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我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一脉相承的民生观,这是我党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集中体现。由于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的民生问题存在差别,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形成的民生观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探究中国共产党民生观的历史演进轨迹,分析其内涵,把握其特色,对深刻理解党的宗旨,解决当代日益凸现的民生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吕婧珉 《文教资料》2011,(4):105-106
民生问题是我党执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我党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第一位就是为民生服务,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服务。所以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发展民生,既是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的着力点,又是奉行党的执政理念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历来十分重视民生,为民谋利,民生观的思想贯穿中国共产党的始终,过去重视,今天重视,将来民生仍是中国共产党执政首要关心和解决的问题。以民为本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丰富内涵,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民生观,将民生、民本思想提高到了战略高度。解决民生问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在胡锦涛总书记的带领下,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建设不断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就是不断重视民生、改善民生的过程.本文对改革开放以来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以及中国共产党依据具体要求而提出的改善民生的诸多思想观点与具体政策等问题做初步的探讨和分析,以求全面认识和正确评价中国共产党的民生思想,正确认识民生问题的解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的生态文明,是马克思主义文明观在中国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这一成果是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中央领导集体对人类文明发展做出的重要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6.
论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怎样保障和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的问题,逐渐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观。不断地探索和回答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怎样保障和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是我党推进民生理论创新和民生实践发展的基本经验,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发展和和谐社会的建构有着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秉承真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信仰和深厚的民生情怀,中国共产党人天然地肩负起了为民请命的伟大历史使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和广大基层人民群众的密切交往中,这一情怀得到了进一步的现实深化。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集中体现在"四个一"的大政方针决策之中,表现出坚定的内生性、主动性和持续性的特点。当然,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中国共产党人的当代民生实践也面临着诸如腐败问题、两极分化问题、西方和平演变问题等新旧情况的复杂挑战,这需要中国共产党人同全国人民一道以更大的智慧和勇气予以克服和战胜。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是在吸收中国传统文化、近代资产阶级民本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民本思想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我党历代领导人始终坚持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在近一个世纪时间里,不断充实着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丰富内涵,从而推动着中国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不断繁荣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理念的高度体现。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生问题,紧紧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大力推进实践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政策举措,使我国民生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深入研究党的十六大以来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实践创新,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给古老的“民生”思想赋予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内容,它既包括了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观,又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民生”的观点,既是邓小平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又是邓小平理论的一大特点和优点。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给古老的"民生"思想赋予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内容,它既包括了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观,又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民生"的观点,既是邓小平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又是邓小平理论的一大特点和优点。  相似文献   

12.
民生问题历来是政府部门高度重视的大事,民生建设效果直接体现一个执政党执政能力的强弱。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背景下,民生建设对加速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改善和保障民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抓好民生建设对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3.
试论中国共产党的民生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共产党是全国各族人民民生的忠实维护者和代表者,从她诞生直到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以来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都证明了这一点.《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工作报告》将民生置于科学发展观之下,寓于和谐社会之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把握民生脉动的追求及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公正观是一种以现实的人及其实践为出发点、以使现存世界革命化为生成点、以建构自由人联合体为归宿点的社会价值观,其着眼于人的生存和生计,要求不断改善人的生产生活状况、增进人的利益需求和生活幸福,从而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以此观照,"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是贯穿中国共产党人90年奋斗历程的一个核心理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深化体制改革,切实解决各种具体的民生问题.  相似文献   

15.
论中国共产党民生建设的着力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生建设是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集中体现,民生建设的过程就是反贫困斗争的过程。在民生建设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着力于解放民生;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着力于发展民生;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着力于提升民生;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着力于构建和谐民生。中国共产党人的民生建设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代表广大劳动人民利益,无数共产党人为之前赴后继,牺牲奋斗;新中国成立 30年,为将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取得了巨大成绩;改革开放 30 多年,解决了 13 亿人口吃饭问题,大力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筑起了民生问题的“安全网”。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共产党对民生建设的最好诠释,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  相似文献   

17.
十六大以来,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显著,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等一系列新的理论观点的提出,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18.
民生建设是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民生建设之路是一个在继承与发展中彰显实效的过程。在民生建设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着力于解放民生;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着力于发展民生: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着力于提升民生;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着力于改善民生。  相似文献   

19.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之所以能够始终坚持民生幸福的理念,就在于中国共产党从诞生起就蕴含了民生幸福的基因。人民幸福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思想的应有之义,民生关怀则始终蕴含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近现代革命先行者思想之中,作为扎根于中华民族之中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民生幸福必然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担当。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的民生自觉,深植中华传统民生思想之中,受到了孙中山民生主义的影响,并在马克思主义民生观指导下形成。党的民生自觉为民族解放赢得动力,为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奠定物质基础,为人民富裕提供保障,为实现中国梦保驾护航。民生自觉在历史与现实中形成共识:重视民生是共产党性质的最好体现,"三农"问题是民生工作一以贯之的重中之重,民生理论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