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评价理论文章对诗歌及其翻译中的评价资源进行研究。以《蒹葭》两个英译本为例,首先分析原文并找出评价资源,探讨这两个英译本是否实现了原文的评价意义,从评价理论的角度来判定译文是否是好的译文。同时证明了评价理论有助于鉴赏和加强诗歌原文的理解,并为验证评价理论应用于翻译研究,指导翻译实践提供了有价值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该文从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维度对《红楼梦》中的诗歌英译进行分析,探究两个英译本所采用的翻译策略,从而为翻译教学中诗歌的翻译提供借鉴意义以及为翻译实践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3.
该文从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维度对《红楼梦》中的诗歌英译进行分析,探究两个英译本所采用的翻译策略,从而为翻译教学中诗歌的翻译提供借鉴意义以及为翻译实践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4.
外国诗歌翻译对当代中国诗歌创作有着一定的影响,然而许多译文与原文差距很大。美国现代诗人西尔维亚·普拉斯代表作《晨歌》的多个汉译本,也无一例外。细读和比较《晨歌》的两个汉译本可见,如何在意义、意象、意蕴等不同的层面理解并传达原作的语意,是诗歌翻译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文学作品的意义未定性与意义空白对诗歌翻译有一定的影响。同一诗歌进行不同翻译有其合理性。同一诗歌翻译的多样性并不是无限的,它受原作品意义空白域的限制,只能在意义空白域许可的范围内进行翻译。  相似文献   

6.
语言具有多义性,而诗歌的语言具有其自身的特色,这必然导致译本的多样化。文章重点讨论Gutt关于意义的不确定性和开放性思想,通过对诗歌不同翻译的分析,从一个侧面阐发了诗歌翻译中异人异译现象存在的理论依据,从而表明了诗歌的翻译是灵活而开放的。  相似文献   

7.
诗歌翻译中,一诗多译的现象经常出现。本文以阐释学为视野,以同一首诗歌的不同译文为实例,结合文本含义与文本意义、作者本意与文本本意的关系阐发了一诗多译的缘由——诗歌翻译中的阐释多元性。  相似文献   

8.
著名诗歌翻译家江枫一贯主张"译诗,力求形神皆似,形似而后神似",这已经成为诗歌翻译的重要评价标准。本文以江枫翻译思想为指导,分析比较美国女诗人狄金森两首诗《成功的滋味最甜》和《那样重大的损失一连两次》的三个汉译,说明江枫翻译思想在英诗翻译中的应用及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聚焦于"信达切"在诗歌翻译中的适用性,从诗歌的特点和对信达切的分析入手,探讨了诗歌翻译与"信达切"的内在联系,论述了"信达切"对于诗歌翻译的重要性。本研究运用了分析法和文献法,得出一个结论,即诗歌翻译离不开"信达切",应该遵循这一翻译标准。笔者认为,作为翻译的普遍原则,"信达切"也应该是诗歌翻译的标准,是译者在文学翻译中必须践行的规章。  相似文献   

10.
意义的阐释与重建——论诗的可译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诗歌的可译性进行探讨,表明诗歌是可译的,诗歌翻译离不开对原文意义的阐释与重建。译诗的存在本身就证明了诗歌的可译性。诗不仅是有意义的,而且其意义也是可以移译的,虽然完美的译诗不是人的能力所能企及的,但通过对原诗意义的再创造,译诗完全可以成为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诗歌意义的多元性和不确定性不是给翻译设置了障碍,而正是给翻译开了绿灯。诗的可译性是以意义的确定性为基础,又是以其不确定性为旨妇的。  相似文献   

11.
诗歌翻译的最高原则是“三美”的有机统一。通过这一原则对唐诗《枫桥夜泊》的两首译文从意义、意韵、形式三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指出了各自的得与失。  相似文献   

12.
翻译的实质是双语在交流中的意义对应转换。本文以刘宓庆的翻译意义理论为向导,分析散文《野草》的两个英译文本(张培基译和刘士聪译)在概念意义和形式意义上对原文的传达程度,旨在洞察不同译者对原文的不同解读及他们的翻译风格。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毛泽东诗词两种英译本中意义的传译进行了比较分析,主要从一般意义、专有名词和典故三个方面来着手探讨。作者认为在翻译中国古典诗歌时,在不损害原文意义特别是语用意义的前提下,应尽量采用格律体译法。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绝对排斥自由体译法。  相似文献   

14.
本主要对比了《乡愁》的两个英译本的视象和音象,指出意象再造是诗歌翻译的灵魂,事关诗歌翻译的成败。同时,本作指出诗歌翻译中的政治因素也是意象再造翻译过程中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相似文献   

15.
社会符号学翻译法涉及到与翻译紧密相关的所指意义、言内意义和语用意义。用这种翻译法在用词造句、布局谋篇和文化传输方面对张亦文和Moss Roberts《三国演义》两个英译本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就翻译文本内的研究而言,社会符号学翻译法最为全面,可作为翻译批评标准的一个视角。  相似文献   

16.
两元论是西方传统思维方式。用三组两元对立关系,即诗人与译者、语言与意义、翻译与创作,分析郭沫若的诗歌翻译思想"风韵译",探讨其深刻内涵,并借助《英诗译稿》中的译诗,看"风韵译"在翻译实践中注重原诗人与译者的统一、注重诗歌内在的语势神韵、注重翻译与创造并举等在诗歌翻译中所表现出来的整合艺术审美观。  相似文献   

17.
以《红楼梦》第三回为例,结合社会符号学的翻译标准"意义相等,功能相似",分别在指称意义、言内意义和语用意义三个方面对原文和译文进行对比。通过揭示这三种意义在译文中的具体体现和得失,旨在找出社会符号学翻译法对文学翻译的指导作用,为汉英翻译提供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8.
汉英颜色词的非完全对应关系不仅表现在颜色词多义现象的参差交错,而且表现在同一词项的内涵和感情色彩的差异上。本文从概念意义和内涵意义两个语义角度入手,分析汉英颜色词的翻译特点和两种语言中对应颜色词语的可译性及依据,以期归纳出一些颜色词语在翻译过程中的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19.
从音系学角度看,奈达"等值"论的缺陷有两个方面:其一,"等值"理论中意义因素不全面,过于强调符号系统,忽略了语言的发音系统;其二,由于语言的韵律与节奏特征存在很大差异.读者的反映等值很难实现,诗歌翻译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20.
赖佩芳 《英语辅导》2010,(1):167-171
翻译批评赏析有助于提高翻译的实践水平,完善译学的理论建构。一切翻译工作均离不开对意义的探究。本文以GeofreyN.Leech划分的三类话语意义,即概念意义、联想意义、主位意义作为译文评析的参数,对比研究《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两个译文,剖析两个译文如何实现各种层次上意义的语际转换,以尝试进行意义关照下的翻译批评赏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