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通过史事辨识,殷夫的生年应是清宣统二年,即1910年;2005年版《鲁迅全集》中《致白莽》篇注释说殷夫"原名徐柏庭,又名徐祖华、徐白,笔名殷夫、白莽"是迄今对殷夫的姓名与笔名的最正确的说法;殷夫1927年被捕经徐培根保释后被"关在家里"之说是不正确的;阿英是把殷夫的艺术创作与其生活身世相混同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阿英是个不可缺少的人物,但一般的文学史教材,只在论述太阳社时提及阿英,对他此外的文学活动和创作言之甚少.  相似文献   

3.
太阳社在成立之初就明确提倡无产阶级革命文学。1928年1月至1930年5月,太阳社创办了《太阳月刊》、《时代文艺》、《海风周报》、《新流月报》和《拓荒者》这五个刊物。通过这些刊物,太阳社刊载了很多关涉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作品、译文和锋芒毕露的论争文字,初步展现了革命文艺界倡导无产阶级文学所取得的实绩。太阳社创办的刊物为20世纪20年代革命文艺界的文学活动乃至阶级斗争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平台,进而为30年代左翼文学的繁盛提供了重要的前期准备。  相似文献   

4.
杭州大学萧荣同志的《鲁迅回忆殷夫的若干史料的考索──读<为了忘却的记念>及其他》一文,就殷夫烈士的生年、交友、亲属关系,以及某些诗作的写作背景,作了细致的查考,并且提供了新资料,这是殷夫研究工作中可喜的收获。萧文在谈到殷夫那个“罗曼蒂克” 女友的“怪名字”时,还透露了我在1981年4月告诉他从1939年《现实》杂志上看到一篇回忆殷夫文章的内容,并希望我把这个史料整理发表,以结束对这个“怪女士” 的猜测。解开这个疑团,不仅聊答萧荣同志的雅意,而且可以供教学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时的参考。兹将有关史料…  相似文献   

5.
一九二七年,中国大革命失败了,我国进步的文艺界并没有被血腥恐怖所吓倒,并没有笼罩在一片悲观失望的气氛里,反而挺起胸膛,高举起革命的无产阶级文艺的旗帜。“太阳社”和“创造社”,就是当年的重要代表。蒋光慈和钱杏邨(即阿英同志)是“太阳社”的两名主将。《少年飘泊者》曾经打动了渴望革命的青年读者的心灵。《死去了的阿 Q 时代》敢于向伟大的鲁迅挑战,对这部杰出作品的评论并不确当,但却提出了一个惹人注日的问题:阿 Q 时代到底死去了没有?我们  相似文献   

6.
河南师大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文系名誉主任任访秋教授,一九○九年生于河南省南召县的一个小山村里。他原名维焜,字仿樵,“访秋”是他后来发表文章时的笔名;解放后就以此为名字。由于受有维新思想的父亲的影响和鼓励,他从小就培养了对于文学的浓厚兴趣。一九二三年秋,他考进了河南第一师范学校。一九二八年,由于他经常在《河南民报》副刊上发表短文,被该报的副刊编辑约同和白寿彝等人,一起组织了“晨星社”,发行《晨星半月刊》。  相似文献   

7.
鲁迅先生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中沉痛悼念“左联”五烈士,其中第一个提及的就是白莽,这位彼得斐式的中国诗人。白莽即殷夫,原名徐白,浙江象山县东乡大徐村人。父亲徐孔父,是个医生,还能看风水与相命,对殷夫童年时期的学习管教严格,三四岁就开始教认方块字,五岁学读《神童诗》,八岁入小学,就在殷夫读小学时父亲不幸因病去世了。母亲虽是农村妇  相似文献   

