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18世纪意大利思想家维柯创立历史哲学,提出人类事务是人类自己创造的基本观点。以此阐述人文教育的思想前提是认识你自己,人文教育的主旨是培养具有创造性智慧的人,强调学校人文教育必须关注公共理性,使之成为人类事务的创造者。  相似文献   

2.
刘勰的<文心雕龙>集中地体现了我国古代的人文意识.他认为人是"有心之器",是"天地之心";人文是人类仰观、俯察、内省,参悟宇宙之道而进行心灵创造的结晶.这启示我们,大学教育应该有大人文观,用心为文,以文育心,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武装自己,教育学生,培育人格健全、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相似文献   

3.
陶行知先生说:“人类社会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作为现代教育者,我们应选择好“创造之地”,把握好“创造之时”来造就“创造之人”。《品德与社会》教学要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陶冶情感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相似文献   

4.
“人文”一词在中国古已有之。《易经》上讲 :“文明以止 ,人文也。观乎天文 ,以察时变 ;观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人文”用今天的话来讲 ,就是精神文明。《辞海》解释说 ,“人文”今指人类社会各种文化现象。那么 ,“人文教育”即人文学科的教育。它是指以传授人文知识为主 ,以发展学生对社会关系、人际关系、物我关系的认识和处理能力 ,影响学生形成一定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审美观等为目的的教育。人文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对人类社会、自然社会普遍的关怀之情和慈爱之心 ,有利于人生得到丰富、和谐、完美的发展。一、简单回顾在西方…  相似文献   

5.
赵曦 《四川教育》2003,(1):36-36
新课程引进“人文性”、“人文内涵”这一概念,既是一面具有深远意义的时代感极强的导引之旗,也是一个具体可感的评价尺子。人文说到底是指人类的文化活动、劳作,创造的感性显现与理性润染。教师在一方黑板前的正音,学生在三尺课桌上的描红,其形神风韵,都是人文理念的导引,人文素养品级的显现。但是与建筑的文化广场,市井的品茶文化,考古的断代文化不同,教育的文化品位与人文素养,核心是人类精神文化中的精英文化。新课程精神指导下编写的新教材,无论是语文、数学、地理或是物理、化学、音乐、美术等等,注意了人类的精英文化。…  相似文献   

6.
教育即培养人的活动,其本质在于促进人的社会化。教育在传递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文明的过程中,促进了人的发展。教育学即育人之学,培养人是教育学的立足点,人的问题就是教育学的核心问题,教育学理当关注的是“人——文世界”。在此意义上,教育的本质决定了教育学的学科属性,教育学是真正的人文之学。  相似文献   

7.
从教育发展史看,“创新教育”是个老话题。1923年日本教育家稻毛诅风就出版了《创造教育论》;陶行知40年代提出“创造教育”口号,并把1943年定为“创造年”;美国也是在40年代开始创造教育的。为什么“创新教育”或曰“创造教育”在今天如此被人看重呢?时势使之然也。创造是人类的本能,是区别于其它生命的本质特征。地球上有许多早于人类的生命,由于缺乏创新(只有缓慢的个性进化),基本维持几十万年甚至几百万年前的样子。可见,人与动物区别除了直立行走、使用语言和工具外,更在于创造。人类是在创造中发展进化的。但…  相似文献   

8.
人文教育的目标就是“教人做人”,它培育学生对人类、对民族命运的关注和责任意识,培育学生高尚人格和健康心理素质。当代教育思潮强调“以人为本”、力求在教育活动中做到“科学”“、人文”与个性化“创造”的和谐统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把我们带到了一个信息空前丰富的教育信息化时代,同时也是一个充满人文忧患的时代。科技发展代替不了人文教育,崇高的人文价值,不应随着技术的发展而受到损害。在加强科学教育的同时,还要加强人文教育,二者缺一不可。因此,在信息技术时代,作为教育者,我们更需要对深层的人文价值问题给予足够…  相似文献   

9.
高科技的今天 ,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令人惊叹。然而 ,当人类无理智行为给地球带来生态环境的灾难性后果时 ,当艾滋病、二恶英的黑色幽灵悄然袭来时 ,当高科技电脑网络被利用为电子洗钱、诈骗、传播淫秽的罪恶手段时 ,我们不能不深感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之间的不平衡。无情的事实在提醒我们 :人类正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社会危机和精神文化危机。哈佛大学校长陆廷曾说 :“教育从根本上说是一个人文过程 ,是有关价值的事情 ,而不仅仅是信息或知识。”严峻的形势向人文教育提出了挑战 :如何以现代化的人文教育理念提高人的基本素质 ?如何使人文教育真…  相似文献   

10.
人文教育的目标就是“教人做人”,它培育学生对人类、对民族命运的关注和责任意识,培育学生高尚人格和健康心理素质。当代教育思潮强调“以人为本”、力求在教育活动中做到“科学”、“人文”与个性化“创造”的和谐统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把我们带到了一个信息空前丰富的教育信息化时代,同时也是一个充满人文忧患的时代。科技发展代替不了人文教育,崇高的人文价值,不应随着技术的发展而受到损害。在加强科学教育的同时,还要加强人文教育,二者缺一不可。因此,在信息技术时代,作为教育者,我们更需要对深层的人文价值问题给予足够的关注。  相似文献   

