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思浑川与蛰失蜜——伊犁史地论札之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历史、文化、语言、地理、气候、生态等多方面考证伊犁的古地名“思浑川”与“蛰失蜜城”的音义和地望及其变化,得出前人所未发的结论:思浑川为鹿川,蛰失蜜城为素馨城。  相似文献   

2.
本刊封底需要伊犁风光照片,欢迎各族摄影工作者和摄影爱好者踊跃投稿.照片要求:反映伊犁特有自然风貌、园林建筑、风土人情和文物古迹等;黑白,横幅,尺寸以适合封底刊用为宜,略大略小无妨.但不要彩照和坚幅.来稿请直接寄、送伊犁师院学报编辑部(物理系四楼).  相似文献   

3.
自1871年沙俄侵占伊犁到光绪七年(1881)中俄《伊犁条约》签订,清政府收复了被沙俄窃据十年的伊犁。伊犁将军金顺,先是配合左宗棠、刘锦棠戡定新疆,后又积极筹办交收伊犁事宜,战绩功不可没。尤其在伊犁戡定后所实行的一系列安抚流亡、固边驻防、开展屯田等政策,使伊犁再次成为繁华的边陲重镇,对于维护清廷在西北边疆的统治起了重要作用。关于伊犁归复后,金顺如何管理、经营伊犁,目前研究涉及较少,所以本文将就其“善后措施”进行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4.
重点介绍伊犁“塔兰奇文化”的内涵、历史背景、现状及其与伊犁民俗文化旅游事业之间的关系,提出加强伊犁“塔兰奇文化”的保护工作,发挥“塔兰奇文化”在伊犁民俗文化旅游事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等建议.  相似文献   

5.
牛时著《伊犁兵要地理》是民国年间唯一出版的伊犁地方史志,也是民国新疆第一部“兵要地理”.《伊犁兵要地理》的内容涉及清末民初伊犁政治、军事、社会、经济及对俄交涉等多个方面,内有许多不为其他文献所载的重要史料.《伊犁兵要地理》在伊犁地方志著作史上的特殊地位,使其正好可补文献、档案之不足,在西北边疆史、新疆近代史及军事史、中俄关系史研究及伊犁地方志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同时,《伊犁兵要地理》也反映了作者要求增设县治、移民实边、兵制改革、加强界务、防范俄国等治边理念.  相似文献   

6.
“伊犁”地名具有丰富的内涵,从地理、历史、行政、人文环境等不同视角可作出不同的理解.我们在科研实践中,可将“伊犁”一词淡化为“伊犁地方”,不再去强调伊犁的地理四至,而是突出中心,淡化边界,使其具有更大的包容性.  相似文献   

7.
问题解答     
问:在历史上,伊犁一直在中国的领土范围内,为什么有的地图却将伊犁标在苏联境内? (辽宁辽化一中张斌) 答: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清政府设伊犁将军,驻惠远城(今霍城县南惠远)。光绪十四年(1888年)置伊犁府,治所在绥定县(今霍城县驻地绥定镇)。民国二年(1913年)裁伊犁府。此后,就不再有以伊犁为地名的居民点,但伊犁仍在我国境内,并无变更。民国时曾置伊犁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设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驻伊宁市(清宁远城)。所属伊犁地区,1979年撤销。  相似文献   

