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家东 《柳州师专学报》2010,25(1):75-77,81
在戏剧研究界,将大团圆与悲剧联系在一起,往往有着明确的所指——中国传统戏曲中悲剧的大团圆结局,由此也引出了关于中国传统戏曲中有没有悲剧等一系列的争论。尤其是大团圆的结局不仅是在中国传统戏曲中常见,在中国古代的叙述文学中更是比比皆是,但是大团圆结局并不是中国叙事文学的专利,在国外的文学作品中也是司空见惯。从中国古典戏曲为代表的叙事文学出发,通过将中国古典戏曲的大团圆结局与西方文学作品中的大团圆结局的对比,研究这种大团圆结局在情节结构上的特征,就能分析其中隐藏的深刻的社会悲剧性。  相似文献   

2.
大团圆结局是中国戏曲的一大显著特点,也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是中国人追求完满心理的一种体现。大团圆结局的形成,既受儒家传统思想和佛教思想影响,也是中国文人特有心态的折射。  相似文献   

3.
中国近代一些学者认为,大团圆结局不符合亚里士多德对于悲剧的定义,因此得出"中国古代无悲剧"的定论。本文通过对悲剧内涵的重新解读,结合中国古代"四大悲剧三部大团圆结局"的现象,从"尚圆"思想、中和之美、因果轮回、心理补偿、政治因素等角度,分析大团圆结局的心理学依据。得出结论:中国古代是有悲剧的,并且由于特殊的文化思维以及社会背景影响,中国古典悲剧折射出比现实更为深刻的悲剧性内涵。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典悲剧中的"大团圆"结局这一现象的出现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在不同的文本中"大团圆"结局也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在表达悲剧性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可谓是中国古典悲剧不同于西方悲剧的一大特色。但在当代,"大团圆"结局面临的困境,只有在建构自己的理论体系的基础上,有所扬弃地继承、发展,才能最终找到出路。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典戏剧大都以大团圆作为结局,即往往以美战胜丑、正义战胜邪恶终结全剧;即使结局是以主人公失败结束,也会给它构思一个虚幻的形式作为最后的补偿。这种大团圆结局与中国社会文化生态密切相关。受传统的经济模式和特定的社会结构以及儒家教化、中和尚圆思想等因素的影响,最终形成了大团圆结局。这种结局虽有一些局限,但在我国特定的历史文化环境中,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悲剧的审美效果,并为民众所喜闻乐见。  相似文献   

6.
大团圆式的结局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比较普遍的现象,这一文学现象具有深远的历史文化渊源。本文主要以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大团圆"形态为切入点,从文学作品产生的环境和经济因素、社会政治基础以及文化心理特征等三个方面来探究形成"大团圆"结局的原因,分析其背后所折射出的独特的价值意蕴。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典戏曲的大团圆结局,因其种种缺点经常遭到人们的否定和批判。《牡丹亭》的大团圆结局,是汤显祖试图协调个体与社会这一永恒矛盾,建构理想社会的努力和尝试,有着深刻的哲学内涵,不能与才子佳人式小说一概而论。  相似文献   

8.
大团圆结局是中国古典悲剧最为鲜明的民族特色之一.它没有改变中国古典悲剧的本质属性。大团圆结尾的形成是各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必然结果,从作者角度来看.戏剧家的创作指导思想、创作心理、创作环境等因素也起到了相应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葛琦 《集宁师专学报》2012,34(1):31-36,47
大团圆结局在中国古典戏剧中长盛不衰,成为其特色之一。元杂剧尤其如此。该文对元杂剧大团圆结局的成因研究作了综合分析,探讨其中的得与失,认为前期的研究侧重汉文化角度的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多元文化背景走入研究者的视野,引起学者们的注意,但其局面刚刚展开,还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10.
<正>在古代戏剧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碰到看似悲剧却有着大团圆结局的现象。那么,这类作品是悲剧还是喜剧呢?笔者认为,这类作品仍旧属于悲剧。这种现象是我国汉民族社会、历史条件独特性的反映,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这一点。中国悲剧理论到了晚清时期才在部分文论中出现。从悲剧理论引入中国以来,很多学者都开始对中国古典悲剧的大团圆结局进行研究,但是很多对它持怀  相似文献   

