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张君劢的合作化思想贯穿于他全部的现代化构想,是实现他经济现代化“国家社会主义”、政治现代化“修正的民主政治”、化现代化新儒学的必经道路,也体现了他对中国农村现代化的关怀。他的合作主义有地域移植的化默契,是化选择理念与化实用主义的产物。  相似文献   

2.
张君劢的《立国之道》是一部回应时代变局和中国问题的反思之作。它结合世界和中国现代化进程,以"自由"与"权力"之平衡立论,对民族主义与阶级政治、民主政治与威权政治、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等重大问题作出了全面回应,提出了一个超越左右翼的现代中国的建国方案,堪称一部大时代的大思想著作。  相似文献   

3.
张君劢通过分析古代朋党与近代政党的区别,确立了近代政党观:认为政党是"影响国家政治的团体",是实现民主政治的第一步;反对一党专政,认为两党制比多党制"稳定得多".他的政党思想既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和民主性因素,又包含着严重的局限与不足.  相似文献   

4.
中国民主进程的艰难和儒家文化的现实遭遇,共同催生了张君劢的儒家哲学复兴论。他深入剖析了儒家哲学的特点与价值,并从西学之弊、历史依据、现实需要、民族气节四个方面周详地论证了儒家哲学现代复兴的可能。其学术价值在于,重构具有现代气息的儒家哲学。  相似文献   

5.
张君劢是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其教育思想极其丰富、深邃。他注重民族意识的培养,以德智兼修为教育宗旨,以中西融合为教育方针,并身体力行重建儒家书院,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本文拟对张君劢的教育思想进行深入研究,以期厘清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救亡图存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6.
7.
张东荪和张君劢在少年时代接受了严格的儒学教育。及至青年时代,他们又几乎同时留学日本,在那里他们较为系统地研习了西方自由主义思想。中国国情与自由主义故乡的迥异、儒学与自由主义的严重对立,使得张东荪和张君劢不得不在儒学店堂内探索舶来品与旧学的关系,希图由此构建中国式的自由主义。  相似文献   

8.
1946年7月3日,蒋介石政权违反政协决议,单方面决定于11月12日召开国民大会,对此,成立于1946年8月中旬的中国民主社会党开始时和民盟站在一起公开表示反对,但到伪国大召开前夕,民社党又一改初衷,宣布有条件地参加,民社党之所以最终决定有条件参加由国民党一手包办的伪国大是由民社党的政治主张,民社党人对国民党政权仍存有幻想及缺乏政治斗争经验,张君劢个人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张君劢以其独特的哲学基础提出了自己的宪政观,并终其一生坚守宪政的核心价值,致力于民主宪政的追求,活跃在现实的政治舞台上。然而,传统和现代的断裂,东方和西方的冲突,寻求富强和宪政价值的背离,民主政治和民族危机的天然紧张关系等等,注定中国的民主宪政之路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张君劢艰难抉择于理想和现实之间,沿着学术和政治双向路径,接续古今,融通中外,折中调和,呈现出移植-修正-回归的思想演变轨迹,具有明显的时代性,成功抑或失败,都为近代百年宪政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10.
1946至1949年中国的自由主义者主要有三种类型:民间议政型、组党参政型、政府谋谏型,分别以储安平、张君劢、胡适为代表。在这三年中,储安平以《观察》作为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公共论坛议论时政,并且自己经历着由中共的批评者到接受共产党的思想转变;张君劢活跃于制宪事业中,参加蒋介石的制宪国大和政府改组,但发现国民党的宪政貌似神非;胡适则在政治上走向保守,站在国民党的立场为政府说话。战争的结局,最终决定了现代中国自由主义的命运。  相似文献   

11.
裂变中的抉择:--对1946-1949年中国自由主义者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46至1949年中国的自由主义者主要有三种类型民间议政型、组党参政型、政府谋谏型,分别以储安平、张君劢、胡适为代表.在这三年中,储安平以<观察>作为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公共论坛议论时政,并且自己经历着由中共的批评者到接受共产党的思想转变;张君劢活跃于制宪事业中,参加蒋介石的制宪国大和政府改组,但发现国民党的宪政貌似神非;胡适则在政治上走向保守,站在国民党的立场为政府说话.战争的结局,最终决定了现代中国自由主义的命运.  相似文献   