8.
伊犁师范学院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设在北疆的一所高等师范学校,坐落在中国西北边陲名城伊宁,承担着为北疆地区培养各民族师资的光荣任务.伊犁师院的前身是阿合买提江专科学校、伊犁第一师范、第二师范和伊犁师范学校.1948年成立阿合买提江专科学校,开设政治、农业、畜牧、建筑、财经和师范等专业,到新疆解放初期,在校生已达765名.随着新疆教育事业的发展,1951年新疆省人民政府决定,将专科学校的一部分专业迁往乌鲁木齐与新疆学院合并,原校址仅保留师范专业.1954年9月份设为伊犁师范学校和伊犁男子高中.随着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教育事业发展对师资的需求,1959年,在伊犁男子高中的基础上新成立了伊犁第二师范学校,原伊犁师范学校更名为伊犁第一师范学校.从1961年至1965年,两所师范学校除招收普通中师班外,还招艺术、体育、汉语等中专班,同时相继开办了哈萨克语和维吾尔语大专班.截止1965年,两校先后从北京、天津、保定、唐山、阜新等地招收了大批维、哈语专业大专生,累计达440名.1971年2月,两所师范学校合并为伊犁师范学校,设置了普通中师、音美、体育、翻译、工业基础、电教、汉语、幼师、英语、维语、语文、数学等专业.文化大革命期间,伊犁师范学校曾一度搬迁到伊宁县十月公社开门办学.1977年,全部搬回  相似文献   

9.
新疆汉语方言中原官话南疆片代表话散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先从中原官话南疆片方言语音系统中声调的差异和方言形成发展概况方面入手,排除了吐鲁番话和南疆各地方言成为其代表话的可能,而后在明确伊犁和伊犁话之所指的基础上,从伊犁的地位显豁、说汉语人口数量可观等方面进行论述,得出伊犁话堪称中原官话南疆片代表话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伊犁研究”是《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的一个特色栏目,所刊发的论文涉及新疆伊犁政治、经济、历史、民族、人物、教育、语言等各方面,内容丰富,题材多样,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地域特点,创刊廿余来,成果颇丰,对人们了解伊犁、认识伊犁起到了很大的推介作用。现在,将《伊犁师范学院学报》该栏目的论文选编成《伊犁研究》一书出版,我认为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1.
9月10日,伊犁师范学院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各族师生员工聚会一堂,庆祝建校50周年.教育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自治区教委分别发来贺电.吉林大学、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大学等10多所高校以及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犁地区兄弟院校也派人前来庆祝.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米吉提·纳斯尔、胡吉汉·哈克莫夫及自治区教委、州党委、政府、人大、政协、伊犁地委、农四师等单位领导出席了会议.伊犁师范学院的前身是三区革命时期于1948年成立的伊犁专科学校,1949年被命名为省立阿合买提江专科学校.解放后先后变更为伊犁师范学校、伊犁第一师范学校、伊犁第二师范学校.1980年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伊犁师院学院.建校50周年来,伊犁师范学院已为边疆各条战线输送了2万余名各  相似文献   

12.
正近日,新疆作家郭文涟散文集《伊犁往事》由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作者继《远逝的牧歌》《生命的随想》《岁月起落里的歌声》之后的一部集中反映伊犁风土人情的散文合集。伊犁素有塞外江南的美誉,作者以深情细腻的笔触,多角度地记述了数十年来新疆伊犁等地区的沧桑变化、风土民情、人生百态及秀美山川。书中温情  相似文献   

13.
清乾隆25年(1760),伊犁始驻军组建军府制政权,伊犁地方的财政遂正式纳入了清廷中央的国家预算管理.新疆统一后,伊犁地方空虚,当地无任何财政收入来源,由此决定了伊犁地方财政由国家补助为主的局面.同时为减轻内地的财政负担,利用屯田贸易、畜牧业等有利条件,发展伊犁地方的产业,形成了与财政需求密切相关的经济发展格局.官产经济成为伊犁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清代实行中央集权管理下的财政管理体制.地方财政的收支范围均纳入国家预算管理,并实行奏销制度.伊犁将军相当省级收支预算单位,但实际负责将军府本级和伊犁参赞大臣所属军府营及土尔扈特各部财政管理.将军府专设粮饷处管理财政.伊犁地方的  相似文献   