11.
“一夫二妻”大团圆模式在通俗文学中并不少见,《薛仁贵荣归故里》构建了“一夫二妻”式大团圆结局。作品具有反映时代特征、体现编选者文化心态与揭示观众审美倾向等特点。但是,由于封建礼教深度影响下男权意识的作祟,导致编选者无视女性意识的存在,一厢情愿地编织出“一夫二妻”大团圆模式,这不仅反映了编选者自身的局限,也透示出中国文化深层次的悲哀。  相似文献   

12.
《牡丹亭》的结局,一般都认为是大团圆结局,然而杜宝始终不认可杜、柳二人的自由婚姻,故《牡丹亭》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大团圆结局。如此安排,让《牡丹亭》中的现实世界与浪漫世界的冲突和碰撞展现在观众、读者面前,使其具有更加深刻、丰富饱满的社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文学中的叙事性作品的大团圆结局,可以梳理出广义用法、狭义用法和中间义用法。大团圆背后深藏着浓厚的文化意蕴,主要有中和为美的理想追求,温柔敦厚的批评标准,提倡道德教化、政治教化的艺术功能观。经过辩证分析发现,所有这些都具有优劣二重性。  相似文献   

14.
《在延安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之后,解放区小说创作呈现出一派新的景象,大多数作家的作品都采用了大团圆的结局方式。独特的时代背景、创作主体、民族传统心理与接受对象造成这各大团圆结局的主要原因。尽管这种大团圆主义充满理想化的色彩,起到鼓舞人民斗志的作用,但也影响了作品现实主义的深度,表现出公式化、概念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15.
元杂剧的四大悲剧是中国古典戏剧中的精品。可与莎士比亚大师的四大悲剧相媲美。剖析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底蕴、创作者和观众不同的审美心理特征,我们会发现,二者在悲剧结局的创作上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倾向:前者的悲剧结局大多“带一条大团圆的尾巴”:后者则呈现出“毁灭式”的纯悲剧结局。  相似文献   

16.
明末清初的才子佳人小说,几乎全都是以科举及弟、奉旨成婚的大团圆形式结局,显然这种结局有着巨大的魔力,可这种魔力从何而来?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话题,同时也是一个值得探寻的问题,笔者试从才子佳人小说读者的阅读心理和作者的创作心态进行探究,希望由此使人们对大团圆结局的魔力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并能够正确对待它.  相似文献   

17.
剧本的形成过程、悲剧结局与喜剧(大团圆)结局之辩;具有日常生活叙事特点的剧情及由这种叙事特点造成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18.
《琵琶记》中的牛小姐,历来被认为是一个恪守封建妇道的样板人物,在剧作中单纯为一夫二妇的大团圆结局服务,本身并没有价值可言.本文在承认牛小姐形象的浓厚封建色彩的同时,也肯定她在处理家庭问题时所采取方法的某些合理性,并着重分析牛小姐性格的发展与大团圆结局的必然性联系.  相似文献   

19.
张旭 《太原大学学报》2015,(1):68-70,76
从《心坚金石传》到《霞笺记》,同一故事在不同文体当中发生的变异体现在人物的设置和扩容、情节结构的改动、主题思想的变化上。故事结局的易悲为喜所体现的文化内涵正是中国传统戏剧对于大团圆结局的热衷。  相似文献   

20.
<正> 综观我国的古典悲剧,不难发现,除少数几部(如《汉宫秋》、《杜十娘》、《桃花扇》等)是以毁灭和死亡为结局外,大多数是以正义胜利,即皆大欢喜的大团圆为结局的。这种大团圆的结局曾受到王国维、胡适、鲁迅等名家的尖锐批评。清末戏曲理论家王国维认为,凡是希望圆满乃是“吾国人之精神”,“《红楼梦》之所以大肯于吾国人之精神,而价值亦即存乎此。”①胡适也认为:“这种‘团圆的迷信’乃是中国人思想薄弱的铁证”,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