12.
1946至1949年中国的自由主义者主要有三种类型:民间议政型、组党参政型、政府谋谏型,分别以储安平、张君劢、胡适为代表.在这三年中,储安平以<观察>作为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公共论坛议论时政,并且自己经历着由中共的批评者到接受共产党的思想转变;张君劢活跃于制宪事业中,参加蒋介石的制宪国大和政府改组,但发现国民党的宪政貌似神非;胡适则在政治上走向保守,站在国民党的立场为政府说话.战争的结局,最终决定了现代中国自由主义的命运.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中国宪法之父”,张君劢虽一生志于民主宪政理想且为之不懈奋斗,最终却不幸走向了自由民主的对立面,这一历史悲剧无疑是中国近现代自由主义者们的缩影。究其缘由,主要是由于他们对传统文化与政治自由主义关系的误识、对科学与民主之异化的敏感以及对政治学与政治哲学的错住所致。  相似文献   

14.
在20世纪20年代初所发生的科学与玄学论战,关系到不少心理学问题的争论,其中自由意志和因果律是为一个焦点问题。张君劢作为玄学派的代表对这些心理学方面的内容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使这场争论在心理学之域显示出独特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5.
张君劢是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其文化民族主义思想极其丰富、深邃.终其一生,他的文化民族主义可划分为三个阶段:酝酿期、自觉期、深化期.他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对儒家文化的阐释,对西方文化的融合,对民族文化之未来的探寻,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其学术价值在于彰显了民族文化的恒常价值.  相似文献   

16.
九一八事变后,张君劢把民族主义视为立国的基础,强调发达民族思想、培植民族意识对复兴民族的重要意义,强调独立的学术创作在民族复兴过程中的伟大作用,反对西化思潮,提倡思想的自主权,并通过对过去的印度文化、欧洲文化和中国文化的探讨和比较,寻求中国未来文化的出路。他认为中国未来文化的出路,既非西化,也非复古,而是创新,中国未来文化的“新方向”,应以“造成以精神之自由为基础的民族文化”为中国未来文化的“总纲领”。  相似文献   

17.
现代的民族国家,究竟是一个政治共同体,还是历史文化共同体?关于这一问题,是目前国外知识界讨论的焦点问题之一,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也曾经有过两条相应的思想脉络.继承晚清梁启超民族主义思想的不同路径,在民国时期自由主义思想家中,张佛泉代表了具有共和主义取向的政治爱国主义,张君劢体现了带有社群主义色彩的文化民族主义.他们虽然都重视民族的复兴,但对如何形成现代民族国家、公民的认同是什么以及何为公共文化等基本问题,具有深刻的分歧.这些有价值的思想分歧,体现了现代民族主义思潮的内在紧张和张力.  相似文献   

18.
霍妍 《文教资料》2012,(25):20-22
新月派著名文艺理论家梁实秋的主要观点来自他哈佛大学老师欧文.白壁德的新人文主义理念。然而他在引用西方文学批评理论来评判中国现代文学作品时,却进行了重新构建。作为新月派的理论家,梁实秋和这个团体的交错影响值得关注。梁实秋的新人文主义思想和新月的主体倾向既有重合又有背离。重合是二者相互吸引的基础,而悖离则使梁实秋重构他的文艺观成为可能。梁实秋以新月社为平台,通过设立文学标准,实现了对新人文主义文学观的重构。  相似文献   

19.
围绕现代新儒家的思想理论(包括民主政治理论在内)是否具有泛道德主义倾向,学术界展开了激烈的论战。在此语境下,以张君劢个案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对政治学与政治哲学的错位、民族主义与自由主义的纠结以及对科学与民主之异化的敏感等方面,以期检视其政治自由主义理论的泛道德主义倾向及其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20.
张君劢和张东荪是民国时期的重要人物,二张志同道合最后却因是否参加国民党制宪国大而至绝交。其绝交原因耐人寻味,通过对二张关于对宪政含义的理解,关于三权分立与社会对抗、政党制度以及代议制度等方面主张进行比较分析,说明这些宪政上主张的差异确实是导致二张绝交的十分重要的政治思想上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