11.
艺术家创造美的形象,以之美化人的心灵,使之向善,此之谓美育。审美教育,亦称美育,是人类全面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人类实现自我发展需要的一个重要途径。《纲要》中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的特点,使它具备了实施美育的条件。《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思想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审美教育是语文课的重要内容。本文现…  相似文献   

12.
一、人文素质的涵义“人文”一词在中国,最早见于古籍《易经》,其中说到“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文”,就是人类创造的文化,它是人类实践能力、方式  相似文献   

13.
论思想品德课中的创新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行知先生说:“人类社会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那么,现代教育如何发掘每一个孩子蕴藏着的无限的潜在创造力,而使他们成为创造之人呢?作为教师应注意选择好每一个“创造之地”,把握好每一个“创造之时”来造就一个“创造之人”。思品课是实施小学德育的主渠道,在德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因此,努力改革思品教学,实施创造教育是大势之趋,刻不容缓。于是我在重视继承思品课传统的同时,注意了创造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区别,进行了在思品课中实施创造教育的教改实验的探索。  相似文献   

14.
人文素质是人才基础的基础。如果说专业教育、科学技术提供了人的生存技能,教会人“做事”,那么人文教育则塑造的是人的精神和灵魂,教的是“做人”。虽然专业知识、科学技术以其工具性和强大的生产伟力,改造着世界,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为人类带来福祉,给人们提供了众多的方便与享受。但是我们教出的学生尚若只会“做事”而不会“做人”,那也未必能把事做好。  相似文献   

15.
为实现新课程标准,必须把握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对语文课程人文内涵的认识具有教育的实际操作价值。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人文内涵有显性与隐性两种形态。小语教材人文内涵的特质主要有“人的自我意识”、“人与人”、“人与自然”三大类;具体则可分为“献身人类与科学事业,实现自我价值”、“表现爱国爱乡情感”、“讴歌人类智慧”、“关爱之心”、“表现正直、宽容、幽默……良好个性品质”、“对生态环境的关心爱护”等几方面。  相似文献   

16.
人文教育不是一种具体的教育形式,而是一种教育价值取向。人文教:育的实质是使人全面占有自己的本质,最终使人成之为“人”。因此,原始社会的人文教育以提高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能力为旨归,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教育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使人摆脱宗教神学的束缚为鹄的。而当代人文教育则以重建“精神自我”为现实起点,以加强科学教育为应有之义,以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终极追求。  相似文献   

17.
人文教育是关于“做人”的教育 ,是解决“价值观”的教育 ,是追求“善”的教育 ;而科学教育是关于“做事”的教育 ,是解决“方法论”的教育 ,是追求“真”的教育。人文和科学的关系犹如一个硬币的两面 ,是不能也不应将二者加以分离的。它们的相互协同和相互支撑不仅对人类社会 ,而且对人自身的协调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社会来说 ,人类的目标就是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 ,尽管三者的内涵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所不同。而实现对真、善、美的追求 ,只有靠科学和人文。科学使人类把握了自然规律并以此实现了目的的对象化 ;人文则使得人类…  相似文献   

18.
人文教育应以师德建设为先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类社会的教育,从大的方面说,可归结为两大类:“知识(既包括理工科也包括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和“人文(人文精神、人文素质)教育”,也可以说是“知识(技能)传授”和“精神(人格)培养”。知识教育的宗旨是使学生“学会做事”,人文教育的宗旨是使学生“学会做人”。然而相当一个时期内,我们却把“学会做事”的知识教育几乎等同为大学教育的全部内容,或多或少忽略或轻视了“学会做人”的人文教育。实际上,学生在大学里不仅要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更重要的是要从老师的教诲中、在校园的陶冶中,培养影响其一生的思想情操和为人处世之道。大学也只…  相似文献   

19.
人文素质是人才基础的基础。如果说专业教育、科学技术提供了人的生存技能,教会人“做事”,那么人文教育则塑造的是人的精神和灵魂,教的是“做人”。虽然专业知识、科学技术以其工具性和强大的生产伟力,改造着世界,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为人类带来福祉,给人们提供了众多的方便与享受。但是我们教出的学生尚若只会“做事”而不会“做人”,那也未必能把事做好。人文教育通过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感情熏陶来塑造学生的品质、人格,使学生具有理性的价值观念,从而以美好的情操和高度的责任感去完成历史赋予的使命。所以专业教育、科学技术的健康走…  相似文献   

20.
人文社科教育之对策徐智德,朱俊峰高校提高人文精神,改善人文社科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从多方面系统地研究。1.高等学校呼唤人文精神,外部要从净化社会文化环境着手。人文精神的“人”原是对“神”而言,指人类这个范畴。加上孔方兄的导演,“二房佳酿”、“泡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