8.
任钧的诗论     
<正> 在我国三、四十年代诗坛上,任钧是一位活跃的诗人与诗论家。他原名卢嘉文笔名有卢森堡、森堡等。一九○九年十二月生于广东梅县隆文乡文普村。中学时代,任钧就对诗歌创作发生浓厚兴趣。一九二九年秋到一九三二年上半年曾留学日本。虽然一九三○年三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时,他远在东瀛,但由于他是二十年代后期革命文学社团太阳社的成员,而太阳社的成员,当左联成立时,全部参加了“左联”,所以他在东京也成了左联的一员,与叶以群、谢冰莹等人成立了左联东京分盟,开展革命文艺活动。一九三二年九月,他和蒲风、穆木天、杨骚等人一起发起成立了中国诗歌会。几十年来,他在新诗园地里辛勤地播种耕耘,新中国成立前,他先后出版了《冷热集》、《战歌》、《后方小唱》、《为胜利而歌》、《战争颂》、《发光的年代》等诗集。在从事诗歌创作的同时,任钧从三十年代初起就从事诗歌理论批评活动,一九四六年曾集成《新诗话》一书出版,奠定了他作为诗论家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于俊青 《现代语文》2006,(11):41-43
阿英是近代国难学研究的开拓,郭延礼先生在《阿英与中国近代学研究》中说:“阿英是在近代学研究的拓荒期用力最勤、成果最多、贡献最大的一位名的中国近代学研究专家。”阿英对近代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近代国难学研究。1936年,他在《〈近百年中国国防学史〉自序》中说,我们的学史家“一向只会评章的优劣,争辩谁是正统谁是非正统,早都有‘国家事,管他娘’的成见在胸”,并不重视研究近代以来丰富多彩的国难学。鉴于此,阿英亲自撰写了《近百年中国国防学史》,论述从鸦片战争到1935年日本增兵华北近一百年来的中国国难学,遗憾的是这部书稿已佚。但他编辑的《近百年来国难学大系》、《近代国难史丛钞》等作留下来了,这是我们宝贵的学遗产。阿英先生有着高远眼光,其国难学研究填补了近代学史的空白,提供了重新审视学史的崭新视角。然而,阿英之后却鲜有人问津这一领域,我们今天循着先贤的足迹前进,无疑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
殷夫自称为“病弱的骸骨”的《孩儿塔》和他的红色鼓动诗有着截然相反的颜色。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们只是以他的《血字》、《别了,哥哥》等为其代表作。称其为革命文字的代表作品,却有意地抹杀了诗人——浪漫主义诗人的其它,这是历史对诗人的不公。(1984年以前所编印的所有殷夫的诗文选集,均只选辑《孩儿塔》65首中的35首,剩下的30首则一直未公之于众。)这当然是因为它们不是“林中的  相似文献   

11.
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五人墓碑记》一文中用了“吾社”这样的词语,教材对“吾社”的解释是“指复社”,这种解释是错误的,因为张溥是在崇祯元年(1628年)写下《五人墓碑记》的。《五人墓碑记》记叙了天启六年丙寅(1626年)所发生的苏州市民暴动。据史料记载复社成立于崇祯二年己巳(1629年),可见苏州市民暴动时复社还没有成立。因此有些文学作品选本就把“吾社”解释为“我们东林党”,可是“社”与“党”在词意上相去甚远,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吾党”  相似文献   

12.
《为了忘却的记念》:“我问他为什么代你收信的女士是这么一个怪名字(怎么怪法,现在也忘却了),他说她就喜欢起得这么怪,罗曼谛克,自己也有些和她不大对劲了。”代殷夫收信的女士是谁呢?她的名字怎么个怪法?殷夫和她真的“不对劲”吗?这虽是《为了忘却的记念》中...  相似文献   

13.
曾看到过这样一个案例:某位教师在上《太阳》一文时,他先拿出太阳挂图,然后问学生太阳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后,教师又问,太阳和人类有什么关系?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教师说,要了解太阳的奥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太阳》一课,接着,他就利用一些数据和事例把太阳的特点,以及太阳的作用等讲得清清楚楚。最后,他还开展竞赛活动进一步巩固这些知识,学生回答踊跃,这样的一堂课,可能有人会说很成功,可是,仔细一琢磨,整节课充满了“科学味”,却没有了“语文味儿”。  相似文献   

14.
"左联"成立之初,太阳社、后期创造社、南国社等创办的既成刊物随之变成了"左联"的文艺阵地,计有:《大众文艺》、《南国月刊》、《艺术月刊》、《沙仑月刊》、《拓荒者》与《萌芽月刊》。通过这些刊物,"左联"推介了一些左翼文学新人、新作和新理论,推进了"大众文艺"的发展进程,为将民众引入艺术殿堂提供了重要的平台,也推进了左翼文艺界的大联合。  相似文献   

