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康德认为时空表象是先验感性的纯粹形式,他对时空表象直观性质的论证可以分为惟一性和无限性两个论证,从反面证明了时空表象为什么不是概念,从正面证明了时空表象为什么是直观。由于康德文本当中所存在的字面矛盾,导致康德的论证在当代遭受着国内外学者的众多批评,与此同时权威的康德研究者也为康德的论证进行了辩解和回护。结合前批判时期的文本以及康德与友人的书信,同时注意到康德哲学中对先验语言和经验语言的区分,重新审视康德的论证,对国内外的质疑做出了回应并且指出国内外学者所做出的解读乃至辩护虽然非常有力但依然存在问题。认为康德的时空表象的直观性质在康德哲学内部是可以得到澄清的,也是逻辑自洽的。  相似文献   

2.
邓南海 《科技广场》2007,(6):246-249
自然目的论是康德用来打通其批判哲学的体系、实现由自然向自由过渡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康德看来,通过目的论原则的运用就可以把整个自然与人类历史看作是一个以人的道德(自由本体)为终极目的的系统并由此实现从自然到自由的过渡。由于自然目的论在康德那里并不是关于自然的客观知识,而只是像人这样的有限的理性存在者对自然所应该具有的一种主观看法和态度,因此并不能真正实现由自然向自由的过渡。  相似文献   

3.
康德的"先验逻辑"可谓是逻辑史上的"哥白尼式革命",在康德批判哲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康德对传统逻辑的批判以及在这种对传统逻辑的批判下对先验逻辑的提出和说明,以及先验逻辑的基本出发点——"范畴"与"直观"的分析,以期望达到对康德先验逻辑的正确、充分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康德的批判哲学体系大厦的完成,以于1790年问世的《判断力批判》为标志,其时康德已66岁。在康德人生最后的阶段中,他的研究方向转到了“人”的问题本身,即人的历史、人的归宿,此即康德的历史哲学。在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所收录的八篇论文中,康德从阐明历史本身入手,逐渐过渡到建构理想的社会形态,最后以建立一个永久和平的人类社会为终结。这一论述体系较之之前已成文的三大批判而言略显粗糙,但仍可自圆其说。康德历史哲学中对历史的阐明,是带有鲜明目的论色彩的立论,是康德历史哲学的基础,集中论述在《世界公民观点之下的普遍历史观念》一文中。  相似文献   

5.
康德的批判哲学体系大厦的完成,以于1790年问世的《判断力批判》为标志,其时康德已66岁。在康德人生最后的阶段中,他的研究方向转到了"人"的问题本身,即人的历史、人的归宿,此即康德的历史哲学。在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所收录的八篇论文中,康德从阐明历史本身入手,逐渐过渡到建构理想的社会形态,最后以建立一个永久和平的人类社会为终结。这一论述体系较之之前已成文的三大批判而言略显粗糙,但仍可自圆其说。康德历史哲学中对历史的阐明,是带有鲜明目的论色彩的立论,是康德历史哲学的基础,集中论述在《世界公民观点之下的普遍历史观念》一文中。  相似文献   

6.
海美 《百科知识》2023,(27):9-10
<正>哲学的深刻性和持久性,只有经过漫长历史的考验和时代的磨难,才能逐步显现出来。康德哲学中的自由思想理论一直都是学术界的研究热点,这是因为从自由问题着手研究,能够有效地贯穿康德整个批判体系。自由这种特殊的活动也淋漓尽致地反映了人的灵肉二重属性,彰显出先验与经验、在场与缺席、自由与必然之间的张力关系。康德的自由对不同时代的人具有深远的意义,这是康德留给世界弥足珍贵的一份财富。康德的自由观涉及逻辑学、伦理学、美学、哲学等多个领域,邓晓芒把康德的自由观分为三个层次:自由意识、先验自由及实践自由。他从理性的角度研究了先验自由的必要性、实践自由的现实性和审美自由的自然目的,建构了康德哲学体系中的自由。一、先验自由自然科学领域的辉煌成就,被认为是引领“理性万能”的幻觉,通过理性理解把握整个世界。但康德在形而上学的困境中审视了人的极限,开始了理性的自我批判。康德与教条主义者最大的区别在于他清楚地看到了人的局限性,而理性不存在自然与自由的对立。究其原因,是对立双方混淆了现象与事物本身,利用仅适用于经验现象学的先验知识原理把握先验事物本身,并将一切归结为遵循自然因果律的机械决定论。一切都是...  相似文献   

