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紫孜妮楂》是彝族经典宗教经籍,《巫师鬼女》是基诺族巫师重要的经书。同为宗教文学中人鬼相恋的叙事文本,对于人鬼恋的态度,《紫孜妮楂》中是否定的,彝族人要驱鬼、赶鬼;《巫师鬼女》中是肯定的,承认人鬼的结合。本文试从两个文本的情节结构方面分析它们的相似点和相异点,并从彝族和基诺族不同的自然环境、爱情婚姻观、宗教观等方面分析造成对人鬼恋不同取向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聊斋志异》人鬼恋行走在情与理的边缘.与狐女的自由和独立不同,女鬼与人世更近,更希望融入人世,获得人世的幸福.因此,分析《聊斋志异》人鬼恋中女鬼的形象,更能揭示蒲松龄矛盾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3.
魏晋六朝小说是中国古代小说形成的标志。此时的志怪小说,写仙写鬼者,数量尤多。本文通过比较研究魏晋六朝小说中的人神恋、人鬼恋的悲剧模式,探讨其悲剧的共同意蕴。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古典小说发展史上,唐传奇有着里程碑式的作用,它的人鬼之恋小说在六朝志怪的基础上已将着眼点从鬼神之怪转向人事之奇,通过描写人与鬼的婚恋来反映世俗爱情并为女鬼形象注入了人性的光芒.让唐传奇中的女鬼形象在中国文学史上大放异彩。人鬼恋作品的层出不穷具有超现实性和社会风尚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唐传奇中人鬼之恋题材的开发有一个从模仿六朝志怪到独立创造的过程;将志怪的荒诞审美情趣与传奇的细腻笔法相结合,突出人物形象的刻画,从而使唐代人鬼之恋小说具有了新的艺术品质;而这种小说艺术的成长,又与道教精神的影响分不开。  相似文献   

6.
<传奇>是唐代裴鉶的一部传奇类小说作品集,作品内容繁杂、篇目众多,但其中有一部分作品所占比重较大,那就是婚姻、恋爱类作品.这些篇目又可分成几类:人神恋、人鬼恋、异类恋、在神的帮助下的人人之恋.  相似文献   

7.
以《搜神记》为研究对象,主要分析人仙恋和人鬼恋故事中对现代依然具有积极意义的婚恋思想和出现这种故事题材的原因。《搜神记》中的异类婚恋故事创作在文学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唐代士子在小说创作中,所以钟情于人鬼恋题材,既基于对五姓婚、门阀婚的反抗情绪,更体现了文人传统的艳遇情结。而对女性或艳丽绝代、出身高贵或丑陋妖异、害人性命两种极端形象的塑造,则反映出男权中心社会的女性想象。  相似文献   

9.
情欲是个体的本能体现,但在以“存天理,去人欲”为基本原则的理学束缚下,两宋社会的男女不可能直接表露自身的情欲,情欲受到压抑有时会曲折隐微地表现出来.人鬼之恋便是一种绝好的方式,宋代民间故事集成大书——《夷坚志》就记录了数十则这样的故事。在阅读时,我们又注意到,由于作者为了达到劝惩和教化世人的目的,常有意识地压抑这种情欲,因而在这些故事中,人鬼之恋往往以悲剧告终。  相似文献   

10.
1936年,徐讠于在法国巴黎留学期间写下了自己的成名作《鬼恋》,风靡一时。伴随着之后的创作,他也成为20世纪40年代上海沦陷区的著名作家,但在后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却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注意。1996年,油画家陈逸飞将小说《鬼恋》改编为电影《人约黄昏》,电影在还原《鬼恋》这个故事的同时,也寄予了改编者对于家乡的怀念,展现了陈逸飞独特的电影表达方式,也将徐讠于再一次带回了大众的视野。  相似文献   

11.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借助现实未有之鬼狐来表现生活应有之内容,让现实中不可能实现的理想在虚幻的世界中得以实现,让人感觉到生存的希望,蒲氏笔下的妖鬼狐精也因此具有了更多的人的意志和理想。其中的《窦女》和《聂小倩》便通过鬼魂复仇和鬼魂报恩两个故事寄托了蒲氏对人世间的美好理想,反映了古代社会被侮辱被摧残的妇女对邪恶势力的顽强抗争和对美好生活的执著追求。  相似文献   