15.
生命诚宝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这首《自由与爱情》是匈牙利伟大的爱国诗人裴多菲(1823—1849)的一篇著名短诗。裴多菲是一位极富革命激情的青年诗人,他采用匈牙利民歌体裁,写出了不少鼓动人民推翻封建帝制,号召人民为民族独立和自由而战的诗歌。1849年在抗击沙俄侵略军的战斗中英勇牺牲,年仅26岁!他的作品对匈牙利文学影响很大,并作为爱国者和革命家永载史册。这首短诗的译者就是左联作家和烈士殷夫(即白莽),鲁迅先生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中特别提及此事,介绍了殷夫被捕时,留下一本德文版《彼得斐诗集》。在一首《Wahlsprueh》(格言)的旁边,有钢笔写的四行译文,就是《自由与爱情》的译诗。殷夫是在1931年2月2日被国  相似文献   

16.
左联诗人殷夫(1910—1931)原名徐柏庭,学名徐祖华,浙江象山县大徐村人。笔名白莽、任夫、徐白、沙洛等。关于他的早期思想,至今还没有人系统地写过文章。这是因为殷夫在世上只活了二十一个春秋。他过早地被国民党反动派枪杀于龙华。他的创作生活也很短暂,只有四年左右的时间。由于这些原因,对研究、分析殷夫早期思想带来了重重的困难。这样,只能笼统地以“小资产阶级思想”一句话来代替具体的分析,显然这是很不够的。正因此对殷夫诗歌创作道路,就众说不一。许多同志把他一九二九  相似文献   

17.
在当代中国教坛,李镇西无疑是一位富有实力和影响的人物,一本用“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形式写成的“活的教育学”——《爱心与教育》,曾使他蜚声教育界。如今,他的又一本新著《民主与教育》摆到了我的案前。实话讲我没有像读《爱心与教育》时一样一次次地流泪,甚至也少有读《爱心与教育》时的那份激动,但这绝不意味着作者就没有对过去的突破和超越;恰恰相反,他是以另一种言语和表达的方式负载与传递了自己更为理智和理性因而也更为深入和深刻的思想。而对于这样的方式和思想,“激动”与“流泪”显然不是一种自然而然就能产生的心理或情…  相似文献   

18.
鲁迅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中抄录了柔石的狱中书信,信的署名不是柔石,也不是赵平福或赵平复,而是“赵少雄”。“赵少雄”是谁?课文没有注解。其实,“赵少雄”就是柔石,准确地说,是柔石此时的化名。陆方在《上海英烈传》第二卷里详细地讲述了这样一个细节:“1931年1月17日下午,柔石来到汉口路东方旅社31号房间,出席党内一部分同志反对王明的秘密集会。不幸,他和林育南,以及‘左联’作家胡也频、殷夫、冯铿等与会同志遭到租界巡捕房逮捕。被捕时,柔石化名赵少雄,声称是北新书局的编辑,他被巡捕押着去北新书局对证。”鲁迅在《为了忘却的记念》…  相似文献   

19.
1998年8月31日凌晨3时35分,我们尊敬的师长、《历史教学》月刊的先驱——程秀编审,因病医治无效,与世长辞,享年75岁.噩耗传来,举社同悲.程秀老师的名字是和《历史教学》月刊连在一起的,他把毕生的精力和全部心血都献给了党的宣传出版事业,特别是为《历史教学》的成长壮大,并使其成为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史学刊物,做出了开拓性的不可磨灭的贡献.他是名副其实的《历史教学》的先驱.他的不幸逝世,是《历史教学》的一大损失.  相似文献   

20.
《新潮》的创办和宗旨,《新潮》杂志(月刊)是新潮社编辑的一个面向整个思想文化领域的综合性月刊。由北大部分学生创办。1919年1月出版了一卷一号,到1922年3月,出版最后一期二卷二号。共出版三卷十二期。新潮社成立于1918年冬,该年12月3日,傅斯年、罗家伦等在《北京大学日刊》上刊登了《新潮杂志社启事》,公布了该社当时的21名社员的名单及其组织章程和职员名单,正式打出了“新潮社”的牌子,宣告该社正式成立。并于1919年1月1日,出版了《新潮》创刊号。新潮虽然是结社于前,办刊于后,但实际酝酿却起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