7.
上下四方曰宇,古往今来曰宙,宇宙就是空间与时间。无疑,宇宙是无限的,东汉张衡在《灵宪》中强调“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明确指出空间和时间都是无限的。然而近现代有人拿时间和空间做文章,建立“相对论”和“宇宙大爆炸学说”,可他们连“空间”与“时间”的概念都尚未搞清楚。时空概念的含混不清,不利于人类进步和科学技术发展。一、时空概念(1)相对的空间、时间与绝对的空间、时间(宇宙)空间最初从物体的体积延伸而来,体积有大小之分,哪个物体比哪个物体大,也就是说体积是有限的相对的。随着认识的深入,人们发现物体的体积不是一成不变…  相似文献   

8.
《内江科技》2015,(7):129-130
康德的自由理论虽然涉及不同的自由主体,但他真正关心的还是"理性的自由"。为此需要对康德的自由主体进行辨析。在由众多的自由主体而产生的众多的自由概念中,"先验自由"是核心。对自由主体的区分以及从因果关系的角度讨论自由问题,是康德自由理论的两个前提。康德的自由观划分为"先验的自由"、"实践的自由"和"自由感"三个层次。  相似文献   

9.
康德的第三类比的交互作用原理表明,现象实体是在时空中拓扑结构化的。而当它们成为离散的量时,现象实体之间就满足拓扑学的某些可分离性公理,从而成为现象上可空间定域的对象。所有这些对于理解康德如何回答休谟的问题具有根本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极限法的大致思想,就是化无限为有限,变有限为少量。极限概念是由某些实际问题的精确解答而产生出来的,由于极限法揭示了变量与常量、无限与有限的对立统一关系,所以借助极限法,人们可以从有限认识无限,从不变认识变,从直线形认识曲线形,从量变认识质变,故极限法有着广泛的应用。本文结合具体实例,谈一谈极限思想在解题中的几点应用。  相似文献   

11.
林继军 《科教文汇》2009,(21):110-111
极限法的大致思想,就是化无限为有限,变有限为少量。极限概念是由某些实际问题的精确解答而产生出来的,由于极限法揭示了变量与常量、无限与有限的对立统一关系,所以借助极限法,人们可以从有限认识无限,从不变认识变,从直线形认识曲线形,从量变认识质变,故极限法有着广泛的应用。本文结合具体实例,谈一谈极限思想在解题中的几点应用。  相似文献   

12.
张学军 《科教文汇》2007,(9S):200-200
人的认识是由一系列的判断组成,并由因果联结导致逻辑联系。但是,认识是凭借什么而产生的呢?在德意志古典哲学中,一切出发点来源于“先天综合判断”,意即:这种判断即有分析判断的必然性,又有综合判断的溶合性。康德认为,人是凭借这种判断为框架,再加上时间和空间的“先验统觉”,同时,经验材料被给予我们,一切科学知识才能成为可能。那么,这些经验材料是如何给予我们的呢?康德认为,那是凭借“经验的直观”,而人只能有经验的直观,意即:凡作为现象给予我们的,都只能是直观的。但是,康德说,还有一种“理性的直观”。而这种能力或许上帝才有,人是没有的。作为西方古典大师,在他考察人的诸能力时,是十分全面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康德开创了德国古典哲学,而黑格尔则运用传统理性主义对其哲学观点进行了批判,这也是德国哲学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转折.康德哲学思想影响和改变着黑格尔哲学,并使黑格尔在对康德哲学进行批判的过程中也不断继承与超越其哲学理念,对促进现代西方哲学的转折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康德哲学的实质就是一种形而上学体系.康德试图利用自身的哲学理论去调解各种具有矛盾的哲学,如唯理主义和经验主义、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唯名论和唯实论以及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等,这也表明康德哲学就是一个混合的理论体系.后代西方学者也不断从康德哲学中找到自身研究所需要的东西,发现其都与康德哲学非常相似,但两者之间又会有明显的矛盾.这也导致很多哲学家不断对康德哲学进行批判,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黑格尔,其在批判康德哲学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德国古典哲学,并完成了形而上学体系,为现代西方哲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契机.  相似文献   