12.
鬼文化,是中国古典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三言"中关于女鬼的作品与其本事相比在故事人物、内容情节、叙述方式等方面有了新发展。与六朝志怪唐代小说、《聊斋志异》相比在其身份、对礼的遵守、与男主人公之间的情感等方面有自己的独特性。这对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蒲松龄在构建《聊斋志异》鬼狐仙怪世界故事时多以佛教文化思想中的"因果报应"观,用隐喻的方式表现,一定程度上体现佛教提倡"众生平等"思想及佛学的神秘观,因而使小说中鬼狐仙怪"独于详尽之外,示以平常,或花妖狐魅多具人情,和易可亲,妄为异类,而又偶见鹘突,乎知非人"。  相似文献   

14.
无名氏爱情小说的广泛传播是现当代中国文坛引人注目的文化景观,而这种景观的出现与中国特定的文化语境密切相关:首先是中国数千年以来就绵延着的传奇鬼怪的文化传统;其次是中国精致、含蓄、哀伤的情感文化传统;复次无名氏的爱情小说也是现代华人的心理需求,即永远抹不掉的农耕文化心理结构和故事型审美心理表现.  相似文献   

15.
关冰 《宜春学院学报》2007,29(3):103-107,116
《夷坚志》中人与异类的婚恋故事可分为人神(仙)恋与人妖(鬼)恋两类,这些故事既有对前代同类题材的继承,也有有宋一代的新突破。体现出城市文化与市民文化日益繁荣情况下的时人意识形态,同时又与后来话本小说中的市民婚恋意识及表达方式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16.
《搜神记》鬼话继承了上古鬼神祭祀说,因而在确信其真实性的前提下构建了一个与阳间社会相似的冥界,鬼具有人格化、人情化的特点。《搜神记》褪去鬼的神秘与恐怖,一方面传达着当时"鬼不过是人生命存在的另一种形态"这样一种对生命的关注和思考,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干宝认可鬼世界是为了更好地关注现实人生的思想认识。  相似文献   

17.
回鹘文《荀居士抄〈金刚经〉灵验记》源自汉文灵验故事,梳理这一故事的源流演变有助于考察应验故事流变历程。写经灵异故事之演变体现了民间写经、《金刚经》信仰等风气的盛行,折射了佛教普及化与世俗化的时代特征。回鹘译文反映了回汉民族以佛教文化为媒介的交流现象,记录了回鹘接受大乘经典的真实情况,对研究回鹘佛教信仰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尽管从本调查结果中只能看到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某些不足,如喜欢读科普知识、儿童小说、儿童诗、古典诗歌等的比例还低于甚或远远低于喜欢读明星趣事、魔幻小说、作文辅导、鬼故事和武侠小说等的比例,但是,如果联系一下当前小学生何以会有这样的阅读"需求"以及社会"供给"状况来看,则可以说今日之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还是存在着不小的问题.倘若想让孩子们真正地热爱上读书并多读值得一读的书,那么,我们的社会就必须在很多很多的事上先做好.  相似文献   

19.
汤亭亭在<女勇士>中用英文大量重述中国人鬼故事,其作品呈现出一个具有典型后殖民杂交性的"鬼"的意象.这一意象折射出一位华裔美国女孩在中美文化的夹缝中困惑成长的经历,弥漫着作者充满激情与自由奔放的女性主义思想,言说着华裔美国人对美国社会中严重的种族歧视与压迫的悲愤之情,但也流露出无意识的东方主义视角.  相似文献   

20.
从魏晋至明清,笔记丛书、传奇、小说中就存在大量以人鬼恋情为原型的故事。以弗洛伊德对于鬼的认识和荣格的原型理论为视角,得出人鬼恋情是人的欲望的投射,主要表达了四类感情: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对好色男人的惩戒;女性意识的觉醒;男人对女性的审美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