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曾国藩洋务教育思想的产生,与“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的时代背景和“调和汉、宋”的治学理路以及经世实践息息相关。曾国藩洋务教育思想的内容形成以培养通晓洋务的练兵、制器等近代科技人才为根本,以发展海防教育和留学教育为重点,以“借法自强”为终极目标的相对完整的体系,具有承前启后的显著特点。而曾国藩洋务教育思想的形成,一方面是其洋务实践的必然产物;另一方面,曾国藩洋务教育思想的发展,也对其洋务实践以及“同光新政”的开展,都具有开创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曾国藩的洋务观和洋务活动、曾国藩经济思想的近代化成份、曾国藩外交思想的近代化成份及曾国藩教育思想的近代化成份等四个方面,论述了曾国藩晚年对近代西方文化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曾国藩晚年对近代西方文化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从曾国藩的洋务观和洋务活动、曾国藩经济思想的近代化成份、曾国藩外交思想的近代化成份及曾国藩教育思想的近代化成份等四个方面,论述了曾国藩晚年对近代西方化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曾国藩是晚清“桐城中兴”的领袖。曾国藩所以要中兴桐城派,一是源于他在文学、学术思想上与桐城派的契合,二是出于借桐城文章以宣传程朱义理及洋务的政治考虑。曾国藩围绕洋务需要对桐城派古文理论进行了诸多改造,在道统、文统两方面为晚清桐城派打开了学习西学的门径。“文以载道”的桐城派古文经过曾国藩的改造,体现出强烈的“中体西用”的洋务色彩,不仅成为宣扬“义理”、卫道护教的工具,也成了宣传“经济”、学习西学的手段,这有利于调动起对传统伦理秩序及文化恋恋不舍又冀学西学以自强的传统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众多知识分子聚集在曾国藩周围,以桐城古文及洋务相号召,形成了一个具有强烈政治色彩的文学派别“桐城——湘乡派”。  相似文献   

5.
曾国藩理学经世思想的主要内容分为4个方面:1.修身、内省。曾国藩非常重视按儒家的标准进行个人品德修养,并且是一个虔诚的自我修养的实践家。2.崇仁、孝,尚勤俭。曾国藩所崇尚的仁、孝、勤、俭,都是儒家理学思想。3.教子与经世。曾国藩不仅强调自身的修身、内省,而且特别重视用儒家思想,尤其是理学对儿子进行教育,使他的学问和能力并没有“一世而亡”。4.经国治世、富国强兵与办洋务结合。曾国藩主张通过办理洋务来实现经世致国、富国强兵的目的。0  相似文献   

6.
作为洋务运动的先驱者,曾国藩立足抗夷御侮,筹划近代海防;力建军事企业,倡办民用工业;重视科技人材,推动留学教育;提倡理性外交,反对意气用事。其洋务实践直接决定了整个洋务运动的发展走向。因此,曾国藩不仅是洋务运动的开拓者,更是洋务运动的引路人。  相似文献   

7.
左宗棠是近代中国一位颇具盛名的人物。由于某些类似的情况,人们习惯将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相提并论,以他们作为洋务运动的重要代表。但是,深入剖析左宗棠的洋务思想,则可发现其与曾国藩、李鸿章有重要区别。如果说曾、李的洋务思想与鸦片战争期间形成的以穆彰阿为代表的投降派集团的思想有丝缕万千的联系,那么左宗棠的洋务思想则明显以林则徐等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思想为嚆矢。  相似文献   

8.
熊英 《湘南学院学报》2012,33(6):17-22,57
曾国藩的外交思想主要表现为原则上守信、明理,弱国外交应避实就虚,积极开展文教交流、知己知彼与开放式的外交;同时抓紧海防建设,培养合格的外交人才。其思想来源于位居人臣的忠君爱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洋务活动的实践。  相似文献   

9.
提起中国近代史,绕不过曾国藩。他以一介书生,组建湘军而扑灭太平天国起义,维清朝统治于不倒;他面临外侮,兴办近代洋务,寻求富国强兵之道。后人评价他在  相似文献   