14.
康德把时间和空间看作是直观形式,而且时间只是内直观的形式,空间只是外直观的形式。康德的这种时空观导致一些实质性的错误,其中之一是,他断言欧氏几何学和牛顿力学都是具有普遍必然性的先验综合知识。文章将“时间”和“空间”从感性层面提升到知性层面,将它们加入先验范畴的行列,并且对“时间”“空间”的内涵和康德的整个先验范畴体系作了调整和改进。  相似文献   

15.
康德对两个世界的划分,在后来的哲学家中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有很多哲学家都对康德在现象之外设定一个"物自体"的世界十分痛恨.和这些反对声相比,叔本华是非常宽容的了,他对康德两个世界的划分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叔本华曾表达过这样的意思:康德最大的贡献就是区分了现象世界和物自体世界.我们在读他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中,都会看到很多与康德类似的关于两个世界的设定,只是在康德两个世界划分的基础上,叔本华作了一些改进和变动,以完善康德的两个世界划分的理论的不足.本文就这一问题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6.
"纯粹美"在《判断力批判》中占有较大篇幅,是康德美学理论的基础,对"纯粹美"的分析显示,"纯粹美"通过"反思性的判断力"得到,它无关利害、无关概念而又具有普遍性,其心理形成机制是"诸认识能力的自由游戏",并呈现出"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特点,与"自由"概念密切相关;"自由"是康德哲学、美学的重要概念,贯穿始终,其内涵具有多义性和复杂性,"自由"大致可划分为"先验的自由"、"实践的自由"和"自由感"三个层次,通过对这三个层次的细致分析,发现"自由感"在"纯粹美"领域中占据决定地位,是"纯粹美"形成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纯粹美"在<判断力批判>中占有较大篇幅,是康德美学理论的基础,时"纯粹美"的分析显示,"纯粹美"通过"反思性的判断力"得到,它无关利害、无关概念而又具有普遍性,其心理形成机制是"诸认识能力的自由游戏",并呈现出"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特点,与"自由"概念密切相关;"自由"是康德哲学、美学的重要概念,贯穿始终,其内涵具有多义性和复杂性,"自由"大致可划分为"先验的自由"、"实践的自由"和"自由感"三个层次,通过对这三个层次的细致分析,发现"自由感"在"纯粹美"领域中占据决定地位.是"纯粹美"形成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传统观点把休谟对康德的提示定位为“因果公理的处理”是不正确,因为这种定位与康德直接读到《人性论》这一史实不符,而且也无法解释康德从教条主义的迷梦中醒来的真正原因。正是《人性论》第1卷第四章中的心理原子主义和同一性理论所造成的怀疑结论使康德认识休谟的经验论和莱布尼茨哲学的相似理论基础和后果,从而最终使康德清醒过来。  相似文献   

19.
从1768年到1787年,康德发动了一场空间观的"哥白尼革命",将空间构想为认识主体的先天直观形式。革命的进程可分为三个阶段:(1)对莱布尼茨空间观的反叛;(2)转向空间的观念性;(3)表述空间的先验观念性、经验实在性以及两者的奠基关系。在这场革命中,康德先后反驳了牛顿、莱布尼茨、笛卡尔与贝克莱的空间观,并用空间与人类心灵的关系来替代空间与各种神圣存在的关系。将几何学表述为先天综合知识的努力引导和支配着这场空间观变革。通过对传统空间观的继承与变革,康德为几何学和牛顿物理学赋予了一个新的非神学的空间框架。  相似文献   

20.
胡杰  杨璐 《科教文汇》2010,(19):183-183,206
康德哲学理论体系的确立有着划时代的意义,"人为自然界立法"是康德在其1781年发表的《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提出的,康德十分反对将人当成工具,他认为"人是目的",人的一切活动最终都是为了人自身的完善和完成,并且把人在自然界和社会领域中占主体性地位的这一思想进行了广泛的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