14.
郭基南,锡伯族著名诗人和作家。一九二三年生于新疆伊犁河畔乌孙山下(今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的一个农民家庭。七岁父母去世,只上过二年小学。一九三九年毕业于伊犁中学。一九四四年参加“三区”(伊犁、塔城、阿勒泰)革命,在伊犁专科学校、伊犁报社从事教学和编辑工作。解放后,先后担任过察布查尔中学校长、察市查尔县县长等职务。现任《新疆民族文学》主编,中国作家协会新疆分会副主席。  相似文献   

15.
伊犁得名于著名的伊犁河,伊犁地区在新疆中西部的伊犁谷地。乌孙以及后来的西突厥、察合台汗国、准葛尔汗国都曾建国于伊犁。在清代曾是新疆的首府,曾有41个民族,200多万的人口。马背上的民族哈萨克及蒙古等民族都生活在这片大草原上。新疆据说有马100多万匹,而伊犁就占了40万匹。天马已是伊犁马的代称。天马更  相似文献   

16.
在清代伊犁将军设立的150年间,历届伊犁将军43人,任此职者多为满族亲贵或蒙古重臣。入关后的满、蒙贵族,经过百余年的文化涵养,其中部分子弟汉文诗歌的创作水平,不亚于汉族文人。文章中所谓伊犁将军是指诗人在西域的最高官衔,其所作西域诗不一定都作在伊犁将军任上,为了论述方便,将其统称为伊犁将军诗作。现搜集到有诗存世者只有阿桂、奎林、晋昌、萨迎阿、锡纶、志锐等六人,文章将依次论述。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伊犁历史在新疆史乃至中国史、丝绸之路文化、中西文化交流史中的地位;伊犁资料由少到繁、由窄域至广域的形成过程;伊犁重要资料钩沉;伊犁资料未涉领域;伊犁研究之始,前期著述及论文介绍;伊犁研究的深入,诸多研究论著的陆续推出以及贡献突出的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18.
伊犁这方水土和文化滋养了王蒙,充实了王蒙,也塑造了王蒙,给了他全新的人生经验,也使他的创作获得了一种新的境界和特别诱人的奇瑰光彩;反过来,王蒙又用他的创作表现了伊犁文化的无穷魅力和诸多特征,即用最鲜活、真切的形象表现了伊犁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用审美的方式抒写伊犁文化的持久魅力和流动不居,王蒙小说已成为一个时代伊犁文化全方位的写真,从而丰富、提升了伊犁文化,使人们以至世界更向往伊犁、了解伊犁、热爱伊犁。  相似文献   

19.
清代在新疆设置管辖天山南北的总统伊犁等处将军(简称伊犁将军),在统治新疆150年间实行了屯垦戍边的基本方略。文章通过国内关于清政府和清代伊犁将军屯垦戍边方略对新疆生态民生建设的研究综述,用哲学原理和方法论分析新疆生态民生建设的研究综述;在屯垦戍边、屯垦实边期间对新疆民生建设、生态建设的影响;对国内关于清政府和清代伊犁将军屯垦戍边方略对当代新疆生态民生科学实践的借鉴意义等方面的研究状况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20.
伊犁外侨(主要是俄侨、苏侨)问题,从清季民初至20世纪中叶近百年的漫长历史时期里,一直是严重干扰新疆伊犁社会政治稳定的一个关键性因素。沙俄以及苏联政府利用其地缘历史文化强势,通过苏(俄)驻伊犁领事馆,长期蓄意在伊犁中国各族人民中推行渗透性民族分裂政策,大量秘密地发展中国各族公民为“侨民”,形成一股数量巨大并具有特殊势力的居民群体,为其地缘政治利益服务。他们无视中国主权,恃强坐大,兴风作浪,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无孔不入,极尽鸠占鹊巢之能事。我国政府为解决伊犁苏侨问题,根据中苏两国关系发展变化情况,分别采取“友好协商,集体遣返”、“个人申请,集体遣返”、“严格清查,结束遣返”等措施,正确稳妥地解决了伊犁外侨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