数对了。”孩子终于说出了正确的答案。  相似文献   

18.
一次观摩教学,老师在课堂上提出了如下的同题:“如果你坐在正在行驶的火车里从车窗向外看,你看到外边的物体在怎样运动?”很多同学都坐过火车且观察过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因此纷纷回答问题。结果出现两种答案:一种答案是“车外边的树木等物都一个个地迅速往后运动”;第二种答案是“车外边的树木、村庄、甚至大地都在不停地转”  相似文献   

19.
江苏省教科院副院长杨九俊近日携江苏部分名校长到加拿大参观考察。在一所小学的数学课上碰到这样一个情节:一位老师在给学生讲“3+5=?”时,一个学生举手说“3+5=6”!这样一个令人尴尬的场面出现后,老师不仅没有责备这个孩子,反而对孩子大加赞赏:“很好,真不简单,你的计算已经非常接近正确的答案了!”杨院长听后不禁感言:“这位老师是一位真正懂得和实践尊重教育的老师!这个孩子将来数学即使不好,他的兴趣也会由此有较大的提高,如果学好了,那应该是这位老师的鼓励给他的一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雪融化了是什么?这是一堂语文课上老师给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一位同学站起来富有诗意地回答:“雪融化了以后是春天!”没想到老师一本正经地说:“错了。正确的答案应该是——雪化了以后是水。”雪融化了是什么?答案应来自于学生的理解,学生的体验。对农村孩子来说,雪化了以后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