10.
曾国藩在中国近代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成为推进洋务运动的先驱,主要是因为其学识,魄力,民族危机意识和中兴名臣的地位,权力,威望等因素为之提供了重要的条件,他推行的洋务活动主要包括设厂制造,举办军工企业,培养人才,首派留学生,对外交涉等几个方面,其以“义理为本,洋务为用”的思想也成为尔后“中体西用”论的滥觞,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曾氏首倡洋务的动机,功过,指导思想等问题很值得批判与总结。  相似文献   

11.
《敢为天下先》等论著和文章,毫不掩饰地亮出了人们对曾国藩的全面肯定论。但问题之真正所在是,把毛泽东旱年和晚年评价曾国藩的两句话“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和“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理解为对曾国藩的全面肯定,不仅同毛泽东这两句话的真谛和实质相差极远,甚至还有曲解和篡改之嫌:  相似文献   

12.
曾国藩与湘军的崛起,与湘中地域社会文化环境紧密相关。曾国藩的思想和文化品性的形成与湘军的崛起,离不开湘中这片故土的社会文化风气的熏陶与浸染;曾国藩的思想文化对近现代湘中地区社会文化风气的形成、变化、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深远,尤其是曾国藩统领的湘军的崛起,更加剧了曾氏对湘中民间乡土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曾国荃是曾国藩的胞弟,著名湘军将领。他与乃兄一道参与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又同曾国藩一样,在治军、为官、处世、教子等方面都有过人之处。他曾任浙江、湖北、山西巡抚和两广、两江总督,从政数十年,深谙为官之道。他执政期间的吏治思想既是对前人经验的传承,又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并付诸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14.
魏源、曾国藩、黄兴和近代中国军事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军事逐渐由封建阶级军事演变为资产阶级军事。在近代中国军事变革过程中,湖南人作出了特别重要的贡献。其中魏源的军事思想标志着近代中国军事变革思想的萌芽;曾国藩的军事思想和军事实践标志着近代中国军事变革实践的开端;黄兴的军事思想和军事实践,则标志着中国近代军事思想体系的初步形成。  相似文献   

15.
曾国藩是晚清重臣,官至一品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毅勇侯,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可曾国藩却说他自己远不如其祖父曾星冈.曾星冈在曾国藩心目中形象高大,地位崇高.曾星冈的言行对曾国藩及其家族后辈的影响深远,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人处世,二是治家齐家.在曾星冈言行的影响下,曾国藩家族人才辈出,成为近代以来家庭文化建设成功的典范.  相似文献   

16.
曾国藩作为中国近代历史上极具有影响力的人物,除了他在中国近代的政治、军事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影响外,他的一千多封家书,更蕴含了他丰富的教育思想。通过对曾国藩家书中所蕴含的教育思想进行分析与整理,笔者认为其中包含的品德修养、家庭生活、读书修业、为人处世四方面的教育内容仍然值得我们古为今用,可为现代身为父母、教师、学生,甚至是领导者,提供重要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曾国藩、曾纪泽同为清政府高官,在近代中国历史上都是有一定影响的人物。他们虽是父子,但他们对近代中国社会发生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却有着根本不同的认识和看法,如对办洋务的认识和对待外国侵略的态度以及他们的爱国观并不完全相同。曾纪泽在中华民族面临着被帝国主义瓜分的危机面前,坚决主张抵抗外来侵略、坚持国家主权独立的对外思想与曾国藩的卖国投降主义路线形成鲜明的对比。因此,曾纪泽更应该得到后人的肯定和推崇。  相似文献   

18.
"学"与"术"兼备是曾国藩的重要特点。曾国藩的学问是以通识之学和躬行实践为特征的"士大夫之学"。曾国藩既能"躬行践履",又能"涵养本原",做到了本末兼修,体用兼备,在"学"——"术"——事业的模式下,以"诚"为"术"之本,以醇正之学,化成其贞正之术,终以成就其事业、事功。  相似文献   

19.
从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中曾国藩这个人物性格的二重性的外在表现入手,分析产生其二重性格的深刻历史文化根源,进而探究曾国藩形象的文学及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20.
曾国藩和李鸿章作为晚清时期重要的人物,他们对当时的晚清时局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由于他们所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的深浅不同以及对待外来事物接受能力的差异,从而导致了他们在人格魅力,洋务事业以及外交事务等方面的差异,从中让我们更加明白了他们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作用以